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萱花母亲意象的衰微与重建


文化是一种符号的构成,符号承载着文化内涵,是文化的可观赏形式。我们以匾额上的萱花母亲意象为例说起,看一种文化是如何从发展、繁荣走向没落的,而在当下又该如何来重建复兴这些文化符号谱系。


匾额是中国民俗传统的标志性符号形式之一,其融书法艺术、制作艺术、伦理述说、祝福孝道、自我表现、长寿追求、荣恩赏赐、民俗仪式为一体,是民俗文化华彩灿烂的形式。


△《说文解字》书影 资料图片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扁(匾),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最早书写匾额的人有西汉的开国大臣萧何。据说萧何书写了“苍龙”“白虎”两面匾额,这是最早的匾额应用实践。


寿匾是匾额文化中引人注目的门类,寿匾文字表述丰富,意象符号甚多。人们于父母诞辰日所赠匾额,多以椿、萱为主体意象,椿为椿树,萱为萱花。匾额以“椿萱并茂”为标准语,演变为丰富的表述,其中,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以“萱”为意象的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母亲萱花意象在孝道文化中的地位。


图片①


图片①是赣南师大博物馆的一方寿匾,那顶端的纹样图案,中间是一个寿字纹,明确地表达了该匾的主题,上下环绕着四个萱花图案。这是给母亲寿诞庆典的牌匾,意为:母亲大人长命百岁。萱的意象在匾额中是一个很大的系列,如:


图片②


图片②(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供图,图③④同)里的萱与兰对举:萱茂兰馨(意思是母亲长寿、儿女成才)。我们看到还有:萱桂南山,与长寿意象南山合在一起。萱堂则是萱花的又一种表述形式:


图片③


图片④


图片③④萱堂集福、萱堂瑞集意为:母亲大人添福添寿。萱堂衍庆匾则意为母亲大人福寿久长。萱堂在寿匾里,可谓比比皆是。金萱永茂同样具有长寿意蕴:


从大量的匾额中,我们看到:萱、萱花、萱草、萱堂、金萱、萱室、萱庭都是母亲的代名词。那么萱花、萱草是什么花草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萱草释名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气味(苗、花)甘、凉、无毒。主治:通身水肿。用萱草根、叶晒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随时取饮。大便后带血。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适量,酒冲服……”


图片⑤

这样看,萱草是一种中药,其最主要的别名是忘忧草、宜男。据说,佩戴此草可以生男孩,还有就是忘忧。据《四库全书》《救荒本草》载萱草花的图像,即图片⑤(以下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图上的萱草花看上去很熟悉,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花菜。《搜狗百科·萱草》:“萱草(学名:Hemerocallisfulva)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萱草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英文中称萱草为‘虎百合’(Tiger Lily,这也是卷丹的英文名)。”


萱草花从药物、救荒食品、日常食品、生育男性的巫术物品,到母亲形象的代表花卉,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民俗物象。


一般认为,《诗经·卫风·伯兮》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是其源头。后世注家多认为谖草即萱草,萱草可以忘忧,或是种植观赏以忘忧,或是食之以忘忧。所以萱草有忘忧草之名。忘忧草为何与母亲联系起来呢?其原因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儿女外出要在家里种植萱草,以免父母忧虑。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忧愁既是父母与儿女的情感纽带,也给母亲带来身心负担。所以作为忘忧草的萱草就成为孝道的符号。


唐代孟郊《游子吟》:“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通过萱草将母子情感连在一起。《诗经》之“言树之背”的“背”被视为北堂,所以北堂、萱堂就成为母亲的代名词。自唐代开始将萱草与母亲联系,到宋代形成普遍的认同,诗词广泛渲染这一意象,引起了很大反响。古代绘画也极为丰富地呈现了这种意象。


图片⑥


图片⑦


古代绘画(图片⑥⑦),萱草总是与牡丹在一起,以见其高贵不凡,同时萱花还与苍松等长寿符号结合在一起。古代萱草纹在北方的器物定窑瓷器上多见。学者发现,定窑的瓷器纹饰,主要是牡丹、萱草和飞凤这样三类题材。隋璐著文这样说道:


《陶说》卷2引明谷应泰《博物要览》云:“定器有划花、绣花、印花三种,多因牡丹、萱草、飞凤三种,时造式多工巧。”《景德镇陶录》卷6也载:“(定窑)土脉细腻,质薄,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诸种,多牡丹、萱草、飞凤花式。”这些文献指出,萱草纹是定窑瓷器代表性纹饰之一。


图片⑧


萱草黄花菜具有母亲符号含义,所以可以与牡丹、凤凰这样高贵的符号并列。这在古代是常识,在今天难以想象。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宋元时期的定窑萱草图案(见图片⑧)。


图片⑨


但是这些北方器物的萱草图案,南宋时期却出现在南方景德镇仿制的定窑瓷器上(见图片⑨)。


北方群体南迁江西,把萱草文化带到景德镇,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传播。唐宋以来,萱草母亲花成为民众广泛认同的民俗观念与母亲文化符号。但是,近代以来,这一重要的母亲文化意象日趋衰弱,竟然被大众遗忘,这是令人惊讶的事实。萱草信仰与叙事,已然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传统。


上世纪初,外来植物康乃馨传入中国上海,逐渐扩展开去,而中国的萱草母亲形象日益消减,康乃馨替代了萱草花,成了母亲节的标志形象符号。1934年,美国的第20个母亲节发行了一套康乃馨主题的邮票,母亲节与康乃馨母亲花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传遍了世界。康乃馨凭借其丰富的神话叙事,以及背后的国家力量,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将母亲意象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覆盖并替代了中国母亲花萱花的文化意蕴。


外来母亲花的进入是外因,传统孝道文化沦落是内因。寿匾习俗衰微,萱花题材绘画减少,萱花诗歌停止咏唱,这样,中国母亲花的符号意象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今天的美国母亲节,中国人也是过得不亦乐乎,康乃馨可以卖出几十亿元,但是观赏性萱草黄花在中国却一盆也卖不出,黄花菜的食用与消费也是空间越来越小。失去文化意义的食物性和药物性植物,其经济价值也是日益缩减的。


复兴中国的孝道文化,应该重新认识萱草的文化符号价值,振兴萱花文化。萱草文化具有一个完整的谱系,它有发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也出现了断裂的现实情况。复兴重振萱草文化,就是续接传统,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以从匾额习俗开始入手,逐渐推动萱草符号的再传播,恢复其与牡丹并列的神圣地位。而萱花文化的研究,一定要走在应用的前列。因为符号重建而带动萱花的种植与广泛食用,对于推进萱草母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黄花菜产业发展与萱花文化弘扬应该携起手来。


文化传统有一个符号谱系,当这些符号消失,其所指代的文化也就消失。所以必须保护这些符号,传承其符号系统。建立中国的母亲节,传承重建中国的萱草母亲花意象,对于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兆元,系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注:原文来自《光明日报》2019年6月30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光明国学 2019-06-30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