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总目录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和页码)


 1、学术名家 



纳日碧力戈|天地游心  法用两真——我的学术回顾(一.1)


王建民|坚持与转换:一种学术感悟(二.1)


何明|转益多师  从实求知——学术生涯的回顾与感悟(三.1)


王铭铭|他乡故土间:我的身游、心游与“乡愁”(四.1)


施爱东|聆听声音的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研究的范式意义(五.1)


潘守永|从方法到视野:博物馆民族志与博物馆人类学的探寻(六.1)



 2、人类学民族学关键词 



朱晓阳,刘立杰|本体论转向(一.8)


纳日碧力戈,邹君|语言相对论(一.15)


张敏|空间(二.7)


李晓斐|社会(三.9)


胡艳华|身体与具身性(四.11)


余洋洋,巫达|全球化与在地化(四.17)


司开玲|生态环境(五.12)


曹静|多模态(五.19)


廖明君、刘远峰|叙事(六.9)



 3、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赵旭东|记住人类学:基于一种文化、个人与社会维度的新综合(一.23)


周建新,侯曙光|从家族仪式差异看民族发展动态平衡——基于广西中越边境弄关苗寨的田野调查(一.36)


邓启耀|形而下与形而上:屎溺的文化认知(一.45)


彭卫华|情感、文化与身体:中医药文化现代研究的情感人类学考察(一.52)


马进疆,邱鸿钟|后现代中医药知识体系的人类文化观(一.58)


蒋辰雪,严暄暄|当代西方学者的中医翻译与中医“他我”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一.63)


王海龙|视觉人类学语法及文本绎释(二.13)


岳永逸|实地厚生:李安宅的文化社会学(二.19)


邱开玉,董建辉|交往中生成:近代畲民的中华民族认同(二.28)


郑一省|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团在地化初探(二.35)


高莉莎|身体:锚定仪式意义之锚——对云南红河彝族哈尼族虎山祭祀仪式的民族志考察(三.15)


刘莉|语言人类学视域下海南岛滨海人群的互动与交融(三.23)


刘宏涛|对罗宾斯价值理论的修订:海南美孚黎的亲属关系结构与道德实践(三.30)


吴国富|仫佬族历史研究述评(三.37)


胡梦茵——何为伦理转向(三.44)


陈正府|多元与共生:本体论视角下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伦理(三.51)


代启福|“非人”之死:矿产开发中的风险、献祭与生产伦理(三.57)


何明,杨开院|祖源叙事、镇守边关与国家认同:西南边境地区土丁杨氏宗族历史记忆的阐释(四.24)


李超,田敏|从“身份离散”至“土民向心”:元代黎族国家认同的四维向度(四.33)


王咏|“作为自然的身体”:生态现象学视阈下的滇南少数民族葬仪(四.44)


孟和乌力吉|草原栖居的环境动因与社会逻辑:基于跨社区交往交流案例(四.52)


吕俊彪,余晓丽|种田人的财富梦想:上林壮族人淘金传统及其现当代变迁(四.59)


周大鸣|流动与链接——人类学研究的转变与进路(五.26)


赵旭东|网络民族志的涌现——当下世界人类学书写的文化转型(五.33)


姬广绪|互联网时代民族文化展演的空间转换与传承创新——以快手平台为例(五.46)


邢文|认知民族语言学与中国手稿文化——认知甲骨学的视角(五.53)


杨煜婷|考古文献所见“慎独”的认知民族语言学研究(五.61)


王君,周敏|中国新移民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挑战与应对策略——来自新加坡的个案研究(六.16)


游天龙|国际移民企业的性别模式:以纽约市华裔美甲行店为例(六.22)


周博|在美华人与印度人职场成就比较研究(六.28)


程瑜,李海燕|日常生活与社会照护:中国医学人类学再想象(六.34)


史阳|史诗与治疗:菲律宾阿拉安人的英雄史诗《伦皮恩传奇》与巫术治疗(六.42)



 4、文化人类学与传统文化 



萧放,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研究(一.70)


胡建升|屈原“虬龙负熊”的文化编码(一.78)


万建中|战争、诗性与唐幽州饮食文化的错位(一.87)


刘慧梅,何竞|文化记忆与凝聚性结构的本土叙事建构(二.41)


方芳|市场与遗产:“原真性”框架重塑下的矛盾研究(二.46)


刘晓峰,刘晨|中国古代节日食品对日本的影响——以《宇多天皇御记》宽平二年二月卅日记事为中心(三.67)


刘宗迪,郭佳|南极仙翁:寿星崇拜的缘起(三.76)


井长海|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诗经·渐渐之石》星象考释(三.84)


谢继胜,赵媛|建构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知识体系(四.66)


孟芳,高有鹏|文化人类学与中国古代神话概念研究(四.71)


陈泳超|民间底端神灵的生长机制:以常熟“师娘宝卷”为考察中心(四.79)


毛巧晖|时代话语与知识建构:以1918-1966年“花儿”的搜集整理为中心(四.87)


叶舒宪|中国玉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中国玉学研究的理论建构——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回顾与前瞻(五.70)


汪晓云|“盘古开天”与中国神话谱系(五.75)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五.86)


萧放,周茜茜|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六.52)


