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余仁洪:《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重要地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始建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这段记载说明,在《月令》一书中,是用五行的东方之木来解释立春日,即春木之气,象征草木生长,冬去春来,大地回春,一派青春生命气象。一年之季在于春,而春季之首则在于立春。春季分为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之后,就要为新的一年做农事与日常生活方面的准备。在官方层面,则有立春日在东郊迎气的礼仪。


《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是迎接紫气东来,为整个国家祈福。在立春日,地方官员还要举行鞭春牛仪式,以鼓励农耕;在民间,则往往还要举行祭拜仪式,或者祭拜春神,或者祭拜天地神,祈福新的一年,立春节气寄托了人们对新的时间周期开启的美好祝福。

 

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衢州首个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历史悠久,民俗积淀深厚,农耕文明特点显著。举办地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梧桐祖殿,为我国唯一供奉春神句芒的殿宇。每年立春,这里都要举行隆重古老的“立春祭”仪式,祭祀春神,贴春牛图、迎春、鞭春、踏春、探春、尝青、戴春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长寿、生活美满。


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民俗学会、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了“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成果结集成书《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及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中国农耕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更是我们传承历史、继住开来、发扬光大的文化渊源和动力。


开本:16开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以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项目在2016年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更好地研究、传承与弘扬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文化,扩大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影响与传播等,由中国民俗学会、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本书为研究会上发布的论文合集。   



作者简介

余仁洪,浙江衢州人,衢州市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文博副研究馆员,柯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编出版《柯城民间故事》《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等。   



精彩试读

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四季的太阳周期性变化使地球上形成了多样的地理条件和物质种类,各物和谐地按相似的运动节律得以生存。若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那么节气亦同理。二十四节气各具特征,即便同季亦不尽相同。立春亦有各形各色的事物,它们协调统一地综合生产,构成了和谐美满的氛围。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且典型地体现为行礼过程。在迎春的仪式里,天子、臣民、神祇、节气等相互渗透,在音乐的伴奏里达到天地之和。春日虽和,和却不同。从植被到动物,自有多样性,而立春的节俗活动亦丰富多彩。在人声鼎沸的仪式里,祭的是青鸟、剪的是玄鸟,打的是土牛、求的是牛气;在寻常巷陌的住宅里,人们贴字画、吊春穗、食春盘,这些不同的举措和谐统一地领人通往春天。


春耕秋收的过程,让人们开始懂得“反者道之动”,故不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达到了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需要兼容并蓄,“和”要求有机统一,这种侧重于对事物居中不倚的思想显示于节气及其活动中,即春耕秋收、循时顺气。当今,虽然社会生产体系呈工业化,拥有温室大棚等不依赖自然环境的设备,但人们更希望食用应季果蔬。后汉崔寔《四民月令》云:“及进浆粥,以导和气。”在饮食起居上顺应时气,不仅利于身心,也可降低生产与运输方面的能源消耗,以甄和祥。


五行生时节,阴阳合聚气,阴阳二气此消彼长,又相伴相生。不论阴盛阳衰、阳升阴落、阴阳平衡,都是不同状态的总体和谐。四季之更迭往复是一大“和”,立春的草长莺飞是一小“和”。若再细分,立春时节里,风和雨顺是“天和”,万物萌生是“地和”,人们对时气的恭顺是“人和”,天地人三和,方道法自然。    


图文来源:“青春同文馆”微信公众号  2019-06-24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