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荠菜花与上巳节
陶思炎
原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摘 要
荠菜花是上巳节最有特色的节物,它与古代上巳的风俗主题息息相关,作为甘美野蔬,不仅是“天然之珍”,还能除虫治病、占验丰歉,同时也用作妇女的乞孕祥物。
关键词
荠菜花;上巳节;
祓褉;乞孕祥物
一、赛似牡丹荠菜花
五十年前,在南京地区曾广泛流传过《我在张家学打铁》的童谣,它逐月述说年中节事,具有浓郁的风俗韵味。其中,就有这样的谣谚:
打铁打到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
打铁打到二月二,家家开门接女儿;
打铁打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
……
除了民间口头的传承,关于“荠菜花,赛牡丹”的俗谚,还以文字形式记录于多种地方志中。
例如,民国《首都志》卷十三引《金陵杂志》曰:
三月三为荠菜花生日,妇女均摘荠花插于鬓边,以为纪念。谚云:“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可见,荠菜花是三月三的节物,也是旧时妇女的岁时装饰。
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属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花小,白色,性喜温和,耐寒力强。
荠菜虽不起眼,却早已受到民间的歌咏和文人的关注,春秋时已载录于《诗经》之中,如《诗·邶风·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荠菜不仅口味甘甜,且有止血、止痢等药物功效,被古代药书称作“护生草”。《本草》载:
荠生济济,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灯杖,可避蚊蛾,谓之“护生草”。
“护生草”之名无疑使荠菜被古人视作嘉卉祥草,并成为风俗应用中的吉瑞象征。
荠菜的品种很多,有大、小荠菜之分,其名称据《广群芳谱》引《野菜谱》载,有“江荠”“倒灌荠”“蒿柴荠”“扫帚荠”“碎米荠”等,有的供食用,有的作燃料,有的可入药,各有其用。
荠菜虽为野草之属,却能作为古人心目中农家丰乐的标志。明人陈继儒的四言古诗云:
十亩之郊,菜叶荠花,
抱饔灌之,乐哉农家。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荠菜花不仅装点了乡野农家的生活景象,更隐含着开朗、自在的乐生情调。一朵看似不起眼的野田小花,却能令人心向神往,这正展现了荠花所以赛似牡丹的文化魅力。
二、丽人临水上巳节
上巳节时在夏历三月初三,又称“三巳”“重三”,是古代妇女出游水滨,并下水沐浴的日子。是日入水沐浴称作“祓褉”“祓”,即祛除;而“褉”,为洁意。所谓“祓褉”,即以水洗去污垢和疾疫之意。
祓褉风俗由来已久,《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载,郑玄注云:
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由女巫所掌,可见是妇女们的浴事,而浴中用草药,寄托了除疫的愿望。上巳节古人所用的草药为何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韩诗曰:
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
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所用为兰草,其意,据《毛诗正义》解释,乃因“男女感春气并出,托采芳香之草而为淫泆之行。”
上巳节的祓褉风俗在汉代已经形成。东汉蔡邕有“今三月上巳,祓褉于水滨”之言,而《续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为太洁。
汉代的祓褉以“洗濯”为主要行为,到魏晋时期则演变为女子沐浴于河,男子水滨饮酒游戏。晋人张华《上巳篇》曰:“伶人理新乐,膳夫熟时珍。……妙舞起齐赵,悲歌出三秦。”可见,“祓褉”在晋代已成了春游野宴的行乐活动。在东晋,三月三更有“流杯曲水之饮”的风俗时尚和历史记录,并形成了特定的岁时文化。
流杯曲水之戏不仅盛行于文人雅士之间,而且也为庶民百姓所热衷,在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里,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直到唐代,上巳风俗仍见于诗文歌咏,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句,就记录了长安曲江池畔的祓褉游乐活动。