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志研究(六.58)


高小康|图像民族志与历史的活化(六.66)


巴胜超|文化交融理论视野下的认同叙事: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六.73)



 5、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 



胡绍宗|历史折叠处的精微:中国农民画文化主体的自觉与成长(一.115)


曹成竹|听觉审美的“空间修复”——中国当代民谣“城市乡愁”问题研究(一.121)


何志国|中国早期莲花类型及其与印度的关系(一.128)


方李莉|人类学与艺术在后现代艺术界语境中的相遇(二.53)


李牧|日常经济生活网络与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以加拿大纽芬兰华人为例(二.67)


彭兆荣,王皎|艺术人类学的范式与方法(三.92)


薛其龙|指向“他者”的创作:人类学绘画批评与实践方法反思(三.99)


陈志勇|清代弋阳腔的“正统化”及其雅俗的官民分野(四.97)


程文凤|国家意识与彩调艺术耦合关系研究(四.107)


李晶|当代美国戏剧的老龄伦理学研究(四.114)


王诗晓|“帝王谒见西王母”母题墓葬绘画的“图说”形式及其在场性研究(五.95)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五.102)


梁嘉,王庆,赵颜|广西世居民族传统服饰数字化的元数据构建(五.112)


温德朝|超凡入圣:汉画天门图像的叙事转换功能(六.84)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六.94)


孟凡行,康泽楠|南京云锦当代传承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理论探析(六.101)



 6、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纳日碧力戈,萨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进路(四.149)


李世武|多民族艺术“三维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156)


梁罡,唐贤秋|开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密码(六.144)


刘金林,马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七(六.151)



 7、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 



卞成林|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四.124)


陈媛,周全华|红色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构——以红色文化经典“红色娘子军”为例(四.131)


邓烨,刘鑫淼|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与意识形态建构的三重逻辑(四.138)



 8、乡村振兴研究 



刘朦,郭芮彤|历史记忆、景观符号与民族认同建构研究——基于贵州仡佬族村寨的景观符号考察(一.108)


杨浏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一.117)


刘晓春,贺翊昕|唤醒、共享与意义再生产——黔桂边界返乡青年“回归地方”的实践(二.83)


熊威|从“舍功德”到“出义务”:社会转型背景下德昂族村寨公共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二.92)


向丽,赵威|艺术介入:艺术乡建中的“阈限” ——兼论审美人类学的当代性(四.120)


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实践与反思(四.129)


陆晓芹|民间歌唱传统与中越边境乡村之“魂”的重铸——基于广西龙州壮族歌圩习俗的考察(五.117)


王思雅,孙九霞|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的国家话语与地方实践(五.124)


罗彩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思考——基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调查(五.132)


吴若冰,蒙启,刘婵婵|农业供应链金融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五.138)


徐翕明,何立荣|新时代“枫桥经验”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启示(六.120)


黄中显,吕芝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化法治路径选择——以广西自治县域为例(六.127)


蒋鸣湄,谢尚果|控辍保学“官告民”案实践检视与走向(六.135)



 9、考古中国 



郭立新,郭静云|夏处何境——大禹治水背景分析(一.145)



郭立新,郭静云|从古环境与考古资料论夏禹治水地望(二.136)


桑佳旻|粮食生产因何发生——农业起源动因研究述评(二.154)


郭立新,郭静云|夏是哪国王朝——历史英雄大禹的文化属性暨原乡(三.145)


刘兴林|农田考古的体系构建与理论探索(三.153)


刘俊男|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演进的五个阶段(六.108)



 10、神话景观研究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以手工艺为中心的考察(一.93)


王旭|重构神话的表演性:当代神话的舞台改编与视觉叙事——以嫦娥奔月为例(一.100)


高健|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的神圣性再造——以佤族司岗里为个案(一.108)



 11、文学研究  



王怀义|“易象”与“诗喻”的分界——试论钱锺书意象美学观的学术史价值(二.110)


陈冠豪|日本招财猫起源传说的情节辨析与溯源(二.119)


邓菀莛|自然之道与声学神理——邱世友词学声律论平议(二.129)


吴翔宇|中国儿童文学“母语现代化”重构的逻辑与路径(四.147)


钟乃元|论明朝初年至嘉靖间粤西诗大一统书写的嬗变(四.153)


韦惠文|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女性视野(四.160)



 12、民族语言研究 



韦树关,李胜兰|壮语金龙岱话差比句研究(二.98)


肖昉,蒙元耀|壮泰“脸”的语义与文化(二.104)



 13、生态美学研究  



袁鼎生,太琼娥|美生批评论(四.138)


龚丽娟|竞生悲歌中的美生理想——毛南族叙事诗歌《枫蛾歌》的生态审美探析(四.144)



14



严萍昌|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探析(六.158)



 15、艺术-人类学 



封面—封底  胡绍宗|中国农民画 (一)


封面—封底 邵晓峰|吴为山写意雕塑 (二)


封面—封底  邵晓峰|牛(三)


封面—封底  邵晓峰|朱乐耕陶瓷艺术(四)


封面—封底  邵晓峰|敦煌家具图式(五)


封面—封底  王雪峰|“泥人张”彩塑艺术(六)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2-31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