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视角;主体间性;文化交流
一、家乡: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场域
家乡及家乡民俗,自民俗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就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一点,在许多国家都有明显的表现。例如,在德国,受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早期民俗学的研究者始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本土、本民族的农民文化之上。二战之后,随着学科的转型,以民俗学的视角与方法对都市文化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德国许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种转变,更使得“家门口的文化”成了常见的研究对象。在日本,作为民俗学创始人的柳田国男所倡导的“一国民俗学”,则始终强调民俗学应该“以自己国家为对象”,它成立的前提,“必须是本国人从事研究”。
当一个努尔人说“我是某某‘此英’的人”时,他的意思是什么?“此英”的意思是“家”,但其准确的意思因其被说出的情境的不同而各异。如果一个人在德国遇到一个英国人,并问他家在何处,他可能回答是英国。如果在伦敦遇到同一个人,问他同一个问题,他将说他的家在牛津郡。如果在那个郡遇到他,问他同样的问题,他将说出他所居住的城镇或村落的名字。如果在他的城镇或村落里问他的话,他会提到他那条特定的街道。而如果在该街上问他,他将指明他的房子。对努尔人来说也是这样。……“此英”的意思是家宅、村舍、村落以及各级部落支。“此英”一词在意思上的变化并不是因为语言上的不一贯性,而是因为它所指涉的群体意义的相对性。
二、家乡民俗学:一个重要的视角与方法
如上文所述,家乡民俗学,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与此同时,在本文当中,它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方法的总结。换言之,我们在这里把家乡民俗学理解为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家乡民俗学:作为文化交流的立场和态度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去,详参原刊)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02期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