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中国民俗文化镜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俗记忆系列丛书》
入选《2019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荣获2019年第一届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大赛入围奖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俗记忆系列丛书》
主编:江帆
作者:黄旭涛 祝秀丽 詹娜 尹忠华 隋丽 邵凤丽
出版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
丛书简介
《我们的出行》 黄旭涛 编著
鸟儿会飞,鱼儿会游,猴子会攀缘,人类会行走。自从“人猿相揖别”的直立行走以来,人类就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从就没有停止过行走的脚步。我们的祖先对自己超强的行走能力有着浪漫神奇的想象,创造了夸父徒步翻山越岭追逐太阳的神话。他们也筚路蓝缕,不断挑战远途行走的极限,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他们攀过险境的高山大川,蹚过芜杂的深涧峡谷,走出无垠的荒漠戈壁,越过茫茫的雪域高原,渡过浩瀚的江河湖海,用勇气和智慧创造出一个远途行走的奇迹壮举。人类的行走不仅是自然生物现象,还是社会文化行为。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创造了种类多样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扩大了行走范围,加强了行走能力。人类的行走是一趟文化之旅。本书撷取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出行习俗、通信邮政等方面的文化片段,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人在行走中创造的文化。
《我们的居住》 祝秀丽 编著
蜜蜂有自己的蜂房,燕子有自己的泥窝,熊有自己的巢穴,人有自己的房屋。每个人从生到死,无论坐卧起居,一般都离不开房屋。身体困乏了,就躺在床上休息睡觉;肚子饿了,就到厨房里做饭做菜;天冷了,可在炉灶旁烤火取暖;雨雪天,便躲在房子里不用出门。家里的每个角落,无论门墙院落,房间格局,灯具床铺,甚至一砖一瓦,都记述着居住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痕迹,也浸润着浓浓的亲情。即使搬迁新居,温馨的老房子仍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本书撷取了丰富的中国民居文化的四个层面:各式各样的房屋、房屋的建造仪式、守护家院的神灵和家居生活中的行为防范,涵盖了民居文化中的物质技术、仪式行为、民间信仰、工匠群体、口头传说等方面的内容。庭院深深,千言万语也说不完的民宅的故事,本书带我们初步走进中国民居文化和日常居住传统。
《我们的饮食》 詹娜 著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它形象地概括了在农耕社会的文化传统中,老百姓重视农业生产的最终动机和直接归宿,即为食而耕和耕而为食。当我们还在孩提时代,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诗古训早早地就在每个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以至我们在吃的过程中,常怀感恩之心,体会种田人的辛苦和不易。中国人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吃的本身,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它的出现不仅让人类种族及文化的延续成为可能,更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变得饱满而圆润。本书介绍了我国饮食的传统主食、节令食品、特色食品和饮食礼俗禁忌四大部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中国丰富而悠久的传统饮食习俗,在饮食世界里慢慢而细致地品味中国人吃出来的文化。
《我们的服饰》 尹忠华 著
本书介绍了人类服饰化的起源、发展、内涵,使我们领略我国一些民族的特色服饰传统,同时也能让我们洞悉服饰演变的艺术规律。纵观服饰发展,我们能从中获得某种警醒:在当下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我们的服饰文化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不流于媚俗?我们的服饰文化如何能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俱进地有所创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在各种场合环境中都能得体着装不失礼且不触犯禁忌?等等。作者告诉我们目标在于提升我们在服饰方面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我们的服饰注入更多的生活美学,使中国的服饰文化成为人类文明殿堂里的亮丽风景。
《我们的节日》 隋丽 著
日子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地往前走,我们随着这流水一样的日子,从晨曦到落日,从春夏到秋冬,在生活的旋涡里奔波、转旋。久了,便想停下来歇一歇,而这些停下来的节点便是节日。节日是自然的节律,是时间的标志;节日是生命的礼赞,是人性的颂歌;节日是人神沟通、祈福驱恶的仪式。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包含着我们对祖先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在节日的传承中,人们重新去审视和理解生活,重新出发,去沐浴吉祥的生命之光,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本书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六个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告诉读者们传承节日文化,保护优秀传统,从了解我们的节日做起。
《我们的礼仪》 邵凤丽 江帆 著
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几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对于人生的这几个重要阶段,居住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无一例外地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昭示社会与族群,获得承认。这些重要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就是现在人们寻常所说的生命礼仪。从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来看,生命礼仪中,被普遍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五个仪礼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和祭礼。生命礼仪作为人类创造并因袭下来的生活文化,受到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群体的普遍重视。在具体表现形态上,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人类群体之间,又呈现出迥然有别的种种差异。
《我们的节气》 邵凤丽 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总结出来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是一项用智慧凝结出来的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立春以后,天气会渐渐变暖和,小草开始发芽;立夏过后,稻田里的水稻会快速地生长;等到了立秋,秋风吹过,金黄色的水稻就要成熟了;立冬时,田里的庄稼很多都收割完毕,储存了起来,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也可以休息了。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知道如何进行农业生产了,不会担心耽误了种田、收割的时间。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被长期的被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然对农业生产、民俗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江帆,女,教授,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一一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课题“中国节日志”子课题多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城市新移民及其对策研究”子课题等。其中《生态民俗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谭振山故事精选》三部著作先后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一一以故事家谭振山叙事为对象》获中国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
★
《我们的出行》 作者
黄旭涛,女,山西盂县人,民俗学博士,2014-2015年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天津市社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文化社会学、民间文艺学。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晋阳民间艺术》、《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我们的出行》,在《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江西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我们的居住》 作者
祝秀丽,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辽宁辽中人。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硕士学位,师从乌丙安教授、江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现当代包公民间传说的共时性研究”等课题,撰著作《村落故事讲述活动研究》、《聆听黑土地上的古儿》、《我们的居住》,论文30余篇。2018年,受聘为中国文联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民间传说组”专家。同年,入选新一届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我们的饮食》 作者
詹娜,女,满族,1978年11月生,辽宁本溪县人,民俗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学、文化社会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参与撰写著作十余部。学术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金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文化部、省教育厅等各类国家级、省级项目20余项。先后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沈阳市拔尖人才”。现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辽宁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咨询专家等。
《我们的服饰》 作者
尹忠华,女,1982年出生,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乌丙安、江帆教授,副高职称,工作于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非遗保护部主任,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调研、传承、保护等工作。主要代表作有个人图书专著《我们的服饰》,发表论文《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在传统中与时俱进》《反观非遗申报的“韩国节奏”》等120余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职业教育重点课题、省社科联等多项课题研究。2017-2019年度,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汪秀霞、古渔雁民间故事刘则亭、凌源皮影戏刘景春)获全国3个优秀。
《我们的节日》作者
隋丽,女,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海城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2008年获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交流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叙事、民俗学。著有《现代性与生态审美》、《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合著)、《我们的节日》,编著《满族传统婚礼》、《民间故事家张文英故事选》等,在《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求索》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励。
《我们的礼仪》、《我们的节气》作者
邵凤丽,女,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文史知识》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写给儿童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仪》、《我们的传统节日(春夏秋冬)》、《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节气》、《我们的礼仪》(第一作者)等,编著《满族传统礼仪》。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项及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第三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生命树奖”、辽宁省“家庭家教家风”高层论坛征文二等奖等。
图文来源:“辽宁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2019-10-26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