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 | 左道



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往往被认为是迷信和蒙昧时代的糟粕。


然而,作为窥视帝制时代普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民间关于神异之力(如五通神)的信仰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多数由儒家精英编撰,因此不可避免地因精英阶层对于“左道”的敌意而有失偏颇。


但关于五通神及其崇拜者的记叙浩如烟海、兼收并蓄,我们只要密切关注其中的细微之处,或许就可以一窥究竟。


作为中国帝制晚期的主要财神,五通神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他的邪性。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美德的化身;相反,他体现了人类最丑陋的恶习、贪婪和欲望,是恃强凌弱、包藏祸心的恶魔。出于这类民间邪神信仰的矛盾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道德层面,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灵之力有其矛盾暧昧之处。只有在考察邪恶的“左道”后,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五通神的传说


下面这则轶事于1194年发表于洪迈《夷坚志》中的第十一册。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详,记录了当时五通神的传说故事。


商贩刘庠十分幸运地娶了美貌的郑氏为妻,但生意做得不太好。他因贫困而憔悴落魄,长期与损友在酒馆中消磨度日。郑氏被弃在家中,忍饥挨饿,深受孤独寂寞之苦,对丈夫生出了怨怼之情。一日她忽然发烧,虽然几天后稍有好转,但她仍然独自坐在卧房之中,睁着眼却一句话不说,每当她的丈夫想要靠近时,她就会对其怒目而视、冷嘲热讽。刘庠变得更加沮丧,彻底离家远去。郑氏则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再见客,但从屋外常常可以听到她似乎在和谁窃窃私语。他们的家人于是在墙上挖了一个孔对她进行窥视,但没有发现任何人。


一段时间之后,刘庠终于返回家中,甫一进门便惊奇地发现屋里堆满了金币和上品丝帛。他问妻子从哪里得来了这些财物,妻子回答说,最近数月,每到更深时分便会有一自称五郎君的青年前来与她共寝,他看见的所有财物都是五郎君送给她的,她不敢向他隐瞒此事。虽然刘庠对妻子的不忠感到十分愤慨,但长期忍受贫困之苦的他终于看到了解脱的希望,因此他发现自己很难开口责备她。随后某日,这位陌生的访客于光天化日之下出现了,他告诫刘庠不得再与郑氏过夜。刘庠在畏惧中答应了他的要求,另外找了寄宿之处。


这位神灵带给郑氏的财富使刘庠心存敬畏,他为其铸了一尊铜像,每日早晚都要对神像顶礼膜拜。不久,神灵为刘庠另寻了一位妻子。刘庠一直没能生出儿子,于是他向五郎君祈求帮助,五郎君偷来了地方官西元帅的第九子帮他传承香火。西元帅为了找回儿子,提供了一笔丰厚的赏金。刘庠的一位女邻居恰好在他的家中看到了裹着锦缎的婴儿,她心生疑窦,不认为一个贫穷的商户人家养得出这样的孩子,于是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西元帅,领走了赏金。然后,刘庠与郑氏均被捕入狱,他们的财物也被悉数没收。


五郎君因此感到震怒,召来了一群鬼怪,命它们打开狱门,救出刘庠夫妇,同时放走了其他所有犯人。西元帅同样大怒,第二天又重新抓回刘庠夫妻二人,对其施以棰楚酷刑。当晚,五郎君又放出刘庠夫妇,纵火将西元帅的府邸全部焚毁。砖瓦如雨点般落下,致使无人能靠近把大火扑灭。无可奈何之下,西元帅服了软,答应人们可以继续祭拜五郎君,并发誓今后将不再治刘庠和郑氏之罪。故事最终以五郎君对郑氏的占有结束了。


石湖。苏州石湖西畔的楞伽山是明清时期五通神信仰的中心。


中国宗教文化之“左道”


五郎君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五通,他是洪迈时期的宗教文化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位神灵。在留存至今的《夷坚志》中有二十多个故事都提到了这位邪神。对于民间对五通神不屈不挠的供奉,与上述故事中的西元帅相似的公共秩序维护者感到十分震惊,在他们眼中五通神违背了忠、贞、顺等备受推崇的价值观。出于这类民间邪神信仰的矛盾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道德层面,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灵之力有其矛盾暧昧之处。只有在考察邪恶的“左道”后,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万志英通过深入的考证工作以及参考了大量的古籍文献,以始于上古的中国通俗宗教之历史演变为大框架,着重考察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邪魔,那些在“命运”之外朝着不良方向引导人类生活的力量——“左道”。


万志英认为,中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过程呈现两种基本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驱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这两种基本倾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并且两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恶本性的神祇和精灵的侵扰。这两种根本倾向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在讨论宋代和晚期帝国宗教文化的章节里,作者重点将中国的财神——五通神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中国神灵象征的可塑性,以及神灵们的二重性。五通神信仰起源于山魈传说,表现了人们对陌生地域的普遍焦虑。五通神后来变成了一位佛教圣徒,它将婺源从疫病中拯救出来。到了晚明,它已经转变为整个江南地区的财神。这又一次展示出一位神灵变化无常的特性,它既可以任意施舍,又可以任意攫取财富。


五路财神。清朝后期,获得武财神之称的赵公明和他的四位部下被并入了五路财神信仰。


著有《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一书的伊沛霞(Patricia Ebrey)这样评价《左道》:


没有其他作者可以像万志英这样对旁门左道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份言辞优雅的优秀研究著作涉及从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题。

 

万志英认为历史学家如果想要知道民间关于神异之力(如五通神)的信仰的意义与重要性何在,就仍须倚仗于书面记录,而它们多数由博学的儒家精英编撰,因此不可避免地因精英阶层对于“左道”的敌意而有失偏颇。但关于五通神及其崇拜者的记叙浩如烟海、兼收并蓄,我们只要密切关注其中的细微之处,或许就可以一窥生活于帝制晚期的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洞察他们为控制自身命运而做出的尝试。



新书速递


[美] 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著  

廖涵缤 译

2018年8月出版 / 79.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著名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主要研究10~18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全球经济史、东亚海洋史。编有《中国史上的宋元明过渡》,著有《财源:1000~1700年的中国货币与货币政策》《从古代到十九世纪的中国经济史》等。


【译者简介】


廖涵缤,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文学学士,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哲学硕士。


本文经公众号“甲骨文(ioracode)”授权转载,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