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刘守峰:虚拟社区中的民俗认同——以虎扑黑话为例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刘守峰,男,蒙古族,北师大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虎扑论坛深度用户。本文以虎扑黑话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其发生机制,并讨论黑话与用户身份认同、社区文化性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没有物理边界的网络空间,虚拟民族志应接续传统民族志的社区认同研究,关注网络社群中的民俗认同。


虚拟社区中的民俗认同

——以虎扑黑话为例

刘守峰

原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第3期



摘  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民俗学认同研究势必对虚拟社区予以更多关照。其中,青年男性体育社区虎扑凭借对黑话的构拟,确认了虎扑jr的身份认同,形塑了虚拟社区的文化性格。虎扑黑话分为篮球话题型、外部记忆型、内部生活型、约定俗成型四类,其制造过程取决于娱乐动力、嫁接动力和语境动力,同时虎扑公司也深度介入其中。在黑话的反复叙说与制造中,虎扑的社群感油然而生,虚拟社区的历史记忆得以巩固传承,一个有温度的“江湖”更显真切。在没有物理边界的网络空间,虚拟民族志应接续传统民族志的社区认同研究,关注网络社群中的民俗认同。

关键词


虚拟社区;虎扑黑话;认同;社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在这场悄悄来临的革命中,“每一个拥有智能手机之人都在日益面对一个全部在互联网之中生活的图景”。对研究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费孝通曾说:“人文世界,到处都是田野。”钟敬文也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民俗学应对“网络”这片田野予以更多关照。而面对开阔且汹涌的网络世界,如何“做田野”“搞民俗”,则需要不断尝试与反思。“由于互联网所构筑的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空间,网络中匿名的沟通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互动,基于真实的人和社区且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传统研究方法在适用性上面临质疑。”因此,网络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探寻“虚拟民族志”与“传统民族志”之间的接启点,进而在对网络民俗事象的考察中,思考民俗学基本问题。


民俗的认同问题历来受到学界重视。通过对17位学者的“对读”研究,王德刚指出:“民俗是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是地方识别、民族识别、国家识别的文化标志。”在网络时代,虚拟社区的大量涌现为民俗学认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许多虚拟社区突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的限制,呈现出以趣缘为核心纽带的新面貌,如豆瓣、IT之家、懂球帝、虎扑等。这些社区的成员们在交流实践中遵循特定的内部规则,形成了鲜明的社区风格,是网络世界中一抹亮丽色彩。然而,其中的话语究竟如何构建与维系成员、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民俗认同”?没有了物理边界,虚拟社区是否还算“社区”?传统民族志的社区研究蔚为大观,虚拟民族志研究当如何汲取其中营养,以落实“飘渺”的网络研究?


面对网络世界的虚拟社区,关注其“行话”“黑话”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在此,笔者将对虎扑社区中的“黑话”现象进行探微。虎扑社区是一个以篮球迷为主体的垂直体育论坛,社区成员在日常互动中形成了许多反复使用的话语模式,他们自称其为“黑话”。在交流实践中,这些黑话也成为虎扑公司认可的内部知识。


一、神秘黑话在虎扑


如果你从未涉足过虎扑论坛,那么当你第一次在手机上打开这个红底白字的APP时,一定会产生如下困惑:我是谁?我在哪?这都是啥?谁是“卢度”,为什么论坛里到处都是他?格林公式又是啥,是数学公式还是物理公式?为什么整个虎扑都在替自己的朋友问问题?一眼望去,帖子里不是我朋友,就是我亲戚,要么就是我舍友?为什么谈论感情的时候,下面评论有那么多“高铁很晃”“平头哥”“突变”,这都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篮球论坛,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聊球呢,动不动就回一个“相信过程”敷衍了事?


