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疆]结构人类学视野下的中药传说研究


内容提要: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催生出不同的神话传说,中药传说作为口传神话作品在中华民族中代代相传,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人群战胜疾病记忆的重要文化载体。以中药发现与命名的传说切入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掘中医药文化的内部多维结构,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基础式、探索型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范式。


关键词:中药发现;中药命名;中药传说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医学同其它农、牧、渔生产技术一样,首先是一门保障人类自身生产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技术。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门科学技术能够向医学这样顽强地保持着发源地的民族文化特征,就如民族化的中医学还能够与强盛的现代医学并驾齐驱,令世人瞩目。我们祖先发现众多中草药,从古到今,为无数百姓解除了病痛之苦。人们为了表达对中药的热爱与感激,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又给中药凭添了一些神秘色彩。一种民族的医药理论体系、技术等并不会遗传在细胞中,而是由民俗铸成的活动主体来创造和传递的。法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广泛研究原始部落神话认为:一切文化现象,特别是神话的形成及变迁,都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结构”自生形态变化;而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关系和文化本身的变化,都不是由于演化适应或功能需要而产生,而是纯粹人类思考能力数学式运作的结果。中医药医学亦有属于文化的部分,邱鸿钟教授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认识中医理论的基本构造,认为中医理论是一种具有转换运算规则和自身调整性的典型逻辑结构。对中药神话传说是否也存在某种稳定的文化结构呢?


中药传说的来源

中药的传说遍及各地,既有汉民族的亦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说中的药物既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也有后世诸多本草收录的药物,同一药物又有别名、异名;这就说明如此众多的中药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多个实践者所发现。《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详细的记录了每种药物的功用,但对发现的过程却没有记载。多位中医药文化学者怀着这一疑问,收集自秦汉以后医学典籍、传奇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关于中药的传说故事;据其初步统计常用的200味中药都有相应的传说,有些药甚至有3~5个不同的传说。



结构人类学视野下中药传说的结构

结构人类学视角来分析中药传说,所关心的不是传说与历史、传说与自然、传说与宗教迷信的关系,而是中药传说中所体现的人类心理活动轨迹及各种形式的“投影”图像。


通过中药传说的分析发现隐藏在传说中中华民族心灵的“信息”,在结构人类学视角看来,中药传说的浪漫情节在表面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充满幻想的,但实际上他们寄托着人们说不出的“心里话”。这些“心里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表达了心灵的真正呼声。分析这些搜集来的中药传说及其各种形式的投影图像加以提炼和比较,最后总结出最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作为基本结构的要素,发现其共同构造结构。


图1  中药发现的结构


图1所展示中药发现架构的基本模式——各种各样的中药传说都是按这个模式创造出来的,无论人们的想象力如何,也是这个结构的翻版或变形。


中药传说杭白菊的结构分析

相传很久前,苏杭运河一带住着一位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7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母亲因为丧夫,加上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给哭瞎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挣钱,用挣的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不过,他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干活,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中有株白菊花,能治眼病。但是,这花要九月初九才开,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九月初九那天,阿牛去天花荡经过了千辛万苦找到了那株白菊花。


这株白菊花长的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1朵花,其余8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8枚花朵也陆续绽开。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7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治好阿牛母亲的消息传到了财主家里,财主想把那株神奇的菊花占为己有,便到阿牛家强抢白菊花,双方一枪一护,结果在推搡中折断了菊花。阿牛很伤心,突然看见上次梦中的那位仙女飘飘然来到了他身边。


仙女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


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母亲的命,如今被折死,心何以安?”


仙女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 接着念出了《种菊谣》,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按照《种菊谣》,第二年九月初九种出了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品菊花茶等风俗。

          ——选自《中草药的美丽传说》(有凝练)


这里借用“神话素”的概念,首先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然后去除各种修饰成份,保留情节中的主干结构,就提炼出相应的神话素。中药“杭白菊”传说就可以用一连串的神话素来表现故事的叙述:①阿牛的母亲遇到了某种疾病的困境。②孝子阿牛努力去寻找治疗母亲的方法,但现有的方法无法解决。③阿牛感动仙女,仙女指点阿牛可寻找白菊花治眼病。④阿牛找到菊花,并用菊花治好了母亲的眼病。⑤恶霸来抢白菊花,不小心将其折断。⑥阿牛再次得到仙女的如何种白菊花的指示。⑦阿牛通过努力学会了种植白菊花。⑧阿牛教会穷百姓种白菊,为了纪念发现白菊花,人们把九月九称作菊花节。



故事叙述包含了两大主题。第一个主题包含一组富有矛盾性的内涵:药物如何发现的?是神的发明,还是人类自身努力探索的结果,这就构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神话素①、②、③、④构成了这一组。中医药的第一本著作名称是《神农本草经》,从书名看书将神农奉为本草发明的始祖。虽然现代人的健康已经不必求助神灵类民俗学行为,但它作为意识之流下的冰山,时不时的还会冒出它的山尖,尤其是在现代医学鞭长莫及或遇到困境之时。第二个主题包含了另一组内涵:野生动植物是如何被训化?是神的旨意,还是人类自己探索的。这就构成了另一对二元对立,神话素⑤、⑥、⑦、⑧构成了这一组。植物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最初的人们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驯化了植物的呢?他们是怎样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下,把有毒的杏仁变成了无毒的杏仁的呢?使某些野生植物变得更大或毒性更小?英国学者贾雷德指出,就植物来说,我们不过是无意间“驯化”了植物的成千上万种动物之一种。关于动植物如何被驯化的如今依然有太多太多的未解之谜。


