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丹 崔丽]看别人吃饭能获得什么满足?——一项基于B站吃播受众的质化研究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看别人吃饭能获得什么满足?

——一项基于B站吃播受众的质化研究


张露丹 崔丽



原文刊载于《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第5期


摘  要

吃播作为一种新潮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其将现实生活中个人私密的进餐场景搬上网络上供大家观看,并且收获了大批受众。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对观看吃播的受众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利用吃播获得了代偿性满足和好奇心满足,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获得虚拟陪伴和娱乐消遣。


关键词

吃播;受众;使用与满足



一、引  言



2009年起,一种“我吃饭,你观看”的直播模式在韩国发展起来,并被亲切地称为吃播。随着这种类型的视频在YouTube等平台传播,源自韩国的吃播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其他国家的网络主播也开始制作自己的吃播。吃播已经成为各大视频平台认可的内容标签,其用独特的文本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很多“吃播网红”都拥有大量的粉丝。例如,截至2019年11月,韩国主播李泰俊在YouTube频道的订阅人数超过360万,日本主播木下佑香的订阅者超过530万;中国主播大胃王密子君在B站的粉丝超过200万。根据谷歌趋势数据,2018年10月起,“吃播”一词在全网的流行值开始超过50,并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例如,截至2019年11月,“吃播”一词在谷歌搜索和YouTube上的流行度相比2018年增加了3倍。百度指数也显示,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吃播”一词在百度网页的日均搜索量达到2840次。


吃播的发展甚至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2018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将通过发布《全国肥胖管理综合措施》来制定和规范吃播。许多学者对其流行因素、内容模式、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很有价值,也是本研究实施的原因。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吃播受众心理的研究数据还不够丰富,所以本文试图研究吃播的受众心理,力图细化吃播流行的原因。本文试图了解吃播受众观看吃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满足,吃播的流行和当前受众的心理有何密切的关系,如果有,可以投射出当前社会年轻人何种社会心理。这一系列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吃播流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对于了解当前年轻人的社会心理以及当前网络文化也有极大的价值。



二、吃播的起源和发展



吃播又被称为“mukbang”,是韩语中“饮食”和“广播”的混搭词,指人们坐在家中的网络摄像头前向网友直播自己吃饭的过程。2000年起,韩国的电视节目中开始出现“吃饭秀”,当时的节目内容以艺人在短时间内挑战大量食物的表演为主。随着韩国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2009年吃播网络文化开始在Afreeca TV流行起来。一批专业的韩国吃播出现了。2014年,韩国主播朴舒妍的网络吃播节目被网友上传至YouTube,不久,网络吃播在全球风行起来。Twitch.tv于2016年7月开始用专门的“社交饮食”类别来突出这种美食表演风格。2014年1月,人民网对韩国主播朴舒妍的报道让我国受观众接触到吃播这一新事物。吃播传入中国后,发展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网站平台上的录播视频、网站/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直播视频、社交媒体渠道的录播视频。



吃播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中传播并获得大量的受众,对此,国内外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关于吃播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吃播盛行的原因”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多从受众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两篇新闻文章都认为吃播类似西方观众所说的“食物色情”——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给观众带来替代性的满足感。哈基米(Hakimey)和亚兹达尼法德(Yazdanifard)指出孤独感、个人压力、人们相信医食同源等因素是受众观看吃播的原因。唐纳(Donnar)认为观看吃播还由于韩国人对身体形象的过分苛求和窥视欲的影响。贝拉·佩雷拉(Beulah Pereira)等人指出“主播吸引力”“新奇感”“社会规范的影响”是受众观看吃播的原因。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吃播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于美学和传播学领域。美学视角下的研究以身体美学和审美异化两个维度为主;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也关注吃播流行的原因,从受众维度进行的研究以受众心理分析为主,主要有猎奇心理、窥私心理、补偿心理、孤独感、追求感官刺激。 


