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牡丹江大地上曾经有过一个俄罗斯侨民小村庄


作者简介

刘魁立,民间文学、民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出版专著:《刘魁立民俗学论集》、《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等。


牡丹江大地上

曾经有过一个俄罗斯侨民小村庄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一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中东铁道重要枢纽之一的横道河子。一部分东正教“旧礼仪派无神父派”俄罗斯人,不堪沙皇的残忍迫害,也迁居我国牡丹江地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之后,近十户旧礼仪派俄罗斯侨民,于1937年向伪满洲国日本人当局申请,获准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林开荒建村,该村距横道河子约25公里。为纪念被推翻的沙俄王朝,取村名为“罗曼诺夫卡”。旧礼仪派村民以农耕和狩猎为生,猎取的动物有老虎、黑熊、狼、狍、兔等。他们恪守旧礼仪派礼仪,生活勤劳简朴,一切自力更生,很少与外界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3年至1955年,大部分村民陆续迁往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最后的4户居民于1963年离开中国。


(现在的柳树屯村即为罗曼诺夫卡村)


罗曼诺夫卡村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陆续被学者考察和描述。日本人当年曾写出过3本专著;我曾于90年代在日本阅读过,并复印了其中最早的一部。近年,罗曼诺夫卡已成为国际论坛诸多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日本东洋书店于2007年仍有专著出版。俄罗斯和美国也有研究著作问世。


近十年来,我曾多次到俄罗斯后贝加尔的若干地区考察俄罗斯东正教旧礼仪派,就此写出过相应的调查报告。关于东正教旧礼仪派,我国学术界介绍的很少,这是俄国历史上一件社会政治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旧礼仪派俄罗斯侨民在中国的生活,尤其是作为典型实例的罗曼诺夫卡村的生活状况,也应当是这一历史的重要篇章。


然而,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我们中国学界彻底遗忘。这件事在黑龙江、牡丹江、横道河子等地的地方志以及其他媒体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关信息。我近年来还多次到访牡丹江及横道河子,向能够找到的相关人士问询,所有的人都毫不知情。  


(罗曼诺夫卡村民曾经的生活照)


2014至2016年期间,我曾和牡丹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刘伟波会长、中国民俗学会李春园副秘书长组成考察组,进入曾经名为罗曼诺夫卡的柳树屯考察。我们在访问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年近80的老人,关于该村他尚有清晰的记忆。2017年再次考察时,又发现了四位老人,他们都曾在俄罗斯侨民最后外迁前和这些村民有过接触,还依稀记得当年的诸多情景。现存的俄式木结构建筑仍保存有两座,旧礼仪派教堂遗址尚存,拆下来的木料就堆积在遗址近旁。


(刘魁立先生在柳树屯村考察)

我认为,通过对罗曼诺夫卡的历史考察,可以对曾经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有更为深刻的探索,以形成对地方历史的全面勾勒。也可以了解罗曼诺夫卡的村落结构对柳树屯的建村结构以及后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影响和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罗曼诺夫卡村的孩子们)


(罗曼诺夫卡村的妇人)

我认为,柳树屯作为“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的调查对象之一,研究其前期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建村初期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对该村的现今管理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不要说这种考察还会给我们提供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信息。


(罗曼诺夫卡村的生活)

我还认为,今天的柳树屯村地处偏僻山林,村民不多、生活闭塞,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历史,同时尚存若干可寻的遗迹,就可以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认真的研究并有效地利用这一因素,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建设开发的力度,从而改变相对落后的家乡面貌,使村民得以共享新农村建设的红利。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民俗学

2019-03-11 “村落调查”栏目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