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第二季)​第五讲 对三种民间契约文书的研究体会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季)

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研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共同举办“民俗资料学:历史、理论与方法”高端学术讲坛(第二季),邀请国内民俗文献、民俗文物和民俗学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介绍他们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资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 对三种民间契约文书的研究体会


主讲人:刁统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民俗研究》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与谈人:龙圣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王霄冰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时间:2022年4月1日(周五)14:00—16:30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中文堂912


腾讯会议ID:832 772 662(敬请提前15分钟进入会议室)




内容提要


对BSB契约文书、鲁南红山峪村地契、山东建筑大学地契博物馆分家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受益于三点。第一,是学界已经利用的归户性原则。归户性原则不但可以将地契落实到具体地点,还能够“批量处理”地契,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第二,田野作业也能为契约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作出贡献。比如对具体地点的追溯、对地契产生区域的社会文化调查,既可以呈现立契习俗,也能辅助理解契约本身及相关观念。第三,对民间文书的研究,会呈现出当下社会结构中的历史要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当下民俗的论述与阐释,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总之,民俗学可以多关注民间文书,特别是田野考察中应尽量搜集实物、民间文书(例如契约、礼单)等,在搜集地点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文书本身及其背后的村落社会信息。


专家简介



刁统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亲属制度、传统村落文化、理论民俗等领域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等著作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拍摄《桃源花供》(《中国节日志影像志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纪录片1部。



龙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培养人选。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民俗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五项,出版《从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湘西白帝天王叙事的形成与变迁》等著作三部,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社会》《文献》《史学集刊》《宗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