国内外学者都对吃播受众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但是国外研究更多地关注韩国受众;而国内研究更多的是思辨性分析,缺乏数据的支撑。因此,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力图进一步细化相关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以受众为本位的理论,它适用于研究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需求与满足等心理因素。对于吃播受众来说,明明自己可以吃,为什么还要去观看别人吃呢?如果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则更容易了解受众的深层心理、动机。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大众传媒领域的功能主义视角。卡茨被认为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使用与满足”的传播学者。他认为,传播学研究应当不仅仅关注“媒体对人们做了什么”,还应该仔细研究“人们用媒体做了什么”。1974年,他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陆亨将“使用与满足”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总结为使用/接触、满足、需求、动机、期望。


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使用与满足”研究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主要关注为什么受众会消费不同类型的媒介,这个时期的研究仅仅指出受众的动机和需求,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方法上以访谈为主,缺乏深入的、量化的分析。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这一阶段,学者重点开始关注人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麦奎尔等人在1964年英国大选研究中发现了观众关注竞选新闻动机的强烈程度与其观看相关新闻后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卡茨等人在1973年对1500名以色列人的调查研究中提出不同的社会需要可能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但是近年来,“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发展开始伴随质疑的声音。受众是否总是积极主动、目标明确?研究是否理论化?对核心概念(如需求)的界定是否明确?数据采集策略是否科学?研究是否脱离了传媒生产?有学者将这些质疑总结为潜在假设、理论架构、方法及研究发现4个层面的批评。


虽然饱受争议,“使用与满足”理论依旧是传播学领域最流行的理论。中国学者也运用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媒介受众研究。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体带来的交互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得以复兴,学者们开始关注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近年来,社交媒介、短视频等新媒体应用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例如,匡文波等人在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以使用与满足为基础,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了在华留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肖明等人研究了大学生使用知乎的动机、行为和满足情况;王茜研究了健身APP用户的使用行为与动机。面对新的媒介渠道、内容或应用的受众使用行为与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这也促使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来研究吃播受众的心理。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来了解吃播受众的使用动机和所获得的满足。深度访谈是通过与受访者的深入交流来了解某一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方式,从而描述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反映群体诉求。这种方法适合本项研究,在访谈中,受访者比较放松,容易消除被访问者的群体压力,因此它能够让研究者更深入、有效地了解受访者看吃播的动机及各种心理需求,得到更真实的信息。


本研究的受访者是在B站上看过吃播录播视频的观众。以B站为平台,是因为B站是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吃播在B站很流行,受众样本数量多;选择看录播视频的受众是因为现阶段吃播流行的传播模式以录播视频为主。


通过在笔者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B站发布招募信息,一共招募到24个受访者,其中19个通过朋友圈找到,5个通过B站找到。由于大部分招募对象与研究者有地域差距,访谈有面对面和在线这两种方式,均为单独访谈。其中,面对面访谈对象有8个,在线访谈对象有16个。访谈围绕几个主题:受众观看吃播的动机、得到满足的程度、观看习惯和偏好等。


访谈日期为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10月15日,访谈时间为15~30分钟,其中在线访谈时间在15~20分钟,面对面访谈时间在20~30分钟。访谈对象采用匿名形式且访谈数据保密。




五、研究发现




(一)数字美食:获得代偿性满足


为什么要看别人吃饭?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谈到观看吃播能使他们获得“像自己吃了食物”般的心理满足。本文将这种满足总结为“代偿性满足”,指受众在观看主播吃饭时,感到自己仿佛也吃到食物,从而得到一种代偿性满足的过程。为什么受访者不愿意自己吃饭,满足食欲,而宁愿看别人吃饭呢?研究发现,为了美观和健康是最主要的原因。



1、代偿性需求产生的原因


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代偿性需求的产生是由于他们客观上的“吃不到”和主观上的“不敢吃”。客观上的“吃不到”多是因为经济条件、地域限制;主观上的“不敢吃”在大部分女性受访者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受审美和健康观念的影响。2/3的女性受访者为了身材美观而拒绝很多食物,其中部分人还提到因为身体原因不敢吃一些食物,希望通过看吃播来获得满足。


研究者:为什么不自己吃东西而选择看吃播呢?

