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清明:天清地明 春意正浓








▲节气文人画《清明》  朱樵


己亥年三月初一 ,

2019年4月5日,09点51分,清明,

至此,二十四节之五。

杨柳泛青,莺飞草长。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清明,叁月节。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

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诗有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的意义,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凝聚着民族精神,

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

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  明

物  候

               Fresh    Green               

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桐始华丨清明来到,桐树开始开花,清芬怡人。

田鼠化为鴽丨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丨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  明

花  信

                Fresh    Green               

清明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8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清  明

习 俗

               Fresh    Green               

祭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结,对宗族宗法极为重视。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据《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插柳:遍插柳枝、祈福辟邪


杨柳颜色青翠,丝丝人画,如美人娇弱,似少年风流。它的枝叶具有药用价值。自唐代以来,许多地方都有。

 

每当清明节到来,人们就在门上遍插柳枝,有的还会挑选嫩柳戴在发髻上。安徽径县、寿春呼为避瘟疫,湖南长沙称之记年华,浙江台州传说可以除蛰虫(即驱香九娘,也就是俗称的百足虫),河北冀州、浙江开化传说插柳可明眼,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内蒙张北以及宁夏的绝大部分地区则传说可以拔除不详。古时的北京城还有一条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那是因为,据说黄巢造反时,就是以清明为期限,以柳条为信号。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放风筝:自下而上、放走秽气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一项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拉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


寒食当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四月清明, 慎终思远。


—THE END—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灼见等。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