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夏循祥]团山村俐侎人的信仰与变迁

 

摘要:彝族支系俐侎人居住于西南边陲的山地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体系。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系列庙文化中体现的无生命崇拜、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以狗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这些崇拜既体现在岁时节庆、神话和民俗之中,也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俐侎人所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关键词:彝族支系 俐侎人 自然崇拜 民间信仰

长期以来,多山林的生态环境,无文字的文化背景,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信仰早已成为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俐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为突出的是俐侎人的自然崇拜。俐侎人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其自然崇拜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它们可以划分为:

 

1.庙文化中的无生命崇拜。头顶上的天、脚底下的地以及四周巍峨的山,虽然看上去都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但偶尔狂风暴雨,间或地动山摇,都极大地震慑着俐侎先民的心灵,掌握着俐侎人的狩猎采集、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命脉。因此在俐侎先民眼里,天、地、山等不仅具有生命,还具有较大的神力,并且影响着俐侎人的生死存亡。在这种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形成了信仰。

 

2.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对于那些组成自己生存环境的花、草、树木等植物,俐侎人也赋予了灵力。因为这些植物紧密地参与到俐侎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早期社会还是不可多得的生存资源,对俐侎人的繁衍有着许多帮助。于是,植物崇拜也产生了。此地松科植物多于其他植物,因此松树占据了此类崇拜的主体地位。

 

3.以犬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动物与俐侎先民的互动可以是双向的,且更加密切。因此,俐侎人有理由视动物为自己的同类,甚至赋予他们特殊的神力加以尊敬。犬在俐侎原初社会狩猎传统中有着重要作用,其所具备的生殖与猎食的双重功能,成为了俐侎人动物崇拜的代表。

 

许多节日的活动都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俐侎人较为重要的节日习俗中,上述信仰就会得以体现:

 

春节是从大年初一至十五,但最主要的日子是初一至初五。俐侎人从腊月十五就开始做舂米、洗衣被、扫房;大年三十舂粑粑丝、砍松树枝、清洗家堂的天地牌和祖宗牌、杀鸡祭小庙等准备;年初一要为天、地、祖先牌位换上新松枝和新杨梅枝并祭献粑粑;初二要祭拜祖先,即用蜂蜡制作的小人,然后去亲家串门;初三要给家堂的牌位换上新的粑粑和整只鸡;初四要给亲朋好友拜年;初五要去大庙祭献土地公公。

 

二月八,主要是摘松果,串成一串串,先拿到小庙杀鸡祭拜,再拿到牲畜棚窝、禽舍处挂着。这是为牲畜“叫魂”,保佑六畜兴旺。大年三十,俐侎人在院内要插一节常绿树(朱栗树或松树),二月八那天要祭拜后才能将其移除。

 

清明节是给已故祖宗扫墓。除了烧香跪拜外,还要到墓地旁的“后土树”(一般是附近最为高大的松树,能够保护墓地平安)处杀鸡祭献。

 

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一般会砍取狗尾巴草、蒿子,捆好放于房屋正门头,杀鸡煮饭祭祖先,再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火把,把饭菜放在南瓜叶上先喂狗。最重要的活动,是全村的男性要去大庙祭拜天堂树,还会去山神庙集会收罚款等。

 

下文将具体地来看俐侎人的信仰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



庙文化中的无生命崇拜


 俐侎人对天、地、山等这些无生命的崇拜,是根源于“未知”——这是一种无法触及、无法征服、无法解释的自然力。俐侎人认为,灾祸异象是天、地与山的惩罚,比如79岁的张爷爷和71岁的苏爷爷对“雷劈树”的解释:

 

以前团山大寨的山上有一棵祭祖坟的“后土树”被雷给劈了,邻里坊间就流传出“误劈”这一说法。据说是一条马棕蛇爬上这棵松树。这倒没什么,关键是这条马棕蛇的头朝向地下,尾巴却朝向天上。这可是对天神的极大不敬。老天就命雷公去惩罚这条马棕蛇。谁知雷公没劈准,不小心劈到了松树,才会出现这棵松树被雷劈倒的情况。

 

天打雷劈就是俐侎人眼中的上天惩罚。再比如每逢下“太阳雨”,俐侎人都会尽量躲避,不被淋湿。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好的”、“会染病的”。他们还会在遭遇灾祸时去庙里向天、地与山求助。

 

“无庙不成村”。团山村几乎每一家、每一寨、每一片都有一个庙。按照所管辖领域和所属范围可以划分为家庙(小庙)、大庙、山神庙和寺庙。这些庙是承载俐侎人信仰的公共性场所,供奉着天公老爷、地母老爷、山神老爷以及一些熟知的大众神。当然,这些庙宇供奉的神像都很古朴、简陋,一般是垒石头和插树枝、拜几棵大树等形式。观音等神像会摆放在可以遮风避雨的棚子里。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信仰人群自发成立的管理组织,围绕诸神开展集体性活动。俐侎人通过祭拜这些自然神灵,达到祈愿求福、定规立章的目的。

