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计划 | 送礼篇&百日共读彩蛋


2019年共读计划新年特辑(总第八期),我们推出了“礼物”为主题的书单,并新增书评环节。小伙伴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并按时完成书评的提交。参与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收获颇丰的感jio呢?


书单回顾

2019,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新年特辑:2019,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



优秀书评


1


礼物回流之路:禁忌与道德对过剩财富的调剂

作者:吕昕阳


今年共读计划第一期以“礼物”为主题,选取国内外分析礼物的书籍各一,视角各异。莫斯的《礼物》重在分析馈赠礼物的动机,说明了“礼物之灵”是迫使受礼者做出回礼行动的一种神秘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在书中多次被译为“荣誉”或“面子”。而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则是通过分析一个北方农村中人与人之间互赠礼物的互动,来探讨礼物交换背后的运作逻辑。两本书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警醒我在以后的田野调查中要更注意挖掘“物”的传递动因和文化规则,而不是止步于材料创新。按本次活动章程要求应是给两本书写书评,然而本人自认为学术水平有限,不敢妄加评论。就着两本书引发的对农村信仰消费的两点思考,谈一谈信仰活动中禁忌与道德如何调剂过剩财富,让“礼物”回流到原主人手中的。


算命是民间信仰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求问者要在算命前给灵媒一定的酬金,以红包或红纸包裹,南方地区称之为“利市”。算命结束后,灵媒要将一部分“利市”退给求问者。推动灵媒做出退还一部分“利市”这一举动的力量来自于灵媒行业内的“因果”禁忌。贵州独山县的李师傅在访谈中说:“一般作为师傅的,人家给你的‘利市’你不能全部拿完,还得退一部分给人家。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算命,这笔‘利市’要大部分退回去,只留小部分给自己去补那个泄露天机的‘洞’,能保证不用自己的粮禄寿命去补洞(即不损害灵媒自身性命)即可。这是老师傅交代过的,不能拿绝学牟利,否则要吃因果的,还因果的日子可不好受。”笔者询问“还因果”具体指什么,李师傅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抽干你的好运气啦,让你做什么都不顺,或者是报应在你的身体上让你得病。要么你就挨过这段时间,要么你就想着做一些好事去还这份因果让它快点过去。总之就是要谨守老师傅传下来的规矩,不要想着拿技术去赚钱。”对于偿还因果的恐惧将退还部分“利市”的行为义务化,迫使灵媒在算命结束前必须做出这一举动,让除去用于“补”泄露天机的“洞”还剩余的财富经过禁忌的约束回流到求问者的手中,实现了对过剩财富的调剂。


上述案例是灵媒对他者输入礼物的再分配,在田野中笔者还看到灵媒向外输出自有财物以调剂过剩财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礼物输出是道德在起作用。柳城县走马镇上中段村的灵媒梁伯母在替人算命后不仅将一半供品送还求问者,还请他们在自己家里吃“仙家饭”,这顿“仙家饭”又以礼物的形式补偿了求问者留在梁伯母家里的那一半供品。梁伯母说:“一般我看人家来算命的挺可怜,家里面困难,小孩不乖老人又生病的,我就留他们在我家里吃饭。这个饭跟外面的不同,这是仙家饭,因为我在神台求神的时候这些米是放在上面的,神吃过的,有灵性有福气。谁吃了这个饭,病痛就消得快,好运也会来得快。”灵媒通过给米“赋灵”,使其观念上的价值高于普通大米,成为一份体面的“礼物”回流到求问者处。这不仅在生理层面补偿了贫病交加的求问者的一份饮食需求,还在精神层面补偿了其缺失的那份面对生活的信心。梁伯母说:“我送他们(求问者)东西他们肯定会推辞,就算再困难也不会拿的。但是让他们留下来吃饭他们都会留,因为我都会跟他们说这仙家饭是神仙告诉我要留他们下来吃的。”“神仙告诉我要留他们的”这一说法让“礼物”的送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同时给受礼者接受这份礼物的体面。充满人文关怀的“礼物”让人无法拒绝,而让梁伯母输出这份“礼物”的是心中的道德。这份“礼物”并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社会财富流入梁伯母的手中,剩余量又回流到社会中调剂贫富、弥合裂痕的良性循环。不退回部分供品的灵媒会被当地人认为是贪财的、不道德的。上中段村的村民说:“以前穿山也有一个仙婆帮人家做事,人家拿来的东西她一点不退,利市小了还跟人家发脾气,这种仙婆贪钱多,也是没有道德的,所以渐渐的人家都不去找她办事了。”由此看来,礼物的回流也是维持求问者和灵媒间友好关系的关键因素。


