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张青仁:《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田海序)

作  者:张青仁  著

书      名:《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

出 版 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页  数:259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66012821

作者简介


张青仁,男,苗族,湖南麻阳人,201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拉美社会与文化研究。在《民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世界民族》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 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民间信仰组织研究的多元路径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区域社会史中的”做宗教“


第一章 区域社会史视野下北京香会的想形成与分化
第一节 香会溯源
第二节 旗人参与北京香会的分化
第三节 井字里外:阶序场域的香会特征
第四节 朝顶进香:井字里香会的规矩礼节

第二章 香会的诚起:结社与走会
第一节 太平永乐秧歌圣会:从合街表演到朝山进香
第二节 众人合义中幡圣会:从耍会到进香
第三节 聚缘共善天缘狮会:从走局表演到朝山进香
第四节 有朋同乐清茶圣会:因趣结缘于行香走会

第三章 香会的维系:结社的断裂与重建
第一节 村落共同体的消解与进校园的秧歌会
第二节 松散的地缘结社与拟亲属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公司化的运作:经营的香会
第四节 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协商配合


第四章 仪式空间的香会交往:人情运作的延续与失效
第一节 狮子掷门与纠纷解决:共同体内人情的讲究
第二节 会头交情与人情讲究:友朋同乐清茶圣会的挑眼
第三节 人情的限度:对郑军、景望与王敏交往的分析


第五章 总头把子的挑眼盘道:经济利益的考量
第一节 失败的人情:清茶圣会、天缘狮会与总头把子们的交往
第二节 从师承关系到利益团体:总头把子们的行为转向
第三节 以传统的名义:挑眼的经济学


第六章 朝顶进香:互惠的更迭
第一节 朝顶进香:差序互惠的仪式实践
第二节 妙峰山进香的恢复:互惠关系的断裂与重建
第三节 集体进香的中断:药王庙与兴隆观的个案


结语

第一节 个体的香会

第二节 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组成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 社会断裂与民间传统的重建


附录1 妙峰山惠济祠碑刻信息表(民国以前)

附录2 行香走会:2010年太平永乐秧歌圣会朝顶调查

参考文献

后记


·田海序·

    

    能为本书写序,我深感荣幸。我和青仁结识于莱顿大学。当时他来莱顿大学学习,作为他的指导老师,我和他一起通读了本书的原稿,并对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的讨论。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但却令人难忘。


    青仁是一个极富行动力的田野工作者,一件小事就能说明他的品性。来到荷兰后,他很快对荷兰的农村产生了兴趣。尽管荷兰农民的英语十分难懂,他对荷兰语也一窍不通,但他就那么骑着自行车,在莱顿周边的农村里游荡。最终,他竟然参与到当地农民的劳作和家庭生活中,并和他们打成一片。这让我很是惊奇。


    从他第一次和我联系时,我便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无论是西方亦或是中国国内,大多数对中国的田野调查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区域差异性极大的汉人社会仍然缺少足够优秀的民族志文本。青仁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苗族出身,而是致力于描述分析一个在帝国晚期、民国和当代中国都十分重要的朝圣活动——这就是以泰山娘娘之名前往北京郊外妙峰山等地的进香活动。


妙峰山和北京香会的进香在西方学界很是知名。原因在于社会学界甘博在民国年间就拍摄了关于它的黑白影片。二战前,旅居北京的不少外国人也曾对其进行过描述。普林斯顿大学的韩书瑞也在她的好几本北京宗教史的重要著作中提到过这一朝圣活动。鉴于其流行范围远远超过北京城,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20世纪80年代后,妙峰山庙会与北京香会的进香逐渐恢复,但对于当代北京香会与庙会的活动,西方学界仍然知之甚少。青仁在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一重要的社会和宗教现象。通过他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一小撮北京人如何通过全身心的投入,重建旧时的朝圣结构。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一进程是如何被编织进1949年以后中国发生的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中。青仁笔下对于北京香会和庙会的口述史和民族志描写都极尽详实,由此展现了旧时的北京城墙(即当前的二环路)内外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社会的知识。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大都市,数以万计的北京民众从拥挤的街头涌向单位、学校和各个娱乐场所,然而,本书对北京香会的研究,却呈现了一些其他大城市少有的地方社会的结构和细节。