其实这些都是虎扑黑话。黑话又称行话、隐语、秘密语,是某一群体内部特有的民俗语言现象。它在不同的时空、行当也被称作“切口”“春点”“锦语”“市语”“杂话”等,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它们的功能是实现或强化区隔,令外人费解。黑话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古已有之,清人翟灏的《通俗编》对“不相通用”的市语进行了记录,而对黑话的学理分析在民俗学发轫期就已出现。本文的虎扑黑话虽然在时空语境上同过去的秘密语有所不同,但它同样属于语言民俗,是黑话在网络世界的新样态。钟敬文指出,语言民俗既是民俗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在调查研究时,可以“选择一个使用共同的语言并在民俗现象的其它方面也基本上具有同一性的社区作为调查点,在这个区域内搜集民众口头流传的语言现象,把它记录、描述下来,通过观察、访谈以了解语言现象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并结合这个社区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关联,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解释。”换言之,虎扑黑话的研究必须重视其发生语境——虎扑社区,且不能忽视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一体性,要对成员的社会背景予以关照。


虎扑是一个以篮球迷为基础的垂直体育网站,拥有1.5亿PC端日均访问量,6000万APP装机量,5500万月均活跃用户,以及每天超过80万的发帖量,号称“中国第一体育论坛”。其中,网友的发帖、评论、回复、点亮、举报等行为主要集中在两大板块:湿乎乎和步行街,前者是篮球交流区,后者是生活交流区。自2004年虎扑创立以来,篮球区就是虎扑网友们交流的主要场域,围绕着篮球赛事与球员新闻,他们在这里发表言论、抒发情感、结交朋友,并为自己心仪的主队或球星与其他队球迷展开争论,争夺话语权。随着虎扑用户的增多与群体认同感的反复确认,以及虎扑公司对增强用户粘性这一战略需求的不断强调,篮球社区开始“日常生活化”,反观自身、分享生活的步行街变得日益重要。“如果个体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在步行街,网友通过分享自己的感情经历、人生际遇、生命体验、疑难困惑等日常经验,构建了风格鲜明的自我身份,并给虎扑贴上了同样风格鲜明的社区标签。


在外界看来,虎扑是大型“直男”聚集地,里面都是些爱好低俗、不解风情、低情商、自以为是的“钢铁直男”。这样的评价固然偏激,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因为虎扑社区成员在社会身份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性。根据大数据统计,虎扑有95.4%的成员都是男性用户,其中八成是30岁以下的小伙子。这意味着虎扑的社区风格带有鲜明的青年男性亚文化印记,符合“钢铁直男聚集地”的社会期待。显然,这些“大小伙子”有着旺盛的荷尔蒙和相近的趣味:篮球和女性。在线下生活,这些话题的讨论与荷尔蒙的发泄往往有诸多顾虑,而相对匿名、更为开放的线上世界则要自由许多。因此,虎扑的交流实践绝不是看球评球那么简单。网友们一边臧否球星、展开论战,一边吐槽感情,相互慰藉,还不时举办“女神大赛”,通过投票给女明星排名。可以说,虎扑构建了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趣缘圈子,演绎出异彩纷呈的“趣缘文化”。其中,就有以黑话为代表的语言民俗。虎扑网友作为趣缘共同体,是黑话的发明者、享用者与传承者。



然而,不是谁都有资格成为虎扑网友,虎扑自有其准入门槛与社区规范。虎扑公司logo的亮点设计是在“HUPU”的“U”和“P”之间内嵌了“jr”两个字母,而jr正是虎扑网友的自称,意思是“贱人”“家人”。在虎扑,网友是jr,共同体就是jrs。对于一名青年男性来说,想要成为jr,除了需要喜爱运动,掌握相关知识外,还需要熟稔虎扑的答题机制与小黑屋机制。答题机制是进入虎扑的第一道关卡,想在虎扑发帖、评论、回复、点亮、举报,都必须先通过答题测试,题目内容多为NBA冷知识和言论规范,通过较为困难。正是这一举措区分了浅层用户和深层用户。答题通关后,要想在虎扑长期安身,还需要通过小黑屋这第二道关。“关小黑屋”指虎扑对于违反社区规则的网友施行的封号处理。在虎扑,发表挑衅辱骂言论、无聊信息、重复信息,挑口水战都算违规。一旦被人举报或被管理员发现,账号就会被严格封禁,并由版主“篮球社区小助手”发帖公示。该举措为虎扑留下了符合社区规则的用户。笔者刚进入虎扑时,就曾因言辞激烈,挑口水战被关过两次小黑屋。