受访者2:……有时候我就觉得,我的腿那么粗,算了我不吃,我看别人吃,她吃了她长肉,我不吃我不长肉[激动地比画自己的大腿,按摩自己的大腿和小腿]。


受访者3:……因为我健身减肥的原因,我一般都不会吃特别多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我都想吃,所以我就会通过看吃播来缓解我这方面的欲望……吃太饱后会后悔,回去以后甚至会吃泻药来幻想通过排便来减肥,通过吃泻药来减轻心理负担。


对于健康的诉求也是受访者选择观看别人吃而自己不吃的原因。


研究者:你会尝试他们吃的东西吗?


受访者2:现在不想,从(2019年)8月初开始我就想过一种很自律、很健康的生活……因为我想活得久一点[哈哈大笑起来],主要是我肠胃不好,我就很担心自己的身体……


由于主观原因“不敢吃”的受访者对于吃播的依赖性较强,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吃播的强度更大,对于代偿性的需求也越强烈。


2、代偿性满足的体现


研究数据集显示,多数受访者指出这种满足感源于视频带来的3种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和味觉。


第一,数字美食的“视觉”诱惑。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会因为视频中的食物呈现而感到食欲大开,食物的种类、颜色、形态都是引起受众视觉满足的关键因素。


研究者:你能举个让你有胃口的例子吗?


受访者1:首先是颜色鲜艳一点的食物……比如要带红色的食物,但是我不能接受太辣的,像是韩国的那种炒年糕,炸的食物上面淋的番茄酱[偏过头,微微皱起眉头,又开始回想],这种食物看起来很过瘾……


正如受访者1在访谈中多次提到的那样,视频中的食物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她的食欲,这种视觉上的诱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她获得了满足感。我们的发现也印证了一些学者对于食物视觉图像暴露与饥饿感、饱腹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公元1世纪的罗马美食家阿皮修斯(Apicius)引用了一句话——“我们先用眼睛吃饭”。查尔斯·斯彭斯(Charles Spence)在文章《用眼睛吃饭:从视觉饥饿到数字饱腹》中指出,我们通过数字界面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美味食物的图像(被称为“食物色情”)所带来的影响,它会无意中加剧我们对食物的渴望(我们称为“视觉饥饿”)。有趣的是,视觉暴露的食物图像也会引起饱腹感:类似于实际消费期间逐渐减少的饥饿感,即使只是模拟消费,也可以减少饥饿。莫尔威奇(Morew edge)等人表明,仅仅想象吃大量牛奶、巧克力、糖果的行为显著减少了人们随后对这些糖果的消费。这些研究都能表明当受众在看吃播的过程中,仅是观看食物的图像就有可能产生满足感,但吃播不仅是一幅诱人的美食图片,而且是一个视、听、味相结合的“食物色情片”,这种特性的媒体文本能给观看的受众带来更强烈的代偿性满足。


第二,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很享受视频中的“咀嚼音”。


受访者5:……而且你会听他们吃饭的时候有咀嚼声,那个声音也很好听,非常好听。[闭上眼睛,使劲点头]


受访者11:专门录声音的那种吃播,好像叫Asmr,就是比如说吃西瓜、橘子、米饭还有喝汤的那种声音……就是这种声音,给人极大的满足感。我有时候也特别喜欢听,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吃西瓜的声音,莫名就觉得很爽。


戴森认为新媒体重构了“听觉”的特征,是一种三维、互动、综合的媒体。吃播正是这样一种媒介文本,其中对于咀嚼音的强调,提升了用户的听觉体验,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视频中被麦克风放大的咀嚼声音能为受众构建更为丰富的观看场景和联想式的观看体验,将受众带入一种三维的观看场景中来,通过吃播的虚拟餐桌让受众从视觉和听觉中体验数字美食。


第三,读屏时代的“味道”传递。众所周知,通过屏幕观看美食,人们不可能闻到食物的味道,但是在访谈的过程中,部分受访者却表示他们“仿佛尝到了食物的味道”。


受访者3:主播在把它吃下去的那瞬间,咀嚼的那段时间,接着在给你说怎么怎么好吃的时候,我还是很满足的,仿佛就知道那个食物是什么味道了。


受访者14:他们吃得很有意思很生动,比如给食物特写镜头、给咀嚼食物的镜头、吃得很大口、描述食物味道等等。我看得很入神,感觉自己已经尝到了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口水要流出来了。