 

这些庙的起源都已无法知晓。从俐侎老人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原始社会就有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等含糊回答。这也许与俐侎人没有文字这一背景有关。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团山地区的庙宇基本都受到损坏,有的已无人问津,有的已无迹可寻,有的已改头换面。虽然有些庙宇还存在,但近几年庙会和拜庙习俗一直呈现式微的趋势,风光大不如以前。


(一)家庙与天地崇拜


家庙,顾名思义就是每家每户的祭拜场所。俐侎人每家都设有家庙,信仰群体仅限于本家人,祭拜群体则仅限于家里的男性长者。家庙现在是团山地区俐侎人保留较完整、遵守较严格的信仰场所。这可能是由于距离较近、操作方便。家庙主要分为小庙和家堂两处独立的地方。

 

1.小庙,又称庙房,俐侎语为“米希几”,意为插香的地方。一般设在家屋背后的一棵果树下,或于家屋背后土埂设一平台作祭坛。祭坛由四块较平坦方正的石头垒起而成:一块做底座,大小要能放下3个祭祀用的小瓷碗,2个敬酒敬茶的杯子;一块放在最里面做背靠;另两块放在左右两旁挡风,象征神位。这里的神像一般为插在底座石头和背靠石头缝隙间的一根三杈松枝(彩图一)。有的家庭会在背靠石头上刻画出人脸的模样。他们说因为“好看”,从中可以看出俐侎人早期图腾的痕迹。



每逢节庆,俐侎人都会去小庙插三根香祭拜。据介绍,小庙是管辖一家牲畜的。如果牲畜找不到了,只要去小庙求拜“帮我找找”,牲畜就会回来。这是因为小庙有着“天地”的神力在,能保佑这家人牲畜平安。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天公老爷和地母老爷,其分别对应的是汉人的玉皇大帝和土地公公。俐侎人二月八挂的松果串在小庙处得到“天地”的神力保护,再挂在牲畜棚舍处就可以为牲畜“叫魂”,让牲畜不生病。

 

2.家堂,是主屋供奉牌位的地方,摆放着供台,用一根三杈松枝和一根杨梅枝象征一个牌位(彩图二)。每家俐侎人都有家堂,供奉着三个牌位分别代表(左)“天堂”、(中)“天地”和(右)“祖宗三代”。在俐侎人的方位意识中,左为大,可见“天堂”和“天地”的地位高于“祖宗”。值得注意的是,俐侎人“天堂”的说法是天上的一间房子或一个在处,也就是代指“天神”。而“天地”则是偏正结构,专指“地”,也就是“地神”了。拜天牌和地牌,一般是过年才会祭拜家堂,还会专门到干净的水井或沟边用青蒿擦洗天牌、地牌和祖宗牌,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献祭品和烧香都须按照先天地后祖宗的顺序。



虽说家庙有严格的祭拜程序和性别要求,但当下部分俐侎家庭因为男性务工在外,可能三年五载都无法祭拜家庙。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妇女也可以做这一套祭祀仪式。俐侎妇女张阿姨说,以往火把节杀鸡祭拜都是她丈夫做的。但今年因为她丈夫出门打工了,没有办法,她就自己简单地烧香祭拜了一下。因为她不会杀鸡,就没有沾血的鸡毛(彩图三)。



(二)大庙的权威

 

大庙,俐侎语为“衣索比”,意为请神下来。所以祭拜大庙就是祭拜天堂、祭拜天神。俐侎人的大庙类似汉人的“宗祠”,是制定族规村约的地方。村民李绍青出生于六十年代,曾是团山和大寨两个村民小组共有大庙的“掌堂人”,从1998年到2013年,专门负责主持和管理大庙的各项事宜。他的父亲也曾担任过掌堂人。据他回忆,1985年,团山地区应政府规划修一条通村车路,而大庙旧址恰巧就在规划线路旁边。施工时挖掘机破坏了土层。之后下雨滑坡,大庙的大青树已有将倾之势。到1992年,大青树自然倒塌了,大庙旧址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掌堂人李绍青凭记忆画了一张大庙旧址的布局图(彩图四),主要由一棵两人都环抱不下的大青树(即大叶榕树)、两张小篾桌和四条长凳构成。