可见,虎扑jr是掌握体育知识,并遵守社区交际规则的青年男性趣缘共同体。虎扑社区虽然是虚拟社区,但也有着明显的空间边界。关于社区的定义不下百种,但总结起来,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共同体”,包括居民、关系、空间、文化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的空间,不是纯粹物理性的空间,而是被社会活动、社会文化要素所建构和浸透的空间。以此观之,虎扑社区是一种新的社区形态,它以趣缘为核心纽带,成员共享着趣味、资源、规则与感受。这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带有对滕尼斯所描述的理想社区生活的回归意味。拥有鲜明网络身份的虎扑jr是一种特殊的“民”,而黑话就是虎扑的社群民俗,也是“小群体内的艺术交际”。


上文勾勒了黑话的发生语境与实践主体,下面将直面黑话进行分析。吊诡的是,虽然虎扑明令禁止挑衅言论及重复信息,但黑话恰恰具备这些特点。而公司非但没有打击黑话,反而将其作为一张名片向外推广,不仅官方总结经典黑话,还在商城销售黑话文化衫,甚至在自己的办公大楼制作了一面“黑话墙”。根据jrs的使用惯习和虎扑官方总结,其代表性的黑话有:


(一)常见于帖子标题:1.贝弗利;2.总统山;3.我朋友;4.我同学;5.我亲戚;6.终于轮到我了;7.什么水平;8.理性讨论;9.不吹不黑。


(二)常见于篮球话题:10.集锦.mp3;11.偷分;12.税后得分;13.纯板;14.希币;15.ABCDE;16.无球组织;17.冷手硬打;18.面框背打;19.卢度。


(三)常见于情感话题:20.高铁很晃;21.平头哥;22.突变;23.大可乐大雪碧;24.这雨量,不及我眼里一分;25.我是个好人;26.我没上过学;27.感冒药里有安眠药;28.你们当时在忙吧。


(四)普遍适用:29.意大利炮;30.我全都要;31.把天赋带到;32.我尿黄;33.空格体;34.格林公式;35.约基奇公式;36.西蒙斯公式;37.相信过程;38.我反对这门亲事;39.家产百万可敌国;40.前途光明专升本;41.怎么还偷看呢;42.就他妈你叫夏洛啊;43.这谁顶得住啊;44.不装了,我摊牌了;45.我一进来就看到;46.羊。


二、制造黑话:虎扑黑话的发生机制


显然,作为一种语言形态的黑话,有一个从无到有且传播、传承的动态过程。围绕“认同”这一关键词,黑话的生命史就像德勒兹笔下的巴洛克艺术一样,经历着不断的折叠与展开。下面以19号黑话“卢度”进行说明。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卢度”,显示的是“南朝齐时人物,有道术”。但在虎扑,“卢度”是一种比赛计量单位,它指的是主教练对本方球星的使用程度和对敌方球星的包夹程度。该黑话是在2018年NBA总决赛期间发明的。当时,骑士队的主教练泰伦·卢正饱受虎扑骑士球迷的批评,他们指责自家主教练缺乏战术素养,进攻上只会让本队球星詹姆斯单打,防守上只会包夹敌队球星库里,乏善可陈。出于自嘲,骑士球迷发明了这个词:若卢让詹姆斯上场40分钟,就是1卢;若双人包夹库里的战术执行全场,也是1卢。在这之后,其他主队球迷出于无奈或调侃,纷纷使用“卢度”。如在2019年西部决赛中,开拓者队球星利拉德就遭受了“58%卢”的针对,总决赛期间,猛龙队给库里的“卢度已经爆表了”。一时间,黑话“卢度”风行虎扑。但是随着卢指导的下课,詹姆斯、库里的受伤以及比赛风格的转变,“卢度”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话题性已被本赛季的“税后得分”所取代。不过到了季后赛,“卢度”还会像去年一样席卷“湿乎乎”。


