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竹]儿为序

80岁的父亲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文集作序,我想推掉。


老父很固执,一定要我来写。


我很感激我的父亲,一个带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很深烙印的大学老师,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种惟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的社会氛围里,没有逼迫自己的独生子在本已拥挤的高考独木桥上凑热闹。而那时一而再、再而三补习考大学的同龄人很多很多。记得1982年6月高考的预考结果出来了,我没有获得参加当年高考的资格。父亲没说什么。其实父亲是很希望我能考上大学的。他不止一次谈到过他曾考取3个半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先修班即今“预科”)。一个大学老师自己的孩子却与大学无缘,其心情可想而知。后来他帮我报读不用参加入学考试但国家也不承认学历的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和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在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里成绩优秀,被选送资助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父亲很高兴,他说毕竟也算是“吃过北大馒头”啦。


1982年10月,神差鬼使般地写了一篇小说《我有一支苗笛》,没想到当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寄来了用稿通知,高中同学汤勇将信件拿给我时,父亲很低调地说了一句话:“以后信件可以寄到我哪里!”不久,我就离开南宁到大苗山追寻文学之梦去了。那年我刚好18岁。


许多人认为过竹是过伟一手拉起来的,说得也对。如果没有父亲在儿子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宽容,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其实,父亲很少知道我做什么课题,也很少帮我修改文章。刚开始写小说、论文,我是偷偷摸摸做的,生怕被人知道说我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文章发表了父亲才知道。1987年7月从北大进修回到广西师范学院保卫科做校卫,一边巡夜一边利用次日上午休息时间写作专著《苗族神话研究》。1988年完稿,《广西各组民间文艺研究丛书》主编范阳、邱振声先生审读决定收入第一辑出版,告知父亲,他很高兴,让我把书稿给他看。他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认真看我的书稿并提出中肯意见。


1988年6月破格将我这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合同制工人调入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后,我忙我的,他忙他的,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就更少了。但有一点父亲一直做到今天,就是我的每一项成果出来之后,他都认真阅读,或写下意见交给我,或口头与我交流、探讨。这对我帮助很大。


1985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换届选举,父亲从副主席的位置退下来,担任顾问,而我获得大家的信任担任副主席。那天父亲与我切夜长谈,关于治学、关于文德、关于如何推动广西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等等。正是父亲的教诲,2000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换届选举,我再次当选副主席,而父亲也当选新增设的名誉主席。


父亲的治学品格让人敬重。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主政《宜山农民报》期间就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1978年从“牛棚”出来工作,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与500余位各族同行真诚合作,抢救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大家尊称“过老师”。在合作项目中,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把本民族合作者的名字排在前面,而自己的名字往往放在后面。在课题成果统计“排名前3位有实效”的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有学者引用合著、合编的那些书时,往往只标第一编著者的名字,他却安于“等”字之中,说:“只要这些成果为人引用,说明它们‘于世有补’,就心安理得了。”


父亲的治学实效让人感叹。1988年离休之后,他离而不休,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并撰写大部分篇章,主持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的编撰工作,参与“十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民间文学教程》撰写工作,发起与合作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中华民俗大典(35卷本)》的撰写与审读工作。同时,还出版《侗族民间叙事文学》、《中国女神》、《台湾民间文学》、《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广西民俗》等44部书,发表100多篇论文、2部戏曲剧本、1部苗族风情电视剧本。还写了4个中篇小说初稿。


父亲的治学精神让人敬佩。父亲在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早年常深入基层采风。他曾多次跟我说,古代先哲把“行万里路”放在“读万卷书”前面不是没有道理的。近来年纪大了,外出“行路”少了,阅读量却有增无减,特别是对前沿性的研究信息的关注。他一直力图使自己保持在较前沿的位置。因而,无论是身体、精力还是言谈、行文,都看不出他是80岁的老人。他常说,他很时尚,学术界的新东西从不拒绝,甚至还提出不少新观点、新见解,令同行叹服。


我想,每天坚持举哑铃锻炼身体、雨哦规律作息,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与定量写作、不开夜车,每天都在关注学术动态的父亲,他的学术青春常在,他的学术不会衰老。


父亲满100岁的时候,我将为他编《过伟研究集》,系统研究父亲的治学历程、运用什么资料、研究心态、研究方法与留给社会的文化财富。


谨为序。

 


附记:这是《中华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序。父亲80岁之后,还出版了《中华民间文学民俗学二十六名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仫佬族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吴歌研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台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等著作。

 

(作者: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