他还详细讲述了一次大庙集会的经历: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第一天天一亮,村里每家每户的男性吃完早饭,就带着一碗米和三炷香出发到大庙集合。女性是决不允许去的,因为女性身体上有不干净的东西。在上大庙祭台的小径上,都必须脱鞋袜。如有穿鞋袜入内的,至少要罚收一碗酒。酒要么自己带要么掏钱买。当官骑马经过大庙都要下马走路,否则触犯天神会骑马摔下来的。谁要是最后一个到,不论年龄大小,作为惩罚,要负责去给大庙半里开外处的另一棵青树(俐侎语“衣索豁”,意为送天堂,送走天神的地方)送一碗米饭、九根树枝和三炷香。沿路都是要磕着头去,磕着头回。与此同时,大庙祭台的众人就在掌堂人主持下开始议事定规。两张篾桌上要摆放一些祭天堂的祭品。只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才能坐四张长凳,其他人都要站在后面。

 

那次是一对年轻男女败坏了家族道德,忤逆长辈逃婚乱嫁。众人商议、长辈裁定后,先是在大庙上狠狠地说教了一番,然后就交给家庭自行处理,并要求要到祖墓前去杀猪磕头谢罪。这是比较轻的惩罚,其余还有五花大绑、掴掌挨打、逐出宗族等较严厉的罚法。此外,大家还会在“天神树”(即大青树)前,重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议事结束后,那个迟到去送天神的人也就回来了。此时众人就会问他:天神走的时候,对你说了什么呀?这人就会捡一些吉利的话回道:天神说“米子有鸡蛋大,粮食比芭蕉高”。这时,众人就会喜笑颜开,因为天神将降福下来,田地会有大丰收。

 

最后,大伙在大庙旁的火塘吃完中饭就各自回家过节去了。篾桌、长凳这些都由掌堂人收好管理。

 

此后,一位德高望重的俐侎老人在一张篾桌上,将一个生鸡蛋敲破倒入一只碗里,然后将九根茅草等距插入蛋黄里,扣上帽,由俐侎老人念咒。之后取掉帽,由推选和自愿结合的九人,每人执着一根茅草,依序从左往右在碗里转一圈,若是将鸡蛋液转动,此人即可担当天公老爷的伺候人。李绍青说,自己心甘情愿外加一份运气,很幸运地转动了,因此当上了掌堂人。担任了掌堂人后,李绍青琢磨这大庙旧址是无法坚持下去了,就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因为找不到参天古树,现在的大庙就选了三棵较大的树作为神位,有着不同的职能(彩图五)。右边的那棵称为“天干求雨树”(俐侎语“撒么波系”)。关于其祈雨职能的由来,团山俐侎人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图5 大庙现址布局图,

左松树为“定法规”,中松树为“集会坐谈”,右青树为“天干求雨”树


从前,地上久旱无雨,住在山林里的俐侎人就到山谷的河里挑水上来,将一节树枝刻划出青蛙的模样,将青蛙的头部朝下用绳子系在一棵树的腰上,,并将挑来的水供在树下。在吃完饭后两个小时,天就开始下起雨来,足足下了近一个礼拜。眼见旱情也缓解了,俐侎人就将青蛙的头调转朝上,雨就停了。


(三)“万能”的山神老爷


 团山、沟边、大寨和岭岗四个小组同属一个山头。大寨后山的山腰处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山神庙,俐侎语称之为“福底多”,意思是“烧香处”(彩图六)。树枝棚下是山神庙的正堂,即“烧香堂”,摆放着两尊神像,一尊是观音菩萨,一尊是俐侎人所称的“唐长老”。在其周围还有六处用石头垒砌的“烧香点”,分别是代表着天堂、天地、八大天王和四大金刚。据张照从老人说,神像都是十五六年前一个村民从县城“请”回来的。山神庙主要是拜山神的,但为什么没有山神像?一位六十来岁的“朵希”(汉语“道士”的俐侎发音,也称“能毕婆”或“先生”,是超度亡魂、主持祭礼等仪式的人)李万顺提到:山神老爷是鬼的形式,见不得、惊不得。山就是山神的化身。



每逢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是全寨人集体去山神庙拜祭的固定日子。身为掌堂人的李绍青,同样需要管理祭山神。据他和一些俐侎老人集体回忆:

 

前一天晚上,掌堂人和各村寨的头目就已经来到山神庙做好了准备,并且在山神庙旁边的伙房里搭铺睡觉。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的一大早,他们洗漱后,就由掌堂人来献祭山神正堂。献祭的时候,先盛一碗米,米上撒一些盐,再泡一碗茶,端一碗酒,都供到山神庙正堂的供台上。然后点三炷香,将山神正堂的旧松枝换成新的。接着掌堂人抱着大公鸡三鞠躬,杀完鸡后再叩首跪拜。待掌堂人祭献完毕,各村寨的头目需要杀猪宰羊祭献。此时,掌堂人念咒,大意就是请山神接受这些祭品,求得山神保佑人畜康宁、五谷丰登。大伙们也要逐一跪拜叩首。这是“领生”程序。

