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9年9月

[江帆]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摘要]“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

Read More »

重磅预告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出版!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大定位”功能和国家高端智库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全面回顾总结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

Read More »

珞巴族:大学毕业回乡扎根,她说要让珞巴族文化像犀鸟一样飞出大山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靠着口耳相传来传承民族文化。早年间的珞巴族人生活在喜马拉雅山东面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峡谷丛林里,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也随之孕育出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饰和文化。 珞巴族服饰的颜色主要是黑色和白色,随着时代的进步,…

Read More »

资讯 | 粤博《艺术与民俗》正式创刊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9年建成开放,今年正好60周年。60年来,粤博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为粤博取得累累硕果付出无懈努力。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十分重视学术建设和科研管理,2018年创办《文博学刊》,改变了华南地区长期缺乏文博学术期刊的状况。为进一步提升粤博的学术和科研水平,服务广…

Read More »

[王杰文]寻找“民俗的意义”——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的学术论争

摘要: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都是蜚声国际的美国民俗学家,都非常重视“民俗的意义”的阐释工作,然而,他们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关于“民俗的社会基础”、“情境”以及“宏大理论”的学术论争全面地反映了两种民俗学思想之间的分歧,形成了目前国际民俗学界两种竞争性的研究范…

Read More »

水族:传承千年,马尾绣绣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现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水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形成了独特多彩的民族文化。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刺绣技艺,享有“刺绣中的活化石”之美誉,也是水族人民对生活和对美好事物执…

Read More »

新青年 | 苏敏:圣洁敖包,以和为贵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苏敏,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亚洲研究项目(Asian Studies)硕士研究生。本文通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嘎查的图斯拉格其敖包祭祀的调查,展现敖包在…

Read More »

拉祜族:芦笙悠扬青竹摇,这个民族在唱歌跳舞中脱贫致富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有“拉祜山乡,边疆宝地”的美称。这里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视葫芦为图腾,也用葫芦制成芦笙。芦笙舞是拉祜族古老的两大民间舞种之一。在拉祜族村寨…

Read More »

书讯 | 吴铮强:《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

简 介 本书依据志怪小说、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等不同形态的史料,以温州与杭州等地方为主要案例,尝试从文本与书写的角度重建宋代社会史的图景。在宋代地方社会,小农与富户、胥吏与海商、巫鬼与寺僧,都市中的武人与权贵,以及新兴的士人群体,共同构建起地方社会的关系与网络结构。士大夫占据着…

Read More »

[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

摘要: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同时,依据“文图关系”的预设,也是探究“山海经图”的要素。《山海经》中的色彩描写,以及各色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