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慧静]刘铁梁: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在于联结了历史和亲情

近日,针对殡葬领域移风易俗话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刘铁梁,他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丧葬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


从顺应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习俗的变化


刘铁梁表示,中国丧葬习俗从古至今的变化不能简单以好坏区分,可以从当前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的角度认知习俗。社会发展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城镇化迅速发展使得土地更加金贵,人们必须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更加紧要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占用土地资源的土葬方式自然被社会摒弃,这是习俗顺应社会发展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是全体公民共有的,不能用金钱、权位谋取更大的殡葬用地。前不久,河北石家庄西山有开发商不惜毁山损林,违规建设别墅区出售,此类违规用地现象应坚决杜绝,更何况少数人私自兴建“豪华墓”“超大墓”破坏规则,也是应严厉打击的。刘铁梁认为,此类殡葬用地问题还算不上殡葬民俗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公平问题。在丧葬资源的占有上,大家要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秩序。

  


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


刘铁梁表示,城市发展除了土地是关键因素外,文明氛围同等重要。办丧过程中放鞭炮、焚烧纸扎等不仅污染自然环境,也污染了人文环境。丧葬习俗里合理的文明基因以及丧葬传统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铭记逝者,习俗是生者与历史的关联纽带,可以通过丧葬习俗加强家族凝聚力,等等。


有的少数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在丧葬时要唱歌,以传承家事,相当于汉族修家谱,唱出逝者在世系中的位置。所谓世系,就是世代来自哪个家族系统,唱唱远祖是谁,祖先是谁。逝者离去时,要盖棺定论,说明他在历史中的位置,以及所属族群在历史中的位置。以前的南方史诗就是如此。南方史诗与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不同,一般是从开天辟地创世纪开始唱,然后唱到祖先、逝者属于哪一支。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无论是文字传承还是口头传诵,都强调生者与逝者的历史联系。就譬如,毛泽东提出要给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就是要强调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我们记住烈士对社会的贡献。



刘铁梁表示,如果丧葬习俗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亲属关系的团结,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被归为封建迷信是有失偏颇的,但如果闹得声势过大,影响了社会平衡,就不合适了。所以,不要简单地评判一个地区丧葬习俗的好与坏、落后与先进,而是要在社会发展变化中,记住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要把这种亲情发扬光大,否则,人们就不懂得怎样孝敬父母,为什么要尊老爱幼。如今,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其中流露出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特别关心自己世世代代的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丧葬习俗的变化


刘铁梁谈道,还需要克服丧葬文化消极的一面。任何时候,丧葬活动首先要合乎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我和家族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殡葬文化也要放在整个中华文明进程中去看,它具有历史独特性,要弄清楚背后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是拥抱各种文化、包容各种文化的,是永远往前走的。任何文化习俗的存在、变化都有其合理性,不能片面地停留在要原汁原味保护习俗的认知上,要看到它与时俱进发展的轨迹与内在逻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03-12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