从此个案可以看到,“卢度”蕴含着强烈的认同感:它由团结的骑士球迷创造,在总决赛期间倾注了极大的荣誉感。惨淡的战果又为这个词赋予了群体性失落与无奈,提到“卢度”,骑士队节节溃败的创伤记忆就会被唤起。而对于其他队球迷,“卢度”多了一分调侃的意味。它的广泛使用说明黑话背后的共同记忆与感受为群体所共享,同时这份记忆与感受并不仅仅指那场总决赛,它还包括了jrs平日里对卢指导、詹姆斯、库里的关注与认同。因此,当三人的热度降低时,“卢度”的使用频率也随之降低,在争夺话语权的场域中被指称另一现象的“税后得分”所取代。不过随着季后赛强度的提升,之前凝结在“卢度”中的集体记忆与感受还将被重新被激活,看似正在发生的比赛实则似曾相识。换言之,黑话承载了群体与个人的“意识的厚瞬间”,社区的过去与现在是在黑话的反复叙说中被勾连起来。这是一种百感交集的民俗认同,每一位使用者都能体味到属于自己的认同感。


就来源而言,虎扑黑话可归纳为四类:篮球相关话题、外部共同记忆、内部日常生活,以及约定俗成惯习。


篮球话题型黑话,有编号1、10、11、12、13、14、15、16、17、18、19、31、34、35、36、37,如10号黑话“集锦.mp3”原指NBA球星科比因偏执的出手选择导致投篮偏失,每场的“打铁声”凑起来能合成一首歌曲。该黑话后来被引申至所有球员糟糕的出手选择。


外部记忆型黑话,有编号29、30、38、41、42、44、45。外部记忆指社区成员共同拥有的非社区知识。虎扑jr是具有高度社会同质性的青年男性趣缘共同体,相近的年龄,相投的趣味使得他们共享着成长时期的亚文化记忆,如电视剧《亮剑》、周星驰系列电影、沈腾系列电影、武侠片等,其中富有感情的经典台词常被虎扑jr“用典”以作为交流的搞笑符码。如29号黑话“意大利炮”,原指《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所用的制胜武器,在虎扑指一种半开玩笑式的势不两立。如比赛进行到白热化阶段,需要有人站出来掌控局势时,jrs就会评论“把意大利炮拉出来”。同样,本队球员表现欠佳时,jrs也会用“意大利炮”进行批评。在交流生活经验时,它也经常出现。


内部生活型黑话,有编号20、21、22、23、24、25、26、27、28、33、39、40、46。内部生活指虎扑社区发生的生活事件,是jrs共享的内部知识,多和女性有关。如20号黑话“高铁很晃”就是源于一位jr分享的被“绿”经历,他在高铁上得知自己的女友出轨,心情悲痛,在帖子结尾写道:“我感到天旋地转,妈的,这高铁也太晃了。”这一事件引起虎扑jrs的强烈同情与共鸣,其中“高铁很晃”和“我是个好人,就是没什么好报”(即25号黑话)后来成为了感情创伤话题中常用黑话。


约定俗成型黑话,有编号2、3、4、5、6、7、8、9、32、43。它们常出现在虎扑帖子的标题中,不知其所起,但在反复叙说中成为经典。比如3、4、5号黑话“我朋友”“我同学”“我亲戚”,实际上指的都是发帖人“我”。像一位jr发表了标题为“我有个朋友,吃饭和走路都会出非常多的汗,是不是肾虚,该怎么办?”的帖子,jrs立马心领神会,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不忘调侃。