吃播主播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和口语描述来展示食物的“味”之美。视觉、听觉和味觉结合的虚拟体验使代偿性满足得以实现。



本研究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她们通过观看吃播获得了代偿性满足,并成功地克制了自己的食欲,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吃东西的次数,特别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但是,也有极少数受访者指出这种代偿性满足是短暂的,视频中的美食带给她们满足的同时也激发了她们对食物的欲望,造成周期性暴食的现象。这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矛盾的心理——心理上的克制与生理上的爆发,代偿性满足毕竟不是真正的满足,过度追求这种心理上的食欲满足反而会刺激受众在生理上胃口大开,做出不合理的进食行为,引发受众在吃与不吃间的矛盾心理。受众如果过度迷恋在看吃播的快感中,便可能将自己物化成了依赖电子食物和数字化刺激的“快乐机器人”,由此陷入“越看越饿,越饿越看”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吃饭”表演:好奇心的满足


研究数据显示,除了食欲的代偿性满足外,多数受访者看吃播还可以获得好奇心的满足。在吃播展示的多种元素中,食物和人物的信息是受访者最好奇的地方。


1、琳琅满目的食物展览


本研究发现,很多受访者表示通过吃播主播的虚拟饭桌,他们能“品尝”到不同口味、不同地域的食物。而由于时间、金钱、精力有限,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


研究者:你喜欢看主播吃什么呢?


受访者3:让你觉得很奇怪的食物,比如说榴梿、鲱鱼罐头,还有很多“黑暗料理”……看主播吃起来感觉好像很美味,[一脸鄙夷]但是我觉得有些恶心,不过我还是很想去尝尝是什么味道……


受访者18:……如果不饿的话就看一些比较奇怪的比如吃虫子什么的……好奇他们吃下去没有?味道怎么样?……


视频博主吃黑蒜反应


吃播中的食物是一种吸引受众的视觉符号,各种花式食物的呈现带个受众不同的观看体验。视频中的食物有以数量多为卖点的,有以种类或口味独特为卖点的,有以区域特色为卖点的,琳玻满目的美食图像符号刺激着受众对于美食的想象式快感,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2、各色人物的“吃饭”表演


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主播进食大量食物的行为与其展示出“好身材,好颜值”的身体形象之间的反差表示好奇,其中女性受访者居多。


研究者:为什么会关注主播的外貌呢?


受访者1:……我作为一个女孩子的需求吧,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能吃但不长胖,为了身材平时也会限制自己的食欲,所以看瘦的、颜值高的吃播吃东西,心里会有羡慕和向往……


受访者5:……确实是羡慕人家又瘦又好看,身材好还吃那么多。简直是完美人生好吧……



女性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不在于其体重是否过重,而是各类型体重的女性所有的共同特征。访谈中,14个女性受访者提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保持身材的需求,她们平时有不同程度的控制饮食行为,对于身材好食量大的吃播表现出好奇和羡慕的心态。大众媒体会对女性的身体意象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女性身体不满意、饮食失调,吃播中展示出的“瘦形象”比其他媒介文本中展示出的“瘦形象”更具有冲击力,其他媒介文本中的“瘦形象”是相对独立的展现,而吃播中展示出的“瘦形象”都是携带着导致肥胖的因子——进食过量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吃那么多还那么瘦”是大部分女性受访者对于主播的描述,反映了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身体不满意的态度。观看吃播会加剧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度,这种刺激大于普通媒介文本“瘦形象”的冲击。


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可视为一种表演”。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可以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人们向社会和他人展示自我形象的地方;后台是为前台的表演做准备的私密空间。吃播主播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私密的吃饭场景搬上网络前台空间,并将“吃饭”过程以夸张的、表演性的方式展示给受众,新奇的视频内容刺激着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引发了人们的围观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和人物的视觉消费是受众窥视愉悦感的来源。


(三)虚拟的陪伴


研究数据显示,也有少数受访者看吃播是为了获得一种陪伴的感觉,是来自主播和网友的陪伴,也就是“虚拟陪伴”。这部分受访者往往处于压力和孤独的心境中,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使他们更易在看吃播的过程中获得陪伴感。


研究者:你喜欢的这些吃播有什么地方吸引你的吗?


