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1期导览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1期



陈列艺术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策展阐释

毛 敏


摘要: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展览策划的许多方面进行创新,表现在:广泛剖析已有展览,选取“古代航海”这一主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展品理念;打造以专题为经、以故事为纬、以数字符号为线的展览框架;在内容编排上重视采用对比、群组和辅助展示;在形式设计上营造沉浸式体验;在宣传推广上注重线上线下融合。这些举措对于博物馆尤其是行业博物馆策划大型展览,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人物类展览叙事的另一种可能——以展览“‘影迷’鲁迅”为例

刘 丹


摘要:展览叙事是博物馆策展对文学研究理论借鉴与吸收的产物,随着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和博物馆社会功能的转变,展览叙事的转向在目前博物馆策展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展览“‘影迷’鲁迅”从“影迷”的叙事角度切入,在“对话+自叙传”的叙事模式下,构建一个以电影镜头倒叙展开、以第一人称视角建构的展览叙事结构,是对展览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也是对人物类展览叙事可能性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古陶瓷展览形式设计的“视觉延伸”——以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为例

薄海昆


摘要:就古陶瓷展览形式设计而言,我国各地博物馆多根据藏品等级、特征和场馆条件等因素,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展示,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视觉延伸”这一设计方式,采用多种手段,设法拓展既定空间,提升观众的视觉感受,吸引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而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在简要回顾古陶瓷展览形式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以故宫博物院 2021年落成的武英殿新陶瓷馆为例,从展厅设施规划、图文展板设计、场景体验构建等方面介绍古陶瓷展览形式设计“视觉延伸”的主要技巧,并指出古陶瓷展览形式设计“视觉延伸”需要特别注意的若干问题。


民俗文物


明代水陆画贤妇烈女形象考辨

于奇赫 


摘要:明代流行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解读现存水陆画的主要依据之一。经分析,其提到的6个明代水陆画贤妇烈女形象都可以在元曲中找到相应的表述,并在以往的“忠孝贞烈”外增加了才艺的内涵。宝宁寺水陆画中贤妇烈女形象的完美化呈现,是画师对于明代中期宫廷女性生活的摹写。贤妇烈女形象在不同寺院水陆画构图中的位置,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性别意识。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镇水兽的形象溯源与流变 

宗世昊


摘要:运河镇水兽作为一种物象在京杭大运河两岸广泛存在。牛、犀类镇水兽在巴蜀地区伴随着“李冰治水”传说产生,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域,以至在明清时期影响到京杭大运河地区的镇水兽形象。运河镇水兽的另一种类型——蚣蝮类镇水兽则与明清以来兴起的“龙生九子”观念密切相关。运河镇水兽物象的衍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博物学的建构脉络,显示出古人追求“物象载道”的博物学倾向。


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工艺的主题性创作——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品为例

刘 佳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国家改造民间工艺的政策,美术教育推广影响,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民间艺人们摸索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主题鲜明的工艺品。这些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富有情感,用工艺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当下部分民间工艺的主题性创作延续了老一辈民间艺人的风格,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推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工艺品。



民俗研究


故事研究专题  主持人:施爱东


幻想故事中相助者的情节类型及功能

朱家钰


摘要:幻想故事中帮助主人公解除困境的角色是相助者,相助者的类型可以通过对一定数量故事文本中与相助者有关的情节加以分析获得。故事中讲述相助者来历、具体行动以及行动结局三部分的情节可以被划分为“行动前因情节单元”“行动情节单元”与“行动后续情节单元”,这三个情节单元中的相助者类型可以分别做出区分。一则完整故事中的相助者,要依次经历三个情节单元,他们在每个情节单元都有不同的类型选项,所以幻想故事中的相助者类型是复合形式的。在既定的分类原则下,相助者类型的数量可利用统计学计数原理计算出24类。这24类相助者基本涵盖了幻想故事的相助者类型。相助者是盘活故事的关键,是将主人公引向美满结局的中介,他们出现的时机与行动范围,决定了故事是否能生长下去。


公共知识下的秘闻传说生产——以三国传说为例

肖羽彤


摘要:传说的讲述需诉诸先在认知,由此形成传说区别于狭义故事的信实性、附着性等特征。民间流传的三国传说,不少都将“人们都知道”的公共知识设定为先在认知,讲述其中“少为人知”的秘闻。传说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生产秘闻。强化,体现传说对公共知识的认可,以叙事强化主流说法。打补丁,虽体现秘闻传说对公共知识抱有疑问的态度,但仍维护其权威,以叙事填补其中漏洞。翻案,体现传说对公共知识的叛逆、与之相争的愿望,以叙事反驳强势说法。附会,常反映边缘和地方性知识与公共知识建立联系并提升权威性的欲求。以上方式,对应传说与公共知识相互周旋的多种姿态—迎合、偏离、反叛、利用,且体现传说作为权力话语的面相。秘闻传说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其中对公共知识消化、重构的过程,都在丰富人类整体的知识。


罗隐秀才传说的叙事

罗  帆


摘要: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罗隐秀才传说,大多围绕“圣旨口乞丐骨”这一标志性特点展开。该特点是罗隐之死的叙事驱动设置,一语成谶的“圣旨口”成为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县卷本共有29则罗隐之死传说,情节大致是罗隐走到山边,说石头会塌落,话语应验,罗隐被压死。罗隐总是死于“圣旨口”,这保证了故事的逻辑性。罗隐秀才传说的叙事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相关型,只有罗隐一个角色,由他主动说出谶语;另一类是复合相关型,引入其他角色,在与他人共同避雨或休息的罗隐故意说石头(或洞穴)要塌落,话语成真。引入其他角色增加了故事的转折性和丰富性,故文本数量最多,传播最广。


“层级型”民间故事及其形态特征——以“黄粱梦”故事类型为例

陈昭玉


摘要:“层级型”民间故事指一类在情节上存在异境与现实时空对比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的情节在结构上反映为层层嵌套的特征。以刘魁立提出的“生命树”绘制方法观察,这类故事也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对这类故事从情节到结构层面的分析能促进我们对“故事形态”呈现机制的进一步理解。


艺术研究


高桐轩年画作品中的园林图像溯源

敖日格勒  许家瑞


摘要:作为晚清杨柳青年画画师的翘楚,高桐轩年画作品中的园林图像以其入境式布局、线法画表现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被学术界认定作者为高桐轩的年画作品有22幅,其中园林图像15幅。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园林建筑形制与装饰,图像背后的园林原型、文化意象和绘画摹写,以及画师高桐轩自身的经历,总结高桐轩的园林图像作品具有以下特点:脱胎于真实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符合京畿地区的规制和风貌,结合江南园林、文学典故和历代画作进行园林图像的重构等。高桐轩在创作年画时突破了写实“景”,而进入营建“境”的精神世界,实现了“画中造园”,从而使得江南园林文化和历代园林图像文化以年画为载体在京畿地区传播,这对研究风景园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有所启示。


新文科背景下 2020 年度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综述

杨秀明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纵观2020年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首先延续了此前的研究态势,如对学科创建的回顾展望、对艺术跨媒介性的深入讨论,对艺术史理论方法的建构与解读。此外,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艺术抗疫”成为本年度的艺术批评热点。同时,跨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艺术学理论研究带来多元视角,探索门类艺术的异通性成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热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博物馆” 2022-03-02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