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俊荣]过伟教授的侗族情缘

过伟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汉族。但他却终生与侗族有缘,是侗族文化杰出的传播者及令人尊敬的导师。


1978年7月,历经磨难的过伟先生终于离开“牛棚”,一纸调令,到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过伟先生及家人长途跋涉来到三江,从此与侗族文化结缘,直至终生。时年,过伟先生搞好年过半百。


1979年1月,过伟先生的“右派”错案被彻底纠正。这年5月,过伟先生就任三江县文化局副局长。同年,他创作了侗族歌剧《秦娘梅》,并由三江县文艺队排练,随后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歌剧《秦娘梅》的成功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歌剧《秦娘梅》被选送参加柳州地区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剧本、优秀音乐、优秀舞美及优秀演员(其中3名)等6项大奖。作为优秀编剧,过伟先生被组委会请上舞台领奖,受到全体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场掌声雷动。由于侗族歌剧《秦娘梅》的空前成功,1990年,该剧还获得了广西首届(1949-1989)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



从柳州载誉归来后,过伟先生马不停蹄,立即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组成4人编辑组,深入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三江、龙胜、融水、黎平、榕江、从江等广大侗族地区,广泛收集整理、采录侗族民歌、侗族故事传说、侗族谚语等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同时发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歌手、民间故事讲述家,业余民间文艺爱好者等,大量提供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编辑组仅用8个月时间,就编辑完成了《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极有价值的侗族民间文学专集。后来,《侗族民歌选》还获得了首届(1978-1982)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在编辑完成《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书后,过伟先生又及时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4人编辑组,编辑出版了《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和《侗乡风情录》两本后来在侗族地区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籍,为收集、整理及传播侗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在侗族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1980年1月,过伟先生当选为代表,荣幸出席了广西第三届文代会,并当选为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同年3月,年届52岁的过伟先生调到南宁师范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调离三江侗族自治县。从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过伟先生及家人在三江工作、生活虽然仅仅1年零8个月,但是却与三江各族人民,特别是侗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调离三江后,过伟先生又相继撰写及编辑出版了《侗族文学初探》、《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中国侗族曲艺精品:秦娘梅传奇》等多部与侗族文化密切相关的书籍,出版了学术专著《侗族民间叙事文学》,继续为宣传与宏扬侗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过伟先生在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收录了大量的侗族歌谣,为保护侗族歌谣文化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还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铜鼓奖”。



时光来到了1997年,这一年4月,过伟先生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以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侗族秦娘梅故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关注。1997年10月,过伟先生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访问宝岛台湾,并于10月29日出席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在会上,过伟先生宣读了《广西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研究之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大量篇幅推介了侗族文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过伟县为侗族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侗族人民永远感激他,永远怀念他。

 

(作者:侗族,广西防城港市文联副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