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 | 五音戏


 

【五音戏】山东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济南、章丘、淄博等地。在清代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因其每班演员只有五人,故称“五音戏”,又称“五人戏”。其曲调仍具民歌、劳动号子的特色,伴奏最初由一人敲击锣鼓,后发展到用弦乐器。传统剧目有《姐妹易嫁》、《王小赶脚》等。



唱词

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剧目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唱腔

板式五音戏源于民歌,通常由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两句体组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还有部分的曲牌音乐穿插其中。五音戏主要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四种基本板式, 并由这些基本腔型变化出各种板式,形成了本剧种的特色。



代表剧目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



五音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民俗”系列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微博#每日民俗#,欢迎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