书讯|高忠严:《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研究》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N E W   A R R I V A L

新 书 推 荐

作者:高忠严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ISBN:978-7-203-11811-4


作者简介


高忠严,1975年生,山西新绛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中国早期文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组专家、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学、历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主要著作有《礼俗之道——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寿诞礼》《帝尧神话传说》《舜帝神话传说》《伏羲女娲神话传说》,在《民俗曲艺》《民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有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的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1项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目 录

//

NOCITCE


绪论/001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类型与保护/002

二、山西襄汾陶寺古村落文化资源类型及现状/004


第一章  陶寺概况/001


一、地理概况/002

二、历史沿革/004

三、村名由来/005

四、村落景观/006


第二章  遗址文化——龙乡陶寺帝尧都/011


一、晋南陶寺,华夏之源/014

二、帝尧城址,中国之始/016

三、观天祭神,敬授民时/020

四、蟠龙陶盘,图腾崇拜/022

五、扁壶朱书,人文教化/026

六、陶之文明,龙乡帝都/029

七、保护开发,遗址活化/031


第三章  农耕文化——筚路蓝缕创史话/037


一、地沃水足,万物有序/039

二、耕种制陶,因地制宜/040

三、聚落部族,礼仪规范/043

四、尧之传说,世代流传/047

五、农耕文化,传承有序/051

六、整合利用,打造品牌/054


第四章  信仰文化——追踪觅迹访神庙/059


一、赤龙崇拜,信仰源头/061

二、关帝镇村,伯王惩恶/062

三、神树护佑,求寿祈福/066

四、娘娘朝山,祈儿盼女/067

五、各类神祇,灵者是崇/069

六、神灵故事,教化众民/071

七、活态传承,信仰重建/074


第五章  岁时节日——传统习俗源悠长/079


一、喜庆年节,多样风俗/082

二、二月初二,社火异彩/090

三、岁时节俗,万种风情/093

四、节日开发,共话传承/102


第六章  非遗文化——民间艺术展风采/111


一、雄狮登塔,惊险奇绝/115

二、社火表演,意蕴多重/123

三、戏剧锣鼓,晋南特色/127

四、剪纸面塑,巧手精作/134

五、挖掘传承,振兴非遗/137


第七章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永流传/145


一、革命遗址,见证历史/148

二、风采人物,激励后人/153

三、红色文化,创新开发/156


结语  陶寺古村落的活化、保护与利用/159


一、古村落活化利用的前提:完善自然环境与公共文化设施/161

二、古村落特色资源与文旅开发的关系/168


后记/173


参考文献/177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后  记

//

NOCITCE

陶寺村历史悠久、山川毓秀、人文鼎盛,村落文化积淀深厚,资源极为丰富,实在是个神奇的地方。2012年,陶寺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陶寺遗址是帝尧时期文化的实证,这也宣告了这里是“最早中国”。古观象台的发掘表明陶寺是二十四节气观测法的源头,是“观象授时”下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节”将陶寺地区的各类民间艺术汇聚在一起展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塔狮舞”是陶寺人民的标志性民俗艺术;象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塔儿山凝聚了陶寺儿女多少红色文化记忆……种种文化形态在陶寺生存、延续着,成为当下陶寺村实现乡村振兴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也是促使尧都陶寺大地绽放异彩、谱写华章的重要支撑。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能梳理陶寺的历史,挖掘民众的集体记忆,留住地方民众的乡愁;同时唤起更多人关注陶寺,关注陶寺村落文化遗产,进而推动陶寺旅游业发展,共同建设美好陶寺。



