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5月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摘 要: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

Read More »

微民俗 | 蜡染

蜡染 古称“蜡缬”。是中国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中仍甚流行,蜡染的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再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后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植物染料 蜡刀…

Read More »

[刁统菊]地方节日与区域社会——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

摘  要:山东曹县花供会,除了满足信仰需求以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区域社会上有较强的凝聚作用。“正月初七桃源集——人心最齐”,这种人心是有层次的,体现在桃源集镇、桃源集村乃至桃源集村内部各个行政村。 关键词:火神 ;花供会 ;节日;区域社会  一、曹县的火神信…

Read More »

[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

Read More »

[徐赣丽 刘言]当代中产阶层消费品味的制造——基于网易严选文案的文本分析

中产阶级的品味制造:对网易严选文案的分析 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所长、教授 刘言|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研究生 非经注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我国中产阶级还是一个新兴的正在成长的群体,中产阶级的消费倾向和生活方式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就此引入对消费引导的中产阶级品味的讨论…

Read More »

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民政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Read More »

[高丙中]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新生命

摘 要:民俗学是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国际性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它在方法上采取集体主义,在理论上假设民族在民俗上的同质性。在现代性走向巅峰的时候,同质性人群和民俗传统的快速消逝带来民俗学的危机。面对危机,从日常生活来界 定民俗的思潮兴起,却并不能解除危机。…

Read More »

[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

Read More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导 读: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定义,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解读路径。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理念值得认真把握:一个是复数的“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

Read More »

荐书|詹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民间叙事的文化透视》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历史主义理念出发,以辽宁民间各种类型的叙事文本为关注对象,立足于民间叙事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功能,将民众口述史与区域史的建构相关联,全面揭示辽宁民间叙事的叙事类型、主题内容、文化内涵等区域性特征。并结合辽宁地方志及区域史等相关资料,展现民间叙事中所描述的辽宁民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