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在济南召开



2019年10月25日—29日,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50余名民俗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施爱东


10月26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开幕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三楼报告厅隆重召开。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刘德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敖其、黄永林、江帆、李刚、萧放、杨利慧、郑土有,学会顾问袁学骏,以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副书记李鹏程、副院长王加华等出席了开幕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施爱东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叶涛


叶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的主题是 “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俗学70年”,兴起于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俗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钟敬文、刘魁立、朝戈金为代表的几代民俗学人的共同努力,在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与社会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集体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四十年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民俗学学科都有杰出贡献。此外,中国民俗学者在国际民俗文化交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也有突出表现。另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高校和科研系统中,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博士点将近20个,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硕士点已经超过50个,中国民俗学会的会员已经有2830名。


据叶涛透露,本届年会共收到525篇论文,经过认真评审,计有376篇论文入选,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达到285篇。


叶涛在开幕辞中还对山东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全力配合和无私援助表示感谢,对秘书处和志愿者团队的无私奉献表达了敬意。


山东大学副校长  刘建亚


刘建亚副校长代表山东大学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提到,山东大学是一所经过百年发展的著名高校,目前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可以这样来概括学校特点,一是“体量大”,二是“规模广”,三是“学科全”。山东大学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等领域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学术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王统照、闻一多、童书业、高亨、丁山、陆侃如、冯沅君等诸多先贤学人就做出了不俗业绩,其后关德栋、李万鹏等先生又薪火相传,为山东大学民俗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7年成立的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是当时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经过几代学人的积淀与发展,山东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成绩,《民俗研究》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山东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一方重镇。


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刘德龙


刘德龙代表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对此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高度评价了中国民俗学会在中华文化传承和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学典


王学典在致辞中说,他非常羡慕民俗学会竟然能够300多人集聚一堂,能达到这个水准,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组织起会议不可想象,这说明我们这个学会本身办得非常出色,我们学会的领导人、主持者有杰出的学术上的组织能力,否则不会达到如此高的标准和规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现有博士生和硕士生320多名,还有招收本科生的尼山学堂。民俗学所是儒学高等研究院非常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儒学高等研究院愿意倾全院之力,来协同办好中国民俗学会的这次年会。


王学典在致辞中还简单阐述了他对“新文科建设”的意见。他认为新旧文科之间的差异,首先是西方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差异, “新文科”应该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不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其次,“新文科”应该以问题为平台来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来切割问题。第三,旧文科强调分科治学,新文科应该强调联合攻关、科际整合、协同治学。“新文科”的提出顺应了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第三次大转型的学术潮流。


大会发言


开幕式之后,进入大会发言阶段,三位发言人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的《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以<民间文学参考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文艺学的重构与规划进行了梳理与讨论。文章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纂的九辑《民间文学参考资料》为中心,探讨了建国初期对民间文艺“口头性”“人民性”等本体问题,呈现了这一时期民间文艺学的整体发展与基本构想。南京博物院陆建芳研究员的《良渚文化去向及与蚩尤关系试考》通过对良渚文化的器物考察,及其与其他文化阶段的器物形态比较,对中国上古神话体系进行了还原性讨论,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学院王加华教授在《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中,提出了一个“个人生活史”的学术路径,民俗学应该且可以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全景式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整体社会生活文化的认识。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代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江帆主持了大会发言。



26日下午、27日全天,大会分为十个分会场,共进行了49场专题研讨。本次年会的研讨主题广泛涉及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包括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70年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人生礼仪调查与研究、外国民俗学研究、岁时节日调查与研究、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文学与民俗研究、文献与民俗研究、民间手工技艺调查与研究、民俗体育研究、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中华美德研究、都市民俗调查研究等,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相互激发,如切如磋,会场气氛热烈。



年会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了学会分支机构专项治理、学会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进一步健全完善年会制度等。叶涛会长还召集了“民俗学学科建设座谈会”,来自全国20个学科点的教师就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年会合影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供稿,毛巧晖、于玉蓉撰文)


    图文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