受访者17:很自然的感觉吧,就像是和朋友吃吃喝喝的感觉,而且看她们的视频能让我感到放松,心情也会变好。


受访者23:有很多主播都会在视频里提到自己的生活,感觉她们聊家常很自然,也会让我更放松,减少一些压力。有的时候自己在家,跟up主们一起吃饭会让我感觉不无聊和孤单。



与其他美食视频不同的是,吃播制造的临场感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餐桌,主播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面对面的、亲密的,受众能“近距离”看到主播吃饭的细节。在吃播的使用过程中,受众与主播之间产生准社会交往,由此产生的虚拟陪伴感缓释了孤独。同时,线上受众之间的交流也增强了虚拟陪伴感。这种线下“单独吃”与线上“一起吃”的模式,通过饮食在技术上把身体分开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个发现也印证了美国学者肖特、威廉姆斯和克里斯蒂等人提出的“社会临场感”概念。社交网络的发展提供了释缓情绪的出口,它将线下的人际交往转移到线上,使空间距离分离的人在心理距离上靠近,人们通过网络交流和互动产生“社会临场感”,以此缓解压力和孤独感。


(四)娱乐消遣


研究数据显示,也有少数受访者从吃播中获得了娱乐消遣的快感。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软件、网站的出现让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线观看”也成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研究者:你什么时候看吃播呢?

 

受访者17:我一般有空的话都会去刷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更新……如果平时周末休息的话,那就是全天都在刷刷刷。


研究者:你觉得看吃播有意义吗?


受访者7:其实我看所有的视频,包括吃播或者其他的直播、电视剧,基本上都是为了打发时间的,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自己、开心一下。


受访者22:有意义啊,是我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感知呈现出一种“狂看”的形式——无节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受众被各种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围绕着,“吃播”的消费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受众麻木地观看同质化的吃播,即便是无目的的观看,也能从中获取愉悦感和满足感。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表征,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正在构建一种娱乐化的大众媒介,其提供的肤浅甚至是恶俗的快乐是欲望发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参与的。


观看吃播能获得什么样的满足?本研究发现,在看吃播的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的观感体验获得了代偿性满足;吃播中食物和人物的展示满足了大部分受访者的好奇心;少部分受访者在观看吃播的过程中通过与主播、网友的互动获得了虚拟陪伴感;还有少部分受众从吃播中获得了娱乐消遣的快感。这些满足使很多受访者沉迷于看吃播的行为中。但是,这些满足都不能真正解决受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六、结  语


吃播将个人的吃饭行为搬上屏幕,受众在线与主播一起享用“数字美食”,通过这种方式,受众获得了4种满足:代偿性满足、好奇心满足、虚拟陪伴、娱乐消遣。这些满足的背后隐藏的是现代年轻人社会心理的变迁。


现代社会是“功绩社会”,它充满肯定性,人成为自身的雇主,并不断追求成就自身。正如访谈数据所显示的一些情况:部分女性受众会因为追求完美身材而克制饮食;部分受众会因为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高效的工作导致自己生活充满孤独感和压力;观看吃播的受众群聚在这个同者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在同质化的内容中寻求快乐。但是问题并不能通过看吃播得到真正的解决,如代偿性满足的背后体现了部分受众关于“吃与不吃”的矛盾心理;好奇心满足的背后也体现了部分受众对自己身体形象的不满意态度;虚拟陪伴的背后体现了部分受众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压力;娱乐消遣快感的背后是部分受众被同质化、肤浅内容吸引的注意力。从数据中还发现:部分受众观看吃播时是不带目的的,但是他们也能从视频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也印证了学者们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种批判,即“受众使用媒介不一定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或者动机的”。


最后,由于研究者能力的不足和一些客观条件的缺乏,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女性受访者居多,样本结构具有局限性,因此可能对本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平衡样本结构,使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其次,从线下访谈与线上访谈的效果来看,线上访谈的深度不如线下访谈,收集到的数据不如线下访谈丰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多采用线下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质化研究”   2022-04-03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