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 我国蒙古族民间文学研究奠基人满都呼教授逝世!


蒙古族民间文学奠基人、著名专家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满都呼于2019年8月28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满都呼教授的研究领域从蒙古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到阿拉泰语系各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从本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跨越到了多民族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为民族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如今,在全国蒙古语授课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够有蒙古族民间文学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举办的蒙古族民间文学相关研讨会等,都源于满都呼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首开“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课程。



满都呼1934年出生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其父亲德木其格是该旗昆都小学创始人。满都呼6岁开始在私塾学习蒙古、汉、满文。1954年从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文学理论”课程。1957年9月在南开大学进修,1959年1月回内蒙古师范学院继续任教时开始关注民间文学并进行了相关研究。1961年5月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1962年8月调往民族出版社工作。1979年6月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蒙文高等学校教材编译委员会的大力推荐下,该课程被纳入了八省区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从此八省区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打开了蒙古族民间文学教学、科研新篇章。


1977年满都呼(左1)与同事们在哲里木盟调研


蒙古民间文学教材的奠基人

1979年6月,满都呼从民族出版社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蒙文高等学校教材编译委员会的大力推荐下,该课程被纳入了八省区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从此八省区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打开了蒙古族民间文学教学、科研新篇章。1981年,在全国尚未出版民间文学相关书籍,没有任何专业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满都呼教授基于蒙古族民间文学实际情况和应用文学理论,出版了《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蒙古文),基本构建了蒙古族民间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该书成了八省区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教材。1991年,满都呼教授出版《民间文学理论》,2003年再版,更加完善了蒙古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满都呼教授为蒙古民间文学教材建设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蒙古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满都呼教授自编教材《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


满都呼教授1981年出版的《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20世纪60年代初)


从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到蒙古口传文化研究

满都呼教授是蒙古民间文学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的奠基者,但是满都呼教授又为蒙古民俗学和口传文化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满都呼教授的《蒙古语言民俗研究》和《蒙古口传文化研究》两部著作对蒙古民俗学的重要问题做了理论阐述,为蒙古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满都呼教授多次参加国际蒙古学大会


满都呼(左2)教授经常应邀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满都呼教授、哈斯额尔敦教授80华诞全国学术研讨会”

图为央视网蒙古文频道负责人赠送书法作品


从蒙古民间文学研究拓展到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满都呼教授不仅仅是蒙古民间文学和蒙古民俗学方面的专家,而且还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满都呼教授主持编撰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和《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是两部中国阿尔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对中国的阿尔泰学研究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语言学研究转向文学、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满都呼的著作

 

满都呼教授培养的民间文学、民俗学高级人才 

满都呼教授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从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共培养了胡格吉夫、斯钦巴图、格日乐图、八宝、朝格吐、呼格吉乐图、呼日勒沙、萨仁格日勒、陈岗龙、乌日古木勒、斯琴巴特尔11名硕士,那木吉拉、朝格吐、萨仁高娃、王满特嘎、包胜利、乌·纳钦、汪立珍(满族)、桑郁(汉族)8名博士。其中有16人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有8名博士生导师,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胡绳青年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他们团结向上,在导师开辟的蒙古族民间文学专业研究领域悉心耕耘,成为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中的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满都呼教授的学生在蒙古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阿拉泰语系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岗位上,已培养了90名硕士和43名博士,不仅成为了蒙古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队伍的重要力量,更是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宝库。


满都呼教授与学生们(2018年)


王满特嘎和乌纳钦与导师满都呼教授


满都呼教授以答辩委员会主席身份参加学生们的论文答辩


《满都呼文集》


    图文来源:《民族画报》2018年第6期、央视网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