因此,农村信仰消费中礼物的回流不仅有禁忌的运作,还有道德的驱动。这些礼物的回流在小范围内调剂了社会财富,实现村内社会关系裂痕的弥合。在灵媒与求问者关系的层面来说,它也维系了两者间往来的纽带,延续算命这一信仰消费的存活。


2


“礼物”重在“礼物” 背后——简评《礼物的流动》和《礼物》

  作者:张玲

阎云翔在序言中写道“民族志是深度描写,而不是概念的抽象演绎。”这句话出现在我眼前,然后在我读《礼物的流动》和《礼物》过程中未曾消散。这两本书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基于不同的田野写下了以礼物为主题的民族志,虽然两位作者语言、书写习惯均不同,但都通过民族志刻画出了田野社会的具象,让我看到了二位作者的重点都是在“礼物” 背后。


一、《礼物的流动》以“礼物”为主线勾勒出的乡村社会

《礼物的流动》全书基本没有用什么生涩难懂的语言,感觉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但其的问题性从未减弱。阎云翔让我看到了礼物所创造的联结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人的礼物交换是嵌入于一个人类学家称为“人格之文化建构”的过程当中的:个人要通过礼物交换实践学会如何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阎云翔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村民们在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中进行的礼物互动。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的乡村社会:一是礼物在该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送礼还是收礼都受到乡村社会“非正式规则”的约束;二是礼物是变化着的人际关系的资料库,即可证明乡村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三是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关系不仅涉及工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社会性、道德、意向和个人感情;四是乡村社会自我逻辑与乡村环境有关,且会随着乡村经济发展而发生一些变化。


二、《礼物》背后的社会逻辑

莫斯在《礼物》中主要介绍了礼物是什么,书中所展示的是原始或古代类型的社会,离我们比较远,但细细品读其所揭示出来的礼物背后的社会发现是存在一些相似点的。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夸富宴与库拉。这两种礼物交换都让读者看到了礼物互动中存在的逻辑:送礼和收礼都是义务和责任;人们的礼物行为受舆论监督与舆论;礼物不仅仅是财务也是强化双方契约的一种方式;人们能够而且应该回归古式的、基本的道德;由此我们将重新找到一些生活与行动的动机,其实这些动机目前仍被为数众多的社会与阶层所熟稔。


三、两本书观点上的共鸣及思考

这两本书中描述了很多观念都是被大众所接受的,如“不回礼会被看不起”、“礼物是情感的表达”等等。由于我才疏学浅,我不敢随意评论两位作者的观点对错与否。这里主要想说两位作者对礼物的认识以及背后的透彻,以及认同的一些观点。第一,礼物行为的动机是受所处的环境及社会规则影响的,尤其是非正式的不成为但已经成型的规则;第二,礼物行为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及衍生;第三,礼物目前仍是对生活具有较强约束力的。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进入田野都可以尝试着培养这两位学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思考方式,即从现象看现象背后。每一个现象都有自己发生的原因以及进展的逻辑,这都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点点分析会发现更多趣味。