我希望本书的作者能够继续他对本土汉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在城市住宅、购物中心及其建筑一致性不断消解社会、文化和经济多样性的当下,展示这个社会的真实状况。中国本土社会研究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田野工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真正的兴趣和执着,而非冷酷无情的俯视。

 

田海(Barend ter Haar)/王雅宏译

                                            2016年7月26日


·内容提要·


1.区域社会史视野下北京香会的形成与发展。宋代以后,源自佛教的结社奉献的习俗融入了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仪式活动中,在此过程中结合了地域性的社火表演,形成了北京香会的基本形态。清朝年间,在旗人的参与下,围绕皇城空间而生的“井”字里外的分化是北京香会最为重要的地域特征。以皇城为界,井字里的香会形成了幡鼓齐动十三档的特色和行香走会的规矩礼节。在井字外的京郊农村,香会各成体系,承担着信仰组织、娱乐与互助的多重功能。旗人对于香会的参与,丰富了作为中华普适性文化组成的香会组织的基本形态,同时表明帝国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个逐渐加强的社会整合和文化同质化的过程。


2.结社与走会:香会的诚起。对于太平同乐秧歌圣会、众友同心中幡圣会和聚义同善天缘狮会的田野调查表明,当前香会的诚起仍然表现出强烈的传统取向,即大多数香会仍然是建立在地缘结社的基础之上之上,依靠着地缘关系的差序格局支配着结社共同体的运作。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便捷以及人际交往的增多,包括趣缘在内的人际之间新的联系逐渐形成,而亲友同乐清茶圣会正是建立在此的基础之上。虽然香会组织最初并非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结社,但在会头个体经历“灵验”宗教经验、卷入对于神灵持久的道德义务后,最终转变为区域社会内部朝山进香的信仰组织。


3.香会的维系:结社的断裂与重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与传统社区的解体,香会组织依存的地域空间不复存在,香会的维系步履维艰。在既有地缘共同体消解与地缘结社断裂的背景下,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太平同乐秧歌圣会开始了依托校园的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秧歌会的定性、作为社会化场所的学校的诉求和作为传统社会自发结社的香会组织之间的张力使得进校园的秧歌会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众友同心中幡圣会的会首黄源通过收徒和认干儿子的形式,在会头和会员们之间建立起拟亲属关系的纽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香会的稳定,却并未彻底扭转香会衰微的困境。在棺材铺基础上诚起的聚义同善天缘狮会一开始就将自身定义为一个营利性的组织,会首郑军通过直接的利益回报和间接的人情往来,给予会里的多元主体相应的回报,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天缘狮会也在此过程中日渐壮大。聚义同善天缘狮会的发展似乎印证了涂尔干对于当下社会的判断,即现代社会中唯一能够把人团结在一起的价值观恰恰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就此而言,聚义同善天缘狮会作为营利性组织的特征,恰恰对杨庆堃关于中国民间信仰弥散性定性的当代回应。亲友同乐清茶圣会的出现也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组织当代运作的新的路径。这一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香会组织超越了地域载体缺失的局限,共同信仰的纽带连接了跨越区域的信众,并形成了同意权力的网状结构。在共同信仰的支撑下,实现着从单一的信仰组织到多维度共同体的转变。


4.仪式空间的香会交往:人情运作的延续与失效。无论是旧时井字里香会,还是当前香会的挑眼盘道,仪式空间内香会规矩礼节的运作其实是香会之间日常关系的延续,这种延续表现为行香走会时香会之间规矩礼节的讲究是建立在彼此交往基础上的人情运作。行香走会时候规矩礼节运作讲究恰到好处、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井字里共同体消解的今天,规矩礼节的运作更多依赖于会头之间个人的交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情讲究。原因在于传统社区的解体使得失去共同体束缚的人际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彼此交往的道德与责任即人情的遵从,但这种遵从却更多依赖于会头个人的自觉,而非是社会的普遍共识。由此才会出现当前会头不讲规矩、引发冲突的状况。作为社会资本和道德期待,传统香会行香走会时规矩礼节的讲究表达的是共同体内的相互认同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由此使得行香走会规矩礼节的讲究具备着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公民社会的生成和运作的过程。在个人主义兴起的当下,随着人际之间的裂痕不断出现,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由此大大地降低了香会作为公民社会组成具备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当前香会困境出现的根源所在。


