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
金银箔铲
贴扇技艺
金银箔铲贴扇技艺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珍品,以金银箔为原料,刻出各种图案,再贴到高档黑纸扇上作装饰,经过描稿、复金、钉装、铲刻、分、贴、色等工序,纯手工制作,是扇文化与剪(刻)技艺的精美结合,堪称工艺珍品。
传承千年的金银箔剪刻技艺
金银箔剪刻相传商代已有,金银箔剪刻有时称“镂金”,也称之为“剪金叶”,把金打成薄片进行镂刻。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钱海琴摹刻)
20世纪50年代初,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银箔刻花”
(钱海琴摹刻)
汉代,打(锤)金片的工艺技术提高。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公元84-89年)有首诗中提到“元和剪鸟飞”,指当时每逢佳节,闺阁妇女们忙着剪金银箔,以作装饰。
一直到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妇女仍沿袭这一风气,可见剪金箔历史悠久。
金银箔铲贴扇技艺在明代就有记载。吴仰贤的《小匏庵诗话》中有一则记载涉及已出现的剪字艺人,云:“杨诚砦斋诗集中有《赠剪字道人诗》,序云:‘道人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字作为米元章字体逼真。此技至今流传,用泥金纸剪成,兼及花草、翎毛黏于黑色纸扇,俨为挥写而成。知其所由来远矣。’”
绍兴古城,自古就有扇艺的土壤。清代有明确记载,金银箔与黑纸扇已相结合,技艺非常娴熟,而且种类很多。
真金白银做出来的考究扇艺
金银箔铲贴工艺制作相当考究,一张金银箔的厚薄,风都吹得破,要在这样的材质上刻出亭台楼阁和花草人物,对艺人是很大的考验。
绍兴的金银箔刻纸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早期称剪贴扇,以剪为主,手工艺较粗糙,图案也不精致,后改进用铲刻,越铲刻越细,图案越精致。
由于金银箔昂贵成本高,因此一般采用银箔为主原料。
先在荆川纸上描摹设计好的图样,连同一叠约三四十张的银箔紧紧夹实,刻成各种图案或人物等花样,然后粘贴到扇面上,刷上黄色,形似金箔,不刷黄色的是银箔本色。
▲金银箔铲贴工艺制作相当考究
一把小小折扇,展不盈尺、重仅几两,却开合自如,它承载了书画、雕刻、剪纸等多种技艺,承载了中国流传千年的雅文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绍兴一绝”濒临失传
金银箔铲贴扇是绍兴独有,被称为“绍兴一绝”,然而这一技艺却有可能要真正的“绝”了。
成本高(使用的是真金白银)、技术要求高(因材料的珍贵和易损性而导致的容错率低)、回报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学会难,学精更难)、市场式微(消费群体少),这几样就让人望而却步。
制作金银箔铲贴扇要求高。
首先从业者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审美眼光,古时是面向贵族士大夫阶层,题材上十分讲究,高雅的审美情趣是从事金银箔铲刻的首要标准。
其次是制作复杂。设稿、复箔、装钉、铲刻、分离、粘贴等多道工序。其中在复箔这一工序中不能有微风,甚至是透气,以防损坏金银箔。
金银箔铲贴扇技艺几乎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金银箔铲贴扇技艺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但展示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记录着民间工艺的创新历史,而今却面临失传的险境,它需要被人看见,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浙江民间文艺” 2022-05-13
图片来源:原文&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