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赖伯威:《寄生之庙》


书名:《寄生之庙:台湾都市夹缝中的街庙观察,适应社会变迁的常民空间图鉴》

作者: 赖伯威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7/10/05
语言:繁体中文



作者简介

台湾注册建筑师
赖伯威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
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发起人
台湾交通大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著有《寄生之庙》,将出《重生之路》,《往生之间》


内容简介

宗教建筑是宗教在俗世的物相化表现。比起要与其周遭的自然或都市环境相结合,宗教建筑更为在意的是教义在三维空间中视觉化的回应与诠释,这种视觉化的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符号语言,因此,庙和教堂,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背景之下,都能如此轻易地被识别。与其说它们是宗教建筑,不如说它们是宗教符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去除“日常”的味道,适度地减少“生活味”,去“常”以致“非常”。


然而,这种“去生活味”在台湾的庙看不到。台湾的庙,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极度世俗化的建筑。各种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男女老少的生活味争先恐后的充斥在庙里庙外。台湾的庙,将宗教的神圣与日常的世俗混合在一起的那部分,毫不忌讳、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


它们为数众多,大隐于市。它们在周遭日渐变化的都市环境中越显越小,收缩到只占据最极限的都市空间。一些庙,在都市化过程中留下的剩余空间里夹缝求生,融合、嵌入都市与建筑的某个角落:在桥下、在环岛中、在屋顶上;或跨越街道、或长出轮子;最小的,小到一个箱子,最大的,大至一栋高楼。从树、土、石,到建筑、基础设施、外部空间、移动物件,都成为这些庙的宿主。“寄生”的形式多元而有创意,似乎构成了台湾都市识别度最高的”都市性状”。


一位台湾的年轻建筑师,多年来走过、工作过、生活过台湾之外的许多城市,再回到台湾,遂得以用一种“类外来者”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熟悉的城市。2013年,他成立了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寄生之庙”观察记录,尝试用建筑人的专业,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他将在台湾四处搜集来的“寄生之庙”,建立如生物分类般的分类总表,描述其寄生状况,对其进行命名、分类、编目与绘图。最终,他梳理出108种不同的台湾都市环境与庙的结合关系,并将其搜索方法、研究谱系以及最具有特色的36+1个案例完整呈现在一本叫做《寄生之庙》的新书中。


《寄生之庙》,表达了那些依然可以有深度和代表台湾独特性的事物,它是一本台湾当今都市形态与生活样貌的浮世绘。


书中所聚焦记录的这些庙,到底算是城市中的美学还是丑学?正如作者所言,无论归于是城市之美,还是城市之丑,现象就是现象。所有不合理的事件与不合理的因子相加后得到的最合理的结果。现象本身,是不讨论美丑的。它们是属于台湾的都市基因。



目录

[作者序] 至少为故乡做一件事!
CHAPTER 1 缘起
CHAPTER 2 庙定义:庙之所以为庙
CHAPTER 3 庙研究:猎庙方法
CHAPTER 4 庙研究:属性
CHAPTER 5 庙研究:分类
CHAPTER 6 等角透视图:典型&奇特36+1案例
  1 树冠下庙
  2 田中庙
  3 梯田庙
  4 半石中庙
  5 海蚀洞中庙
  6 池中庙
  7 水上庙
  8 电梯庙
  9停车场循环庙
10 市场楼中楼
11 有露台庙
12 透天厝边庙
13 跨街庙
14 街屋庙
15 防火巷庙
16 一楼改造庙
17 楼中庙
18 楼中庙
19 屋顶庙
20 电话亭庙
21 天桥下庙
22 宠物屋庙
23 圆环庙
24 路上庙
25 地下庙
26 基础设施交会庙
27 一坡三庙
28 升降庙
29 挡土墙庙
30 桥下庙
31 桥下庙群
32 畸零地庙
33 夹缝庙
34 公园庙
35 船庙
36 打带跑庙
37 一楼七庙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