 

当各村寨头目忙着煮中饭的时候,掌堂人要在正堂主持修定规约,比如怎样管护森林、如何惩罚乱砍乱伐、由谁来守护山林及有什么报酬、山沟放水由谁来修理、沟渠管理人员的报酬什么时候发放之类的。规约重申制定后,就由各村寨的头目来执行,清查本寨的违规违纪的行为、人员以及罚款与赔偿数目。饭煮熟后,大伙还要用煮熟了的食物再祭献一次山神——这是“回熟”程序。

 

吃了中饭,大家都各自散了。十六日是组织罚款的日子,称之为“结手续”。那些乱伐森林、放错渠水的人,要在山神庙前领罚。当着大伙的面,按照规矩要么交钱,要么上交等值的酒、油等物品。如是赖皮不承认也不交钱,掌堂人便要他当着山神的面,发誓赌咒。一般人就怕了,不敢撒谎,老老实实地交了应数的罚款。要是他赖死不认账,那就什么时候交钱什么时候吃饭。由于大伙都是牵家带口来参加的,都怕饿着小孩,只能乖乖地交了罚款。当然,这都是些不得已的法子,通常情况不会发生这些不讲理的事的。

 

张照从老人说:“山神厉害了,惊不得。山神老爷会变成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好人,山神就讲给你什么事做不得,什么事做得,种什么菜有收成;还有什么偷不到,抢不得,杀不得。你要是不听,杀仙(专门杀人的神仙)就会来找你。山神可以保佑一个好人出门怎样都找得见路,碰不见毒蛇呀。”苏阿姨说,家里面要是有什么病痛大灾就会去山神庙烧香祭拜一下。如果有求子嗣的,就会到祭献观音菩萨的“烧香点”处进行专门的祭拜。

 

团山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对相对而望的小石塔,立在一片坟场的边缘处(彩图七)。张照从爷爷的入赘女婿对此解释说,“那两座塔叫做‘坟岗’,是用来截山门(其实是接山脉)的,就是将山神的门截到团山这个寨子,这样团山的祖孙后代就能考上大学。山门可以让我们这里富起来,山神通过这个门来照看团山人。因为我们团山以前没有人才,连一个高中生都没有,就截个山门让这里出高中生、大学生,把人才都培养起来。”虽然我们后来发现这两座石塔只是某李姓家族为祖坟修的看护“坟岗”而已,但其中亦有俐侎人山神崇拜的曲折展现。“截山门”其实应该是“接山脉”。从教三十余年的俐侎老人张绍武,很专业地解释了这个词汇:“接山脉,是地理(山脉)受到破坏后,进行人工修补”。他还说,“山脉断了,人才不出。”



(四)万明山大庙


“朵希”李万顺说,“解放以前万明山被俐侎人称之为‘望娘山’。无论俐侎人外出多远多久,绝大多数人都会回到家乡,即使在外地安了家也绝不会与族外人通婚的。”“四川有个‘隔娘山’,就是出门做生意是可以不用回来了。”“万明山和大雪山是相互映衬着的。望娘山处在东方就是男的,大雪山处在西方就是女的。”

 

四月初八是佛诞日,全村人都要去去万明山上的寺庙杀鸡祭拜,然后在那里赶集、聚餐、聚会。


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


俐侎人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家庙、大庙、山神庙等处都会插三杈松枝。几乎只要有神位就都有松树枝。俐侎村民将这种普遍化的做法解释为“松枝可以给它青秀起来”。庙里家里的松枝枯黄了,都必须要换成绿色的,“青秀”一词的意思就是赋予新的生命力。

 

弗雷泽提到过,“中国自上古以来便流传一种习俗,在坟地植树以安死者的魂魄,免其遗体腐烂,因松柏四季常青,千年不朽,所以坟地四周多种松柏。坟地树木的荣枯,反映着死者魄魂的安否。”*俐侎人的丧葬习俗大抵与之类似,希望用松树“生”来制衡亡灵的“死”。团山地区俐侎人要在坟地周边找一棵粗壮的松树或者杨梅树,作为“后土树”(彩图八)来守护亡灵。献祭时,要先祭树后祭祖。一旦某棵树的树根被垒砌了石头、烧过香、跪拜过之后,这棵树就被认为附有神灵(彩图九)。如果有人砍伐甚至触碰了这棵有神灵寄居的树,就会病痛缠身。当有人要靠近后土树时,俐侎小孩就立马搬出“不能碰,否则会有鬼出来的”、“不能摘不能摸,会变哑巴的”等等长辈对他们的告诫。如果要要动这棵后土树,必须带一只活鸡来到树前宰杀,选好新的后土树并进行祭拜,才能免于灾祸。




