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的第二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共收集了国内外50位人类学家以中文写作的59篇田野故事。
全书分为“五感”“六欲”“七情”“八荒”四个篇章,集中记录了人类学者或惊或乐或喜或悲的田野经历和感受,不仅拉近了各种“他者”的距离,还揭开了人类学这一学科看似遥远而神秘的面纱,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鹿行九野: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书名:《鹿行九野: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作者:林红 刘怡然 主编
ISBN:978-7-100-15888-6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定价:35元
主题词:人类学-调查研究
通读59篇田野故事,
就好像穿过一片诸夭之野,
与50位作者相遇,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蓦然撞进各自深隐的性灵世界。
这是一场旅行,
走过不同作者的田野过程,
看见不同个体的生活世界,
某一刻回首时,
让主观性的意识抽离生物性的己身,
似乎发现一种人之为人的共性。
001 序
第一部分 五感
002 哑巴的诅咒 陈 晋(同济大学)
006 三 笑 刘宏涛(兰州大学)
013 遇见最好的自己 黎相宜(中山大学)
020 被宠坏的原住民 吴 乔(中国社会科学院)
027 苍蝇与跳蚤:一个人类学者的“昆虫记” 刘怡然(中国社会科学院)
030 田野中的身体感:梯田、橡胶林和毒虫 张 多(中国社会科学院)
033 “荤花儿” 周 星(日本爱知大学)
036 女人下井,就会有塌方 彭流萤(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
040 谁在说 李 芳(云南师范大学)
046 喝下一碗酥油茶 马斌斌(云南民族大学)
052 食 生 杨跃雄(厦门大学)
054 小心差异 吴金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059 眼泪的仪式 朱 娜(中央民族大学)
063 文字下乡的时代际遇 王 华(江南大学)
068 一部书与一个村 李 立(云南师范大学)
第二部分 六欲
072 吃货田野自白书 唐晓春(清华大学)
077 忽然就成了酒鬼:喝酒三阶说 张 琪(四川大学)
082 食在四方 吴 乔(中国社会科学院)
089 藏族第三类人 白玛措(西藏社会科学院)
094 一个从怯场到泼辣的女人类学者 刘 倩(北京大学)
103 两者之间 薛 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08 用好事 余 珍(西南民族大学)
114 元阳神山祭祀的猪与鸡 李建明(云南民族大学)
118 田野中不可承受之轻 李 立(云南师范大学)
120 平安夜色•旅游中想象的“本土性” 王佳果(桂林理工大学)
125 “重新为人”的尴尬 高一飞(南方医科大学)
第三部分 七情
130 两个人的田野(一) 张庆宁(兰州大学)
135 两个人的田野(二) Jennifer Dunn(邓珍妮)(美国社区研究所) 胡天杨 译
141 啤酒、菜刀与银饰:田野中的给礼、还礼与失礼 马腾岳(云南大学)
154 视学生为“他者” 李 飞(北京协和医学院)
163 谁是谁的遥远 林 红(中国社会科学院)
177 你我的世界:性少数群体田野漫笔 陈 昭(清华大学)
184 “他们”的世界 李继群(云南大学)
187 最好的身份 高一飞(南方医科大学)
190 纠结的“卧底” 方静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194 不再受欢迎的我 黄镇邦(贵州省博物馆)
199 田野移情:在现实与现实之间 马建福(北方民族大学)
201 握谈老猎人 王 平(厦门大学)
206 我做了一回“道人先生” 张 博(浙江师范大学)
212 被“放鸽子”,焉知非福 余 珍(西南民族大学)
214 我被“愚”了! 万华颖(中国社会科学院)
218 监守自盗 王 娜(首都师范大学)
220 并非一个人的田野 李 立(云南师范大学)
222 我与缅甸商人吴毛毛 贾超芝杉(云南大学)
226 动迁风波 祝何彦(辽宁大学)
第四部分 八荒
232 隐秘的城堡 张 帆(四川大学)
238 在卡瓦格博神山下 杨福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248 旅行的意义 唐晓春(清华大学)
256 寻找比斯塔 李静玮(四川大学)
266 都柏林人 曹 雨(中山大学)
272 高高的高黎贡山 周建新(广西民族大学)
280 巫蛊之术还是蚊虫叮咬? 张 洁(中国人民大学)
289 塔公草原:浪迹与朝圣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
295 哦!他是中国的穆斯林! 张 多(中国社会科学院)
298 麻食东来:我的“面食之路” 周 星(日本爱知大学)
303 滇西北“背包”实地考察记 张祖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09 “躲鬼”与“搬家” 余 珍(西南民族大学)
311 鬼故事、巧遇和惊喜:田野中的不期而遇 任杰慧(清华大学)
317 朝圣日记 罗宝川(四川师范大学)
323 后 记
如果把归类到此部分田野故事的题目以“看题作文”的方式串联起来,似乎非常应景。
……
于是,这个世界的鲜活,经由身处不同田野中的人类学工作者的五感,跃然于文字之上。
我们习惯说人类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他者来反观自我的学科,而似乎只有田野中的人类学者才能对此产生切肤的感悟。
当这幅田野画卷收起,留存在我们脑海中最鲜明的色彩莫过于一张张人类学工作者的面孔,那些作为田野中喜、怒、哀、惧、爱、恶、欲最好脚注的面孔。
所谓“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有“天下”之意,追随人类学工作者的足迹,某种意义上就是以脚步丈量“八荒”之阔。
地理意义上的“八荒”,对于人类学工作者而言,永远与主观意义上的心之“八荒”契合,这种契合远远超越了特定的时空或职业属性。
《鹿行九野: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以“五感”“六欲”“七情”“八荒”完成的内容分割,最初实则带有某种牵强之意,但最终却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奇妙。就好像一次人类学意义的田野,从“五感”而入,经“六欲”洗涤,得“七情”升华,最后从“八荒”中抽离,走完一个仪式性的过程,获得某种新的身份认同。
图文来源: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2018-08-11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