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侗族大歌:古老的歌谣唱响世界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侗族大歌

世界

侗族

古老歌谣




寨子隐于青山中,一条小溪穿寨而过,鼓楼巍然挺立。这是黔东南州黎平三龙侗寨的一个寻常夜,鼓楼里生着火和漫天星光相辉映,劳作了一天的侗族姑娘们满含着内心温婉的情感,化作一曲曲大歌,在鼓楼的中心绕梁,而后散发在侗乡的夜空里。




侗族大歌并不是一种学术上的音乐流派,而是侗族人生活的衍生产物。如果时光回溯,在没有文字的侗族社区里,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侗族人相互搭档配合,少则三人,多则上百人,用歌声记录历史,创造了这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和声。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侗族大歌并不被外人所知。



da

ge



侗族

大歌


据贵州民间文化学者余未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贵州的两位音乐家萧家驹、郭可诹被派往黎平县协助当地进行土地改革时,意外地发现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唱的多声部大歌。此后,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萧家驹主持修著的第一本侗族大歌乐谱集问世,藏在山间的古老歌谣,才终于被外界知晓。将侗族大歌带出中国的则是在贵州出生的法籍华人谢景兰。上世纪80年代,在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均已有不小成就的谢景兰,一直心系着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她的牵线搭桥之下,1986年侗族大歌登上了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舞台。第一次亮相,便技惊四座,法国的多家媒体热烈地报道了这次演出。自此,侗族大歌墙内开花墙外香,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随着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来到侗寨,倾听侗族大歌。200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协议,共同开展侗族大歌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期间,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到青歌赛,从世界合唱大赛到全国群星奖,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奥地利,从新加坡到日本,从俄罗斯到挪威,从比利时到美国,侗族大歌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成功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8年的努力,2009年9月30日,从正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共同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正式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


申遗的成功,无疑给古老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在侗族大歌成功“申遗”5年之后,一项旨在推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出炉,通过校园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让更多人传唱侗族大歌。今年77岁的吴品仙,是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63年前,十三四岁的吴品仙代表黎平歌舞团,远赴北京,入职中央民族歌舞团。如今,早已回到家乡的吴品仙,已经带出了2000多个徒弟。除了继续在歌堂教歌,吴品仙也会定期参与黎平县举办的“民族文化走进课堂”教育项目,并坚持教授孩子们最传统的侗族大歌曲目。在她看来,现在互联网科技太发达,大家的娱乐消遣方式选择更多,的确会影响到年轻人学习侗族大歌的兴趣。同时为迎合旅游市场,也会更加注重表演形式。



但是由吴品仙带出去表演的歌队,还是会唱传统歌曲,并且什么年龄就唱什么歌,比如小孩子唱童谣,年轻男女唱表达爱情的曲目,上了年纪的人唱教育、伦理类。她说:“贵州侗族大歌,能够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一定要将侗族大歌传承下去,唱得更响亮。”山一程,水一程,鼓楼的烟火最晚熄灭。一代又一代侗族人,高山流水下,互述衷肠。2018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落户黎平肇兴,侗族大歌再次唱响全世界。


    图文来源:天眼新闻,微信公众号“天下贵州人” 2021-04-24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