参照列维·斯特劳斯分析俄狄浦斯故事的方法,将两组神话素及其包含的二元对立项分为4列,组成4例纵轴;然后将上面分析的神话素按时间先后一一填入,就会得出表1。



从表1来看,神话素基本上是对称排列的,如果有一个强调药物是人发现的情节,就会有一个忽略药物是人发现的情节在它前后。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按从上到下逐行讲述和阅读传说,那么我们就不会考虑纵栏的设置。现在我们将每一栏都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从左到右逐栏进行阅读。所有归入同一纵栏的神话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左边第一栏都涉及到阿牛如何努力寻找医治母亲眼疾的方法。在第二纵栏却表现出相反的行为:阿牛面对母亲眼疾毫无办法和神的帮助。在第一、二栏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栏对药物发现表现出截然不同态度,同样对第三、四栏进行对比也会发现传说中人们对植物驯化是一样的态度。同时,这些两两成对的神话素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彼此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整个故事叙事的展开,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以一对对二元对立的神话素紧密排列而成。结构主义指出,民间叙事体现了早期人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阿牛用菊花让母亲重建光明”故事中,如何看待中药的发现和中药栽培的起源是早先人们所考虑的,并且形成了两大组看似很难调和的矛盾解答和对立态度。


表1:阿牛发现并种植菊花的结构表


对中药传说结构的分析

1.疾病困境。 某种疾病造成的困境可以看成是对药物发现背景的介绍。已知的药物和方法不能治疗新出现的疾病,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推动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动力和意欲发现的压力。这与当今的社会需求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传说中的发现背景也有这样的功能。


2. 社会价值负荷性。 中药的发现大多是神人帮助行善尽孝之人,虽然中药传说的创作者只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人格是按照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建立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片段。这一特征也警醒人们,遵守社会道德是有好的回报。另一方面,传说毕竟不是教义,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传说反映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正统相悖,如两性爱情有关的药物发现当归、相思子等。它们是对古代传统社会性压抑情感的一种宣泄,也是传说逃避现实的一种功能。



3.神的掺入。 古人在发现植物、动物等具有治疗疾病的过程、程序和方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古人对这种偶然性有强烈的神秘感。传说的句段叙说着药物发现的故事,具有历史性;传说的联想关系表现为结构性隐喻,既表面的句段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所谓结构性的隐喻是指借用一事物(或事件)的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事物(或事件)。中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最基本的认识方式之一就是结构性隐喻。如《灵兰秘典论》以中国古代的官员职责来推知脏腑的功能,还以官员职位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脏腑之间的主次和整体关系。古人发现某种药物的治疗疾病的作用时和今天药物研究工作者发现某种新药时的惊奇是一样的,只是古人原逻辑的思维难以对观察和理解、感性和理性加以区分。


4. 山岳文明与阴阳观念。 中药本草自然不是中国独有,但中国确实是本草发现传播的密集区。纵观中药传说,多以深山密林为故事发生的场所,自然与药物习惯生长相一致,也可能与我国的人文地理有关。柳怡徵先生也曾说:“世多谓文明起源于河流,吾谓吾国文明实发生于山岳。……古代郡部兴于山岭者多,而起源于河流者少。”统计《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的产地,生山谷(或川谷、川泽)有262种,占该书药物种类比是71.8%;生池泽(或平泽、田野、山岛)66种,占比18%;即在山谷也在池泽的有11种,占比3.0%;未记载产地或产于其它地方的26种,占比7.1%。从统计看出《神农本草经》绝大多数药物生于山谷之中,可见中国的山岳文明是中药发现的摇篮。同一山岳中的物质生在不同位置名称亦不同,如发现于上古时的“雄黄”和“雌黄”两药同录于《神农本草经》,其取名乃取山阴、山阳之别义,既生山阳者为雄黄,生山阴者为雌黄。此处同山所生之药命其雌黄、雄黄,必为阴阳之义的拓展和借喻。尝考中医词汇,对立与两极语义场尤为丰富发达,如《黄帝内经》中的对立语义场就有174对。阴阳观念在整个中医学中具有基石和核心的地位。以此为范畴形成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解释药物药性和疾病变化的重要工具。阴阳对立观念与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学关注神话里潜在的二元对立范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上文用斯特劳斯分析西方神话的方法分析我国中药传说,分析结果显示中西方先民们共有的原始逻辑或思维方式。


5. 药物命名。传说故事也是关于药名的解释。这里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传说可能投射出药物发现的历史过程;也可能是对药物命名过程的再创造,对已逝的理智发展史的想象性补遗。当然,这两种可能性可以互容。如《开宝本草》记载:“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疳独用此药,后医家因而称之为‘使君子’”。中药常一药数名,如《神农本草经》对麦冬的产地名称描述:“一名马韭,一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齐……”或从其物生长习性、形状而名,或从神话传说而名,可见药物的命名因人、因地而异。同物而异名是其认识角度的不同,而非认识思维的不同。一种命名就是一种发现过程的缩影。因此,我们不必以某一命名排斥另一命名。


结语

中医药文化研究作为结构人类学研究中的异托邦,是人类医药技术薪火相传的独特民族景观;这一研究是以他者(结构人类学)的眼光深入传统,反思自己(中药传说)和理解自己,在缅怀历史和自我理解之后回到当下,进行现代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理解;最终做到“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


    图文来源:“创世神话传承联盟”微信公众号  2019-05-27,原刊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5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