(一)松救人的传说


俐侎人对松树的崇拜是直接与松树给俐侎人带来的恩惠有关。从一些“松树救人”的神话中,可以得知松树在俐侎生活中普遍化的“根古”。67岁的李汉明老人讲述了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故事:

 

相传有严重的山洪暴发,人们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饥不择食的日子。一位神仙下凡正巧看到一个老妇人背着一个娃,牵着一个娃为躲避山洪四处逃难。神仙上前一询问才知,这老妇人背着的是一个孤儿,而牵着的才是自己的孙儿。神仙问她,为什么对一个孤儿这么好?老妇人答道:这娃儿死了爹和娘,实在可怜。神仙听后很动容,见这位老妇人如此善良热心肠,便告诉了一个救命的法子:只要在房顶的屋檐上插一根松树枝就可以相安无事,不用再惧怕山洪了。然而,这老妇人很是好心,回到村寨将这个法子告诉了全村的人。于是全村寨的人都在自己房檐上插了松枝。如此一来,山洪暴发时便只有她所在的那个村没有被山洪冲走,全寨子的人都得救了。这些人便是俐侎人。

 

另一个版本的“松树救人”的传说,同样赋予了松树救苦救难的神力:

 

天上有个杀仙要下凡杀人,因为地上的人太多了,需要杀仙来杀掉一部分人。这个杀仙碰见一个老妇人背着一个孤儿,牵着自己的孙子。杀仙被这个老妇人善良的行为所感动,便不忍心杀他们,告诉了老妇人一个可以躲避被杀的方法。那就是在房顶的屋脊上插松树枝和棉花树枝作为记号。这样杀仙认得记号,便会不去这家,留下这家人的性命。但这个老妇人非常好心,告诉了全寨子。于是杀仙下凡杀人的时候,全村寨的人都插上了松树枝。杀仙因为分不清哪一家是老妇人家,哪一家不是,就饶过了全寨子人的性命。这个村寨也就是俐侎先民所在的地区。*

 

暂且不论这两个版本的差异,但从传说就可获悉,在多灾多难的世间,松树与俐侎先民的生死问题结合在一起。首先,这一传说的主要矛盾是俐侎人生或死的抉择问题。而松树在传说中的作用就是为了使俐侎人能够生存下去。其次,矛盾的发展中,松能够救人的信息直接来源于“神仙”和“杀仙”,这就使得普通的松与神圣的神仙产生了联系。而故事的最后,松成功解救了凡人,于是便有了“松——神”的文化连环。这样一来,松有神灵依附或者松就是神灵本身,这一核心观念就牢牢扎根于俐侎人的文化基因里。

 

此外,松树明确代表生,可以带来“生”的神力,因此令俐侎人崇拜。这一点在俐侎人丧葬习俗中也得到证实。丧葬人家抬着棺材进山下葬时,绝对不允许从大庙的松树后面通过,必须要绕道才行。因为死人会“冲着”神灵。


(二)松与再生


在日常生活中,松树则成了俐侎人重要的燃料。团山村各山头主要的树木就是松树。一家俐侎人一年至少要砍伐十来棵。木材都是五尺长、两围粗,每摞排成一尺长。如此,团山村一年仅在烧柴上就要消耗近六千多棵松木,还不算在建材、灾害等方面的消耗。即使俐侎人深知自身很依赖松木,但还是对松木的砍伐不太在意,认为“松树自己会长的”、“松树砍一棵生一连(串)”。这是对松树超强生命力的肯定。俐侎人对此有着自己的说法:

 

相传唐朝时期,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发现母亲已经转世投胎了,就寻神问佛四处打听他母亲的下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在回家途中,唐僧用挑担将母亲挑在一头,将西天取回来的经书挑在另一头。但在行路的途中,要是将经书那一头挑在后面就是对佛祖的大不敬,要是将母亲那一头挑在后面就是对母亲的大不孝。无论是不敬还是不孝,唐僧都不愿意,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将挑担的两头并排着,就能让母亲和经书任一头都不会在后面了。唐僧平挑着担,趟过江河,翻过山丘,遇到了一片密集的山林,道途很窄甚至一人都过不去。唐僧遇到任何树阻碍就说:好树好树,给我让开。绝大多数的树木都让了,唯独两种树不给唐僧让道。唐僧就很生气地说:棕树棕树你不让,你要挨千刀挨万刀。之后就有了人们砍棕树时要割千刀万刀才能割掉棕麻。松树也没给唐僧让道。唐僧也给它说了一个惩罚:松树松树你不让,你要被砍断双脚,砍了就再也长不出树桠,砍一棵就生一连(串)。之后,松树就有了树根砍了就不能发枝桠,砍了一棵后很快生起很多棵的特征。所以人类会更多地砍伐松树。