5.总头把子的挑眼盘道:经济利益的考量。在市场经济的浸润下,位于香会等级结构顶端的总头把子们最早走向了文化市场。总头把子这一传统香会界权威的身份成为竞争市场上的文化资本,利益的追求成为了他们行为处事的重要原则。出于对传统身份的维系,会头们却并不敢贸然的违背规矩礼节,而是巧妙地利用行香走会的规矩礼节中的活动空间,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隐藏在规矩礼节坚守的背后,形成了挑眼的经济学。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仅是对狭隘利益诉求的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张扬。只有依赖于集体的互助与协作,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更为文明的现代社会。


6. 朝顶进香:互惠的更迭。旧时,香会与妙峰山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神互惠的基础之上。促使信众朝山进香的动机在于碧霞元君的灵验具备的社会资源的属性,他们力求通过朝山进香等仪式性的付出,与碧霞元君建立互惠关系,由此获得神灵的灵验。与此同时,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影响也使得信众力求通过一系列仪式实践,与碧霞元君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由此约束着作为神灵回报的灵验。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灵作为社会资源的属性大大降低。在旅游公司对于庙宇的商业化开发下,市场经济领域内的交易原则开始渗透进香会组织的活动中,人神之间的互惠纽带日渐式微,香会进香遭遇危机。在人神互惠纽带式微,进香香会数量大幅减小的情况下,妙峰山管委会通过人情互动、给予走局机会、赋予香会传统资本等多样性的方式,与进香香会之间建立起多重利益纽带,维系着香会的朝山进香。香会与圣地关系变迁的显示出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包括信众与神灵互惠关系在内的传统社会多样性的纽带的切断。然而,妙峰山管委会的行动却表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具备建立适应当前社会诉求、重构信仰中心与香会之间的联结纽带,实现传统延续与再造的可能。


7.结论。

朝顶进香的香会并非均质的、统一的进香团体,而是依存于不同时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一状况产生的根源在于民间传统并非仅是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文化范型,其更是具备着自身诉求的多元主体基于一定文化范型基础之上的文化实践。


其次,北京香会的个案无疑从经验层面上论证了本土宗教与社会结构紧密融合的特征。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不仅形式了民间信仰组织的基本形态,也决定了其的精神内核。早期的香会是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产物,而在旗人进入后,建立在族群认同基础上的香会组织开始出现。在原生的差序格局被新生的利益格局冲击取代的当下,基于利益关系基础上公司化运作的香会组织正逐步兴起。旧时,香会的会头与信众们通过朝山进香,试图得到神灵的认可并在基础上获得神灵的回报,同时同时以称呼其为“老娘娘”、用亲属关系的道德约束着作为神灵回报的灵验。当利益格局冲击到原生的差序格局时,朝山进香的会头们产生了利益的诉求。作为圣地的妙峰山通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利益回馈,在人神互惠纽带之外,在香会与圣地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北京香会在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了传承的危机。在地缘纽带断裂的情形下,不同的会首利用学校、拟亲属关系、公司、信仰等多样形态的纽带,重构人际之间的联系,实现香会传统的再造。在人神关系衰微导致香会进香传统面临中断的情形下,妙峰山管委会通过下山走动、给予物质和象征的多重回报,在妙峰山和香会之间建立起多重互惠的纽带,维系着香会组织的朝山进香。这足以表明,作为民俗文化承载者的社会大众具备回应变革、重构秩序的能力。坚守神圣宗教论的学者固然认为这是世俗秩序对神圣宗教的亵渎,然而,中国民间信仰依存于社会结构的特征却在程度上显示着这一变革是民间信仰活动多元的参与主体在市场经济全面渗透的语境下,形成的一种更为理性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聚义同善天缘狮会与妙峰山庙会的兴盛也表明,合理的、均衡的利益关系与民间宗教传统之间并非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适应于当下社会变革的利益关系的建立,确保了参与信仰活动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并促使其投入到信仰活动中来,在实现信仰活动再生的同时,亦通过对传统香会协作、奉献精神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着民间信仰组织和活动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