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张帅,男,山东淄博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村落民俗学。本文以孝妇颜文姜的娘家八陡镇青石关村为具体描述对象,借“接颜奶奶奶回家歇伏”仪式在青石关村的复兴说明社会的向前发展并不妨碍以留守老年人为主的村民去回忆、记录甚至重写自己的历史,在这种实践中,作为参与主体的老年人也逐渐成为村落生活的主体。
青石关村的初印象
张帅
作者:张帅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01日
页数:184页
开 本:16开 平装
ISBN:9787560759203
简介
2014年,为了调查博山区的颜文姜传说与信仰仪式,我沿着孝妇河一路寻找这个城市中关于孝妇颜文姜的历史记忆。在凤凰山上的颜文姜祠,常驻在大庙内的一位姓吴的算命先生告诉我:“想知道颜文姜的文化得去八陡,那里有个青石关,是颜文姜的娘家,这里是颜文姜的婆家,在这里,大家搞旅游已经不像样了,娘家是农村,所以还是老样子。他们年年都做仪式,叫做‘接颜奶奶回家歇伏’,这个很传统,值得去看看。”这种简单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占据了大多数普通民众尤其是城里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吴先生的说法还是让我不由得对这个村子产生了兴趣,于是立马辞别吴先生,一路东去来到了八陡镇青石关村。
博山城区的颜文姜祠旁立有一座高达30米的颜文姜石像
当我走进青石关村,首先冲击眼球的便是传统与现代并不太自然地混搭在一起的社区形态,由于是中午,整个村庄一个人都没有,静的像一幅将不同年代的元素堆积在一起的错乱的画:三百年前的老庭院在现代化小高层气势汹汹的围困中显得了无生机,一百年前的旧铁轨躺在青草中再也找不到它的价值,弯弯绕绕的青石板路突然就会被笔直的泊油马路无情切割,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也总有冒着滚滚浓烟的大烟筒露出头来,斑驳陆离的青砖墙上到处都是充话费送宽带的广告。后来我逐渐了解到,青石关村让外来者形成的错乱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的。
村内现代化住宅和旧民居都在发挥着作用
青石关村首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古村落,又在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史中经历无数次的动荡与变迁。过去它从属于八陡庄,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几百年前就开始以挖煤、冶铁、制作陶瓷为生,在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下,这里很快就已经形成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宗族,大量的古迹、旧宅、老店、古风、旧传统跟随者宗族的繁衍被保留了下来。
村中的老房子
1903年博山火车站建成通车,1922年博山到八陡的博八铁路线开通,两米宽的铁轨打破了这个山村的宁静,煤炭、铁器和陶瓷让这个老村子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历程,德国人、日本人先后在这里经营得风生水起,他们修饰了八陡庄的容颜却也掏空了她的身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工矿企业纷纷改制,村民们的身份也随之有了变化,国家干部、工人、企业临时工、农民等不同身份属性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也使得“一个家庭,两种制度”成为一种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文化现象。
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八陡和青石关的经济步入艰难,被迫进入到转型的阵痛中,曾经繁忙的火车道也陷入一种荒凉与沉寂,然而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时空变幻下,青石关村人特有的被大工业时代熏陶出来的生活文化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我们也是见过大场面的” “我们祖上也阔过”的历史记忆让当代青石关人生发出一种维系仪式化、精致化生活传统的使命感,于是这个村落至今都在坚守着非常繁琐复杂的礼仪程序,在过节、待客等活动中仍然非常讲究,经常会听村民们说起的“过节烧包”“耗财买脸”与其说是村里人的自嘲,倒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展现和宣讲。而频繁的外出拜庙既体现了他们对外交往中的自信也承继了过去外出工作的生活常态。
村中八陡古窑遗址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土社会先后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年轻一代不断地涌入城市,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的危机。面对这种现象,很多研究者认为,农耕文明时期所孕育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城乡发展是对立的,一旦区域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传统文化必然会发生断裂,从而有了中断甚至消亡的可能。但是青石关的例子却足以表明,尽管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完全进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给民众的居住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留守老年人为主的村民们却仍在固执着依循着自己的历史记忆,做着修庙、修祠堂、续族谱、敬神等恢复旧传统和旧事物的繁琐工作。“接颜奶奶奶回家歇伏”仪式在青石关村的复兴告诉我们,社会的向前发展并不妨碍他们去回忆、记录甚至重写自己的历史,在这种实践中,作为参与主体的老年人也逐渐成为村落生活的主体。
接颜奶奶的队伍开始出发
事实上,在青石关村让我最为感动的正是村里的这帮老年人,我第一次走进青石关村的时候,他们正在一座小庙里热火朝天的进行一项建筑工事——给文昌阁换房顶,他们行动迟缓,略显笨拙,把工序细分到了极致,以尽量保证每个人都能在不需要频繁走动的情况下就能把自己负责的工序完成,因此传递成为最常见的动作。在交流中得知,他们是八陡庄青石关村的老人会,之所以在这里修庙是为了“能给村里做点啥,给后代留点啥”,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情感和文化情怀,也向唱衰村落发展前景的人们发出了最强音。
村中老人会在修庙的过程中为节省成本而亲力亲为
正是得益于老年人的文化作为,才造就了此书的面世;如今愿把这本小书献给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人们,让他们触摸到自己曾经的坚守与担当;更愿意把此书献给远离乡土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当自己在外面打拼时,自己的父辈、祖辈如何逆潮流而上,替他们守住了故乡,留住了乡愁!
目录
第一章 孝妇河上源的山村
一、多山少田的地理环境
二、关于立村年代的不同说法
三、四通八达的道路
四、王让故居与魏家大院
第二章 工业化的记忆
一、黑山煤矿
二、八陡醋瓶
三、八陡镰刀
四、一个家庭,两种制度
第三章 待客、仪礼与节日
一、“四四席”的讲究
二、婚礼中的油客与陪客
三、过节烧包
第四章 修庙与拜庙
一、王老太太的传奇
二、乐此不疲的修庙活动
三、拜庙走四方
第五章 颜文姜的娘家村
一、颜文姜传说的历史演变
二、颜文姜信仰
三、颜文姜庙宇
四、接颜奶奶回家歇伏
第六章 老人与老人会
一、成为老人
二、老人活动的场所——“老头窝
三、老人的组织——老人会
四、老人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 村里的人村里的事
一、编修族谱
二、著书立说
三、祖茔维护
四、“一个家庭,两种制度”下的众生相
附录
一、青石关村老年协会所做《关于对南庙观音殿的考察论证的考证报告》及《协议书》
二、陈氏祖茔文保单位立碑仪式上的讲话
三、青石关村老人会故事会讲述故事整理
四、主要信息提供者名单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图文来源:“山东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2019-07-17
专栏连载
拓展阅读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