 

有着“砍一棵生一连(串)”这种超强再生能力的松树,怎么可能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呢?因此,在生死由天的环境下,俐侎人想要亲近松树,并获取其再生能力。老支书李永和总结说:“松树四季常青,高大挺拔。松子多子,松果自生自长,没有其他树比它更多子了。”因此,人与松树之间身份的叠加,能够实现繁衍能力的互换。

 

同时,树的灵性不仅在于它能脱离不动的躯壳,有着神灵的动态生命,还在于它通人性,可以走路回家:

 

很久以前,那时十五日水漫天地。第十六日,洪水退去。树在林中里生长着,经常拨开树腿自己走来走去。人们砍了树之后,木柴也是可以拨开腿自己走动的。因此木柴是可以跟着人类自己走回家的,不需要劳累人们背回家。有一对亲姊妹上山去砍柴,砍完了之后本应该要由人领着木柴回家的。但妹妹很蠢,只想着赶紧回家煮一锅肉吃,等不及木柴跟上自己,就赶紧背上柴跑回家去吃肉了。自此以后,木柴再也不愿自己走回家了,必须由人背回家。


(三)多元“祭”功能


上文提到过,松树可以在大庙中担任“天神树”的神位,是天公老爷下凡的临时歇脚处。俐侎人在大庙举行祭天仪式,也以松树为参拜对象,并见证族规村约的修定与执行。此外,在大年三十,俐侎人会上山砍一棵小松树,削尖树根并将其插在院场的中央,然后取来三炷香,磕头烧香,祭献天地亲朋(彩图十)。这里,松树展现的是祭祀仪式中的“中介”功能。其本身并没有自带神力,而是靠着天公老爷、地母老爷、祖先亡灵等依附的灵力,让天地神灵感知到俐侎人的祈求。

 

作为坟地“后土树”,松树就是真真正正有着神力的树神了。清明节,俐侎人都要将“后土树”的石头祭台给清理干净,把旧松枝更换成新的,然后再插三炷香,进献一碗茶和一碗酒,抱着大公鸡磕头跪拜。杀鸡后,拔鸡毛蘸鸡血,在松枝上贴上一撮,在祭台上贴上三撮,还要跪拜一次。这些繁琐的仪式结束后,才能去祭献祖先坟地。这里的松树则是有着“保护神”的文化功能,一是保佑坟地不受侵扰,二是保佑祖先转世再生。

 

作为松树最常见的部件,松枝无论是单根的还是生杈的,都可以作为神位存在。二月八,俐侎人会把松果挂放在鸡笼畜棚,为牲畜“叫魂”。这里展现的是“守魂招魂”的功能。松香是松树枯朽后碾压成粉状的东西。火把节那天,俐侎人会在院场的两边插上火把,烧香磕头后撒三把松香才能吃饭:第一把松香撒给长辈,第二把撒给夫妻,第三把撒给小孩,主要是为了消灾除病,还有祈祷五谷丰登、谷物满仓、六畜满圈的意思。晚上,俐侎小伙子们身背装有松香的袋子,拿着燃烧的火把,去追逐姑娘,或者一起“打歌”(跳舞),然后往火把上喷撒松香,让火把越烧越旺,整个节日场面热闹无比。


以犬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


(一)祖先犬与生殖


犬能够一胎多产,其繁衍能力是当时处于落后的生产力和医疗条件下的俐侎人所不能拥有的。因此,俐侎人需要借用其生殖能力。俐侎地区就流传着一个将犬的繁殖能力转换到人身上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期,唐长老从西天取经回来,到凡间寻找已经转世的母亲。唐僧就问天地,我的母亲在什么地方转世了?转世成了什么人了?天地告诉他,你的母亲转世到了一户富裕人家了。唐僧立马赶到那户人家去寻找自己多久未见的母亲。谁知,唐僧的母亲转世成了一只大白犬了。那家主人告诉唐僧,你真的很有慈心很有孝心,但只要一放这大白犬的铁链子,它便要挖人的眼睛。唐僧想了一下,就对大白犬说,你要是我的母亲,只要链子一放就跟我来。果不其然,这链条一放,大白犬也不逞凶恶,直接跟着唐僧走了。唐僧此时已有了法力,就用神力将自己的母亲变回人形。但这胸前的犬毛和身后的犬尾巴却无法变消失,只能维持着这半人半犬的模样。至今,俐侎人的传统服饰上还能找到这个历史根古的痕迹。俐侎服饰在胸前有一块布,后腰也有一块称之为“屁兜”的布。据俐侎老人说,胸前的遮羞布就是为了挡住胸前的毛,屁股上的“屁兜”也是为了将尾巴遮拦住。

