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央吉卓玛,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格萨尔”研究、藏族民间文学研究。文章立足于民族志诗学,对史诗语域下“宗”的意义和功能进行解析,认为“宗”在史诗语域中当被释解为“城堡”,但是其指涉范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城堡”,而具有统摄整个叙事传统的重要功能。
“宗”:格萨尔史诗的叙事程式、
传统法则与故事范型
央吉卓玛
原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
2020年第6期
内容提要:“宗”作为格萨尔史诗传统中的关键术语之一,学界对其讨论由来已久。文章立足于民族志诗学,对史诗语域下“宗”的意义和功能进行解析。从语词层面来讲,“宗”当被释义为“城堡”,围绕“宗”,史诗中形成了大量的程式化表达,通过解析“宗”及其特性修饰语,可以解码演述人构筑诗行的技巧和法则;作为典型场景,史诗中对“宗”的描述和铺排,不仅向受众传达了包括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内的情节要素,还侧面传达了包括善恶、敌友和信仰在内的重要信息;脱胎于藏族传统建筑的“宗”,其建制符合藏族“宇宙三分”的世界观,而宇宙三分观,恰恰点明了格萨尔史诗“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方地狱完成业果”的叙事结构。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宗”在史诗语域中当被释解为“城堡”,但是其指涉范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城堡”,而具有统摄整个叙事传统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宗;程式语词;特性修饰语;典型场景;传统法则
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口头传统的典范之作,历来备受学界重视。口头程式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格萨尔史诗研究领域亦开始关注史诗的演述、创编和流布等。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理论)的精髓是三个结构性单元的概念,即程式(formula)、主题或典型场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以及故事型式或故事类型(story-pattern or tale-type)。借鉴上述分析模型,学者在格萨尔史诗传统中发现了唱词起始句和结尾句的高度重复问题;发现了唱词结构的程式化特征;发现了叙事结构的模式化特点。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的相关讨论还从程式本身上升到了程式的成因问题,认为格萨尔史诗中各类程式的形成既有其内部成因,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口头程式理论在格萨尔史诗研究中的实践和拓展,为我们认识其文本化过程提供了思考路径。虽然借鉴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格萨尔史诗的学术实践颇见成效,但是相关讨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者的讨论大多聚焦语段、语篇乃至更大的叙事单元,鲜有从语词层面入手对其程式化特征进行解析的案例;二是学者对史诗程式化特征的讨论,存在各表一枝的问题,导致我们很难从中抽绎出各结构性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鉴于史诗程式化特征研究中存在上述问题,笔者拟从具体语词入手剖析该传统各结构性单元的程式化特征,从而揭示史诗文本构合的传统法则。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
图片来源:原文&网络
拓展阅读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