上巳节的祓褉之事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乞孕的信仰风俗。从衣饰看,“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铄烂”,其意乃在相互吸引。至于“秉执兰草”“以香薰草药沐浴”,也都有唤起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盼触水感孕而得子。为使这一主题明确,祓褉中有一些乞孕的游戏,诸如浮枣之戏、浮素卵之戏等。人们在三月三日把红枣、水煮鸡蛋掷于水中,让入水的妇女争食,以争得为感孕之兆。后汉杜笃“浮枣绛水,酹酒醲川”之句,梁萧子范“洒玄于沼沚,浮绛枣于泱泱”之咏,都是对上巳节水中乞子活动的描述。
近古以降,妇女在三月三以荠菜花插头,并吃荠菜花炒鸡蛋以“驱睡”,实以荠菜作为兰草一类“香薰草”的替代。荠菜为多子植物,又别有芳香,故成为上巳节物和旧时妇女春日求欢乞孕的象征。
三、节事荠花说旧俗
荠菜和荠菜花自古与中国的民间生活难解难分,它不仅是上巳节的独特节物,更作为人们暮春祈福禳凶的吉祥标志。
荠菜经冬而发,被古人视作具有类似松竹一般的品格。晋人夏侯湛《荠赋》云:
见芳荠之时生,被畦畴而独繁。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
正是荠菜有如此的性格和品质,才受到民间的普遍喜爱,并进入风俗活动之中。
荠菜或荠菜花的民俗功用很多,且例举数种:
其一,甘美野蔬。
传说,唐代高力士逐于巫山,见当地人不吃荠菜,乃作诗曰:“两京作斤卖,巫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诗中透露出荠菜在京城的热卖。宋人苏东坡称荠菜“极美”,“为幽人山居之禄”和“天然之珍”。陆游则在《食荠十韵》中写道:“吾馋实易足,扪腹喜欲狂,一扫万钱食,终老稽山旁。”陆游还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下了多首《食荠》诗,表达了他对荠菜的钟爱: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传夸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时得瓠肥。
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篿丝。
荠菜的甘美不独为古人所赞,也为现代人所爱,荠菜包子、荠菜圆子、掺入荠菜的“十景菜”等,仍被今人视作胜似佳肴的美食。
其二,驱虫治病。
荠菜因有清香药味,民间用以驱除蚂蚁、蚊虫之类;又因荠菜含有荠菜酸、生物碱、氨基酸、黄酮类等成分,荠菜又有治病的药用价值。
古人在三月三用荠菜花拂灶、抹灶,或置于灶头,以辟虫蚁。道光六年《昆新两县志》载:三月三日乡村有“野菜会”,“以野菜花抹灶,可免虫蚁。”光绪八年《苏州府志》载:三月三日“士夫皆集名园,游胜地,饮酒赋诗,修褉事。妇稚以野菜拂灶,并戴之。”文中所说的“野菜”,就是荠菜。此外,荠茎候干作灯杖的俗用,也意在使“蚊蛾不敢近”。
在药用方面,荠菜花能免头晕,并因此成为妇女插头的装饰。嘉庆十八年《无锡金匮县志》曰:“上巳戴荠花,谓能已睡。”此外,民国十四年《盛湖志》载:“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妇女各戴荠花。谚云可免头晕。”
可见,驱虫止晕成为荠菜花在上巳节俗用的重要动因。
其三,丰稔占验
在天气占中,阴晴、雨日常与农蚕之事相比附。《杂五行书》曰:
三月三日,天阴而无日,不见雨,蚕大善。
其言上巳节阴而不雨,宜蚕桑。在地物占中,古人往往又以某植物的先生作为观察丰歉的征兆。《师旷》曰:
某年一物先生,主一年之候:荠先生,主丰;葶苈先生,主苦;藕先生,主水;蒺藜先生,主旱;蓬先生,主流亡;藻先生,主疾。
直到民国,这种巫风意识仍体现在民间风俗中。民国八年《太仓州志》载:三月“三日,上巳,簪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子羞繁华。盖取岁丰甘草先生之意。”至于女子用荠花插头之俗,被说成是“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也反映了来自与丰收占验相关的巫术感应观念。
其四,乞孕祥物。
三月三日的祓褉活动本有乞孕求子的信仰功能。妇人戴荠花、吃荠菜花炒鸡蛋,同水中争食红枣、素卵一样,为能得子。在四川,还有妇女水中摸石的上巳节乞子风俗,《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载:
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
上巳的节物总或明或暗的与求子相关,枣、蛋、石、荠菜等构成了这一节俗中的乞孕祥物系列。古人认为,不孕或只生女不生男也是一种疾病,故多子房而又有药杀之性的荠菜因暮春花盛、随地可得,便成为近古以来最习见的上巳风物。可以说,荠菜花是点画上巳主题的最好标志。
荠菜花,这一最寻常不过的小花,载承着中国古代丽人们的祈愿与秘密,使三月三上巳节真正充满了烂漫而无尽的春光。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