 

还有一个间接认犬为祖先的故事:

 

古时曾有过一次水漫天。因为那时坏人当道,好人受罪,于是天公以此来惩戒凡间。为了躲避洪水,大富大恶之人都钻进树洞中并用牛屎封住洞口;而一对穷苦善良的兄妹只能钻进葫芦中用蜂蜡堵住葫芦口。天意使然,树洞里的大富大恶之人都被淹死了,而唯独钻进葫芦的兄妹俩活了下来。虽说是达到了惩戒的效果,但凡间只剩下这兄妹两人,该如何繁衍下去呢?于是,天公就找到这两兄妹,让他们结婚生子,可是不能乱伦,就将他们的容貌都变换掉,自此这两兄妹互不相识了。

 

他们结为夫妻后,在繁衍山上生活,其第一胎就生了九男七女。这可愁坏了夫妻两人:猪一胎都才生十一二个,凡人竟然生了十六个儿女,关键是哺乳忙不过来呀!天公知道了,不慌不忙地说,不怕不怕,不难不难,你们的小孩就让猪牛羊马犬来帮着喂奶。天公还说,你们抬头望一望这四面八方,天有多宽,地有多大,你们的儿女孙辈将跨洲越洋,开创新天地。说完,天公就回天堂了。夫妻俩只见鸡、猪、牛、羊、马、犬忽然都出现了,于是夫妻俩忙着搭建鸡舍畜棚马圈,让牲畜都进了棚舍。那只犬摇着尾巴一会儿来对小俩口亲个不停,一会跑去给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喂奶。小俩口很高兴,也忙着把其他男婴和女婴放到棚舍里让猪、羊、牛、马帮着喂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六个婴儿都长大成人。这九男七女就各自奔向四面八方,去开辟新的天地。其中由犬喂养长大的婴儿,就是今天的俐侎人。俐侎人将犬奉作祖先,会祭犬、不食犬肉。

 

通过这样一些故事,俐侎人将自己族群与犬建立起了起源联系,是为了借助犬的生殖力,来护佑族群繁衍不息。除了生殖力外,祖先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以前团山地区驯养的犬都是高大凶恶的土犬,都有半米多高,十五到二十五公斤重,没办法抱得动,牙齿也相当锋利。然而,大概十多年前,政府出于安全原因,开始限制俐侎地区圈养大型犬只,并且大面积屠杀了原有犬类。如今,只有极少数家庭养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哈巴狗等小型犬类。但它们再也无法成为俐侎人的崇拜对象。对此,俐侎人也是无可奈何。


(二)崇犬仪式


火把节的时候,俐侎人会在院场上摆放一些南瓜叶,在上面放上米饭、鸡肉,然后唤来犬将这些吃完,又盛上三碗米饭和鸡肉,点三炷香,磕头跪拜。之后全家人才能吃饭。即使是没养犬的人家,这一步也是绝对不能少的,得叫邻家的犬来吃掉才算是完成了仪式。每一年出新米的时节,第一碗新米饭必须先孝敬给犬吃。因为俐侎人都说,稻谷是犬尾巴带来的:

 

很久以前,人们种的稻谷米粒有鸡蛋那么大,人间从不愁温饱。但有一个姑娘就喜欢搞破坏,竟然用稻谷叶子来给小孩子擦屁股。天公老爷得知这种行为后,非常愤怒,认为人类不识好歹,不珍惜天堂给予的珍贵粮食,就一下子收回了人间所有的稻谷。从此人间再不见稻谷,人们也开始闹饥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犬看到人类的惨状于心不忍,就上天去找天公老爷替人们讨回稻谷。通过犬的努力,天公答应了,但还是对人们的愚蠢行径耿耿于怀,就只允许犬给人间带回绿豆粒大小的稻谷。犬带着稻谷返回人间,但在过河的时候,只能浸着身体淌过河去。如此一来,便只有翘起来的犬尾巴没有受到影响。回到人间,只有犬尾巴上粘着的稻谷没有被河水冲走,其他的都被冲干净了。但犬至少带回了能够维持人们生计的口粮,使得人间免受一场灾难。人们对此依然感恩戴德。

 

因此,俐侎人喂犬时还会念道五谷丰登之类的话,既是尊重祖先,也是表达对犬带回粮食的感激之情。俐侎人还有谚语说:“犬吃不完的,人可以吃;人吃不完的,不能给犬吃”。


(三)犬的禁忌


过去,俐侎人是绝对不能吃犬肉的,杀犬食肉被视为是对祖先的大不敬。现在,传统的俐侎人仍然保留着不食犬肉的禁忌。家中供有祖神,吃了犬肉,会亵渎家堂和祖神,招来厄运。与此同时,俐侎社会中依然流传着一些有关犬的动人故事。

