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如何保持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值得关注。民间文学更易于体现老百姓的呼声,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读了刘锡诚先生的《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些。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刘锡诚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详细阐述和总结了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定位,强调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个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间文学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了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等问题。固然,这些经典作家并不是专门研究民间文艺学的,但是,他们的思想理论包含着这些内容,也就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实际构成。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列宁论劳动者的口头创作”“拉法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普列汉诺夫的神话观初探”“论高尔基的民间文学观”等话题,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形成其民间文艺学思想理论的过程,又具体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理论具体内容与特色及其价值意义,包括他们的贡献与局限。指出“民间创作是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因此从其中可以找到历史生活的回响和遗迹。民间文学诗意地反映了历史现实,奇特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但它本身又不是绝对符合历史真实的历史文献”。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体现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理论特点,不是空洞的理论比照,也不是各种现代思想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充分结合中外文化的实际,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系统阐释论述。其述说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紧密结合各种民间文学的发展变化形态。一方面联系到经典的民间文学,诸如《山海经》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西王母昆仑神话、大禹治水神话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一方面论述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如蒙古族史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苗族史诗《亚鲁王》、哈尼族神话、赫哲族史诗;另一方面,表现出广阔的文化视野,诸如其关注的“中日金鸡神话传说”“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非洲的民间故事”等。如此,其表现出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就具有更广泛的价值意义。
图文来源:2019年7月19日《河南日报》第13版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