我对陶寺的认识是多年渐进的过程,虽然断断续续,但如今陶寺如同我的第二故乡。陶寺在襄汾北端,与临汾相距不远。先前在临汾上学就听说过此地,尤其是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段友文先生常给我们讲临汾是古尧都平阳所在地,到处有帝尧传说和尧的活动与信仰遗迹,所以对陶寺村早已有向往之心。在修“戏曲文物与民俗”课程时,延保全老师带我们实地学习拓碑,去的地方就是陶寺的关帝庙,这是第一次见到陶寺,在这里看到了元代关帝庙石柱,也了解了当地的关帝信仰习俗。2014年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学生毕业论文答辩,邀请社科院叶舒宪老师做答辩主席,其间陪他到陶寺,这是第一次看到考古遗址现场,恰逢考古学会议落幕,专家们考察过的考古现场尚未回填,还能看出发掘出来的外城遗址和城门夯土遗迹,看到了原始先民住过的半穴居的房屋地基。叶舒宪老师在这里提到他的“四重证据法”,让人深受启发,至今受用无穷。此外,庙会和村落民间艺术的表演往往有待特定时日,否则难以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每年阴历二月二是民间认为“龙抬头”的日子,这天陶寺村举行庙会,周边村庄带着社火节目前来助演,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被吸引过来观看。我于2016年和2017年二月二都曾跟着临汾摄影界的饶二保、李宪俊、王辉耀、王临刚等朋友们采风,两次领略了陶寺舞龙和天塔狮舞的风采,其活力与精神,惊险与绝美,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老师们引导民俗课程实践教学的平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留地”,也是观察传统村落变迁和文化振兴的窗口。正因为这里与工作单位相距不远,我的研究生都曾结合不同关注点去陶寺考察,比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等,历届学生去调研实习,关注非遗、传统村落以及现在的文化资源,增加了见识,开阔了的视野,了解了乡村的实际情况,也促进了他们的学术成长。感谢我的几位研究生的支持。他们在考察中成长,在考察中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马佳是襄汾人,她对家乡文化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写自己家乡襄汾的古村落,因此对陶寺的考察也是她论文的一部分,后来她又在陶寺考古队工作过两年,在此期间也给我们与村落老人联系提供了方便和桥梁。柴书毓也是襄汾人,她很勤勉,完成了本书大部分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还在2019年暑假高温创纪录的一天参与了陶寺的收尾考察——塔儿山之行,同行的还有田震、宋鸿秀。我曾担任杨国辉同学在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他以天塔狮舞为研究对象,对传承人做了细致访谈,圆满完成自己的本科论文,读研究生期间也发表了相关论文。赵艳、裴璐、任芳、王杏芝等人也参与过考察,对陶寺村落格局、节日活动和民间艺术等做了认真的访谈和记录。



在本书的写作中最要感谢的是村里热心的老人们,以王德功老先生为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德功先生是陶寺村的一位老党员,他有对家乡文化的满腔热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陶寺的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地为陶寺村落文化的搜集、整理和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默默无闻地做陶寺文化的“代言人”。对于村落的记忆,他存之于心、传之于口、灌注笔尖,记述村落历史的《陶寺村史》,记录陶寺红色文化的《陶寺烽烟》,辑录报纸、期刊上的陶寺资料的《尧都陶寺欢迎您》。



每一本厚厚的文稿都倾注了他对陶寺村、陶寺人和陶寺文化的热爱,这正是尧都陶寺儿女爱家乡的典型写照。这也为我的课题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对王老先生的访谈次数最多,收获也最大,在他的介绍下还认识了其他很多人。李登山、王绍斌、尚文、段光华、石家顺、石林当等几位老先生都热心配合调研,不遗余力提供自己知晓的村落信息,在当下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村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这些有知识、爱家乡的“在地乡贤”。感谢驻村干部张超,不仅热心帮助找材料,联系人,还把自己的书赠给我们,这些都是本书完成的重要前提。感谢陶寺考古队的高江涛副队长,他不仅在陶寺考古方面做出了成绩,在公众考古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探索,我曾两次参加他组织的清明节在观象台观测日出和田野考古体验,收获颇多。感谢山西师范大学的“山西省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升级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机会,批准了我以村落个案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在几次项目设计、论证、会议策划中,车效梅院长敏锐精准的学术眼光、豁达包容的学者风范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都给我多方面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被誉为“中国根、黄河魂”所在地的临汾孕育了华夏早期文明,人文始祖之一的唐尧在此建都立业、敬授民时。陶寺文化古老、丰富而又深厚,是一个硕大的谜团,沉淀了四千多年,发展了四千多年,其真实面貌等待大家去探索、揭秘和发现。陶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的民众身上有浓厚的尧舜遗风,这是中国乡村最珍贵的特质,希望陶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图文来源:作者&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