3


“送取相宜,一切如意”——莫斯《礼物》书评

作者:程启芳

莫斯的《礼物》所说即指在送礼、回礼以及送礼回礼的延伸中如何展现总体呈献体系,关于慷慨、荣誉、货币的延伸这些原则在古代法律与古代经济中的遗存。从道德的结论来说,其指出道德与立法并不是为了应付困局,而是一种法律的回归。一方面是可看出职业道德与行会法律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家及其次群体索要关切的是个体。礼物、礼物中的自由与义务、慷慨施舍以及给予将会带来利益等的主题作为支配性动机的再现,又重新回到我们当中。继而引出实践,推导出道德的箴言。首先正在而且应该回归“高贵支出”的风尚。富人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应该甘做公民的财源。再者,应该更加关切个体。关切他们的生活、健康、教育、家庭和他们家庭的未来。当然个体也应该劳动,要保护他们的个人利益或者是群体利益。道德个人所达成的社会保险与社会关怀更加的可靠,因其建立在根深的社会准则固定的道德信用里。


当众赠礼的快乐,慷慨而巧妙的花费所带来的愉悦,热情待客与公私宴庆的欢欣。这些在莫斯的笔下,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礼物的灵魂一说,指出所赠出的礼物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样的一种论证。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我们会在收到礼物的时候想着主动再赠出礼物而同时也是这样的一种义务性的想法藉慰了我们付出时的心理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满足我们自己,因为你送出的礼物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了一种愉悦。站在收礼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我有同等的能力赠出等值亦或是更甚的回礼,我会觉得非常开心。这是平等的角度。而当收礼人无意亦或是根本无法回赠同等礼物之时。这样便会带有压迫感,一种地位经济上的不平等继而屈居人下的想法油然而生。收下是这样的感觉,不收下礼物则也是一种不平等。在道德情感的角度来说这是拒绝来往情感交流的表现。所以如何送礼、考虑到对方而恰当的送礼这给了我一个思考。


个体之间的送礼上升到总体呈献,情感的巩固交流由礼物的流动来演变,那么社会的繁荣和道德的巩固便是从上面总体到下面个体的之间的回赠的流动。所谓的奖励、保障措施都是为了让个体感受到受关切和得到重视并且是实在的为了个体的发展而所做。这样个体更加有能力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努力,也是在这种思想下—我要“回赠”这样的义务更是一种欢愉自己的表现,个体也会维护保持这样的一种流动,则整体的利益便得到了保证。继而每个个体的稳定繁荣也是在整体上巩固了国家的坚实的发展,达到了一种理解、“友爱社会”的一种道德模式。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的良性的循环机制,也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个人的关系如何发展、国家与个体的关系如何发展,如何走下去、维护巩固,还是说就此断裂、冲突动荡。给我们自己及至社会一个思考与方案,受益匪浅。


莫不是说“送取相宜,一切如意”。


精彩书评片段

关系网络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作用

作者:李娜

在《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中,作者提到礼物的馈赠对于维护关系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物的流动》读后感。而关系网络在传统中国社会起到如下几个作用:


1、经济功能。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另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


2、社会保障。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给生活危机提供了缓冲和社会援助。


3、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关系网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别是葬礼上。


4、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系网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民俗君有话说

增加“书评”的内心活动

首次增加“书评”环节,民俗君的心情跟首次推出共读计划一样忐忑和复杂,担心参与的人不多,担心完成任务的人很少。但事实证明,我们阔爱的小伙伴们都敲优秀der~


致力于共读不孤读,坚信一起共读,一起成长,民俗君期待着同样优秀的你们加入到共读大家庭!


来自民俗君的“读书”拷问

过去的一年,你看过哪些好书?

来看下2018年共读过的书单~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为7.99本。如果加入共度计划,每个人的阅读量一年至少12本。


共读计划和你一起读书,互相推荐好书


快来加入共读计划团队吧~~


下期的共读计划,我们等你

荐书、共读、分享~~


彩蛋环节


“百日共读”名额提前大放送~

即将开展“百日共读计划”

共读书单由你决定!  

对!是的!没错!         

推荐三本民俗学类相关书籍   

      留下书单,附上理由            

你将获得名额、书友以及礼品


留言荐书哦!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截至2019年4月25日20:00整,点赞数排名前三的留言小伙伴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所列书单纳入下一期共读计划书单;点赞数排名前十的小伙伴,共读计划为你开启绿色通道,直接加入共读团队,参加“百日共读”。

期待小伙伴一起读书、玩耍~~~


另:以上书评的作者记得私戳民俗君领取你们的礼品哈~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