 

自古以来,俐侎人都喜爱养犬来协助狩猎。传说古时有一个俐侎男子,某日他撵着一条犬出山狩猎去。到了深山老林中,人和犬紧跟着一只小刺猬,不轻易放弃猎物。但一不小心,俐侎男子跌落进了很深很深的地洞里。而这个地洞里是矮人国的所在地。他不知道如何出洞,便焦急地向矮人国的住民寻求帮助,希望能够找到出洞方法。矮人国住民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你尽快爬出深洞,我们只能帮你在洞中种植树藤,等待树藤长大伸延至洞口时,你就可以攀着树藤爬出地洞了。男子也别无他法,只好听从矮国人的建议。其间俐侎男子与矮国人同吃同住,与矮国人一起种植树藤,等待着树藤的藤蔓伸延到洞口处。男子不知与矮国人一起生活了多少个日夜,终于有一天树藤伸延至了洞口。男子就告别矮国人,顺着树藤攀爬出了深洞。在爬出洞口后,他看到当初撵着一起来的犬仍守候在洞边,等待主人出洞。原来在自己掉入深洞那时起,犬就一直在洞边守候。男子非常感动。当男子和犬一起回到家,却看不见父母,便向邻里打听:“我的父母到哪里去了呀?”邻居答:“你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男子又问:“我的父母死后埋葬在什么地点呀?”邻居答:“不是埋葬,而是火化了”。说着,邻居便带男子到其父母火葬的地点,指着这火塘告知俐侎男子,这就是焚化你父母的火葬塘。男子听后就扑倒在火葬塘旁嚎啕大哭,一边痛哭一边用手抓刨着火塘的残灰焚土,这时犬也和主人一样扑在火塘里,用双爪抓挖火塘。男子和犬在火塘里挖出了两颗小圆石。男子拾起小圆石,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父母,一边说着一边将两颗小圆石放入衣袋赶回家里。两颗小圆石放在衣袋里几日,由于走动而在衣袋里相磨受损。于是男子领着犬返回自己爬出的地洞,砍回树藤,用藤编制了一个小花藤箩。藤箩内垫着些棉花,男子将两圆石用自家纺织的白布、黑布包裹好后,放入小藤箩内,再用白黑两种布包好藤箩口。俐侎男子请来法师念经后,将藤萝置于祖神台供奉,同时示告亲友说,犬是我的兄弟,是我的帮手,我掉入洞中它视我为亲人,我制作藤箩供祖,处处为我做伴和帮忙。今后我和犬为亲兄弟一家人,不能杀犬吃犬肉。

 

俐侎人又一次将犬和祖先联系到一起。无论是从母亲转世为犬、犬哺育人,还是犬带来稻谷、犬守伴人,都充分展现了俐侎人对犬的崇拜:既有作为祖先的尊敬,也有作为兄弟的亲近。对于现今有的人吃犬杀犬的行为,俐侎人也有所忌惮。一位俐侎奶奶说,吃犬是对祖宗的不尊重,吃了犬的人是不准进家庙祭拜的,会“阴着”祖先,煮犬肉也是不能在家附近的。若是想要化解,就需要烧蒿子往人的身上挥一挥,去退一退身上的阴气邪气,如此方能进家堂祭祖跪拜。张照从老人说:“现在不管这些忌讳了。既然有这个传统,不应该吃就不应该吃。但是现在对这些也无法说教了。有着这么多动物,你偏偏不吃,就是要吃犬肉。犬肉太阴,会招致邪物嘛。”

 

一位五十多岁的俐侎妇女说:“我们是不吃的,小娃会吃。以前自己养的犬都不会打它的。既然我们爱它们就养它们,养它们就要爱它们嘛!”

 

一个九岁的俐侎小孩说:“哈巴狗这个名字不好听,‘哈巴’听着像是在骂人。”

 

一位俐侎“朵希”说:“我是有师傅的(‘朵希’拜师入门就必须坚守俐侎传统),狗肉吃不成。现在人吃狗肉,是因为狗肉比起猪肉,它不腻人,没有肥肉,没有油脂。”还说道,“以前的老土狗很凶。改革以后就不养狗了,危险性大,狗咬人它是有毒性的肥肉。养狗还要入保险,土狗不养了,保险大了嘛。”

 

随着修路、林果种植、安居工程以及学校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的不断推进,上述信仰也就逐渐开始衰落。其最终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去,详参原刊)


    图文来源:《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