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田海(Barend ter Haar):《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

书名:《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

作者:(荷)田海(Barend ter Haar)

译者:李恭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田海(Barend ter Haar),1958年生于荷兰,著名汉学家。他精通汉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宗教、地方宗教文化史,著有《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E.J. Brill, 2006)等。译者李恭忠,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方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晚清民国政治文化史和秘密会党史,著有《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修订版,2018),译著有《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2004)、《历史社会学手册》(2009)等。


内容简介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一书,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天地会、中国秘密结社以及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部杰出著作。


该书采用了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兴起的另一种秘密社会史研究路径,即文化人类学,本书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天地会的仪式、符号和话语,重在阐释这些元素如何建构起天地会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内部认同。简单来说,田海笔下的天地会,文化建构才是核心。田海精通中文,这大大有利于他仔细爬梳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史料。他细致梳理了民间宗教和迷信文化中的末世/救世论,并概括为“神魔救世范式”,即末世灾劫+神魔救世+法术器物。天地会的种种仪式和神话传说,终跳不出这个框架。这些仪式和神话的意义是为原本缺乏如共同家族、邻里、职业而结成的天地会创造了一种原本并不存在的认同,这种认同既要说明天地会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又要与其成员的知识背景相适应。田海除了给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天地会之外,他还赋予给天地会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这当是此书一大贡献。


目录

第一部分 预备考察

第一章 天地会(三合会)的阐释/ 3

第一节 三合会知识研究/ 6

第二节 界定三合会现象/ 13

第三节 关于三合会知识的资料/ 24

 

第二部分 表演

引 言/ 45

第二章 团体和地盘/ 48

第一节 创建团体:进香/ 48

第二节 确立地盘:斗和祭台/ 54

第三章 边界和通道/ 75

第一节 出生、生和死的循环/ 76

第二节 三合会入会仪程/ 85

第三节 作为戏剧的仪式/ 114

第四节 结论/ 123

第四章 中国社会的血盟/ 127

第一节 血盟/ 127

第二节 文书的运用/ 143

第三节 结论/ 148

第五章 洪门及其道德戒律/ 151

第一节 三合会的血盟/ 152

第二节 盟书的格式和仪式用途/ 165

第三节 建立洪门/ 171

第四节 结论/ 182

 

第三部分 叙事

引 言/ 187

第六章 神灵救劫范式/ 190

第一节 来自神灵的救主/ 191

第二节 马朝柱案/ 200

第三节 范式的共同主题/ 213

第七章 三合会知识的救世主义起源/ 221

第一节 戏剧化的人物/ 222

第二节 救世主义的其他要素/ 231

第三节 三合会神灵信仰的结构/ 238

第四节 行动中的神灵信仰/ 244

第五节 结论/ 253

第八章 三合会政治理想的核心/ 257

第一节 正统论/ 258

第二节 三合会的政治理想/ 272

第三节 政治理想的实践/ 283

第四节 天命和社会关系/ 302

第九章 界定三合会的使命/ 306

第一节 立会根由/ 308

第二节 “失却天恩”情节/ 327

第三节 结论/ 335

附:关于少林寺的新说法/ 337

 

第四部分 总结分析

引 言/ 351

第十章 作为客体的知识/ 353

第一节 为三合会知识付费/ 353

第二节 了解重于分析/ 357

第三节 建立团体/ 370

第十一章 三合会知识的回顾/ 373

第一节 三合会知识的语境和功能/ 374

第二节 三合会知识及其口述起源/ 379

第三节 一部不同的三合会历史/ 383

第四节 创建自然团体/ 385

 

征引文献/ 390

索 引/ 429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2018年9月5日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