凝聚在黑话中的民俗认同虽然无法被量化,但可以通过使用范围、流传时间、叙说强度等方面予以考察。一般来说,制造一个使用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叙说强度大的黑话需要以下三方面动力:第一,娱乐动力。这点是虎扑黑话和传统隐语最大的区别。在萨姆瓦笔下,隐语是盗贼、黑市、秘密帮会、暴力组织等特殊群体的自卫手段。传统隐语的使用者主要是因业缘团结在一起,隐语的制造多是为了生计以及因生计而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虎扑黑话则有所不同。虽然也有身份感的强化和自我保护意识,但与业缘社会整体上面对面的交往不同,虎扑jr的凝聚源自闲暇、以科技为基础的网络虚拟世界“非面对面”的交际策略和趣缘。这使得黑话的情感宣泄功能尤为明显,且有趣、幽默、搞笑。第二,嫁接动力。嫁接指黑话在不同语境间的移植。一句黑话如果能溢出原生语境,在不同语境下游刃有余,那么它就能承载丰富的“意识的厚瞬间”,成为共享的民俗语言。第三点是最重要的语境动力。语境动力是黑话制造的基础性动力,指黑话在传播前就已具备的认同资本。这种认同有时来自对某一球队的支持或反对,对某一球星的喜爱或厌恶,对某一亚文化的体认,或对某一生命体验的共鸣。一句话,语境动力是原料,嫁接动力是方法,娱乐动力是催化剂。三者按不同比例混融,也就促生不同类型的黑话。



例如34号黑话“格林公式”。格林公式的内容是“在……之前就已经……”,其原文是“在你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夺冠了”。这句话源于2018年11月17日比赛中勇士队格林和杜兰特的内讧。在暂停期间,一向以“大嘴”著称的格林带着怒气对杜兰特发难,此举点燃了整个虎扑的讨论热情。在当时,不管是格林、杜兰特,还是连续四年进入总决赛的第一球队勇士队,都是虎扑的“流量担当”:球风华丽的勇士队有着大批“死忠粉”和“黑子”;格林是勇士队元老,常因个性言论被球迷津津乐道;杜兰特则是整个NBA最炙手可热的球星之一,加盟勇士时曾引发“NBA地震”。球星间的争吵本就少见,这次又是冠军队的内讧,因此迅速演变成虎扑的社区性事件。可见,格林公式具备了充分的语境动力与娱乐动力,而“在……之前就已经……”的造句模式又可以万能地嫁接到其他场合,毫不生硬。在《复仇者联盟4》热映期间,就有jr用格林公式介绍剧情:“在你拯救世界之前,我就已经拯救世界了。”交流日常生活时,它也频频出现,如:“在你这么认为之前,已经有无数人这么认为了”“在她和你这样说之前,就已经和我这么说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虎扑公司本身也是黑话动力源。对于jr来说,虎扑社区是他们构建与维系认同的虚拟空间,而对于公司来说,虎扑是他们苦心经营的销售产品。公司积极介入其制造过程并规范之,以满足自己“三亿年轻人的直文化社区”定位。博厄斯曾指出,民俗是文化之镜,既反映着过去,也反映着现在。虎扑公司深谙这一道理,黑话作为凝结着认同感的语言民俗,最为直观地表现着虎扑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内部jrs,黑话的构建影响着用户粘度,对于外部网友,有趣的黑话就是吸引他们加入虎扑最好的广告。因此,虎扑官方非常重视黑话文化的建设,总结经典黑话、设立实体黑话墙。其中,有一些老旧黑话得到了重新宣传,如“相信过程”“万幸香蕉很好吃”。毫无疑问。这些黑话的选择与阐释并非简单地“复述”,而是精心挑选且有意“误读”,以蕴含当下的期待。例如“相信过程”本是对NBA球星恩比德的嘲讽,现在被解释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万幸香蕉很好吃”则因为表达了乐观心态而重新回到jrs的视野。


在“反刍”老话的同时,虎扑也求“黑”若渴,管理员一旦发现有可能制造黑话并符合“直文化”社区定位的帖子,就会将其置顶。如“高铁很晃”原帖讲述者面对感情挫折,虽然诉苦,却不卑不亢,十分符合虎扑推广的“直男”形象,因此被官方置顶。此外,虎扑也通过“小黑屋机制”打击过火的黑话。如曾经风行的“ABCDE”,原意是讽刺我国篮球明星易建联难以在NBA立足。因其过于敏感,有违公司形象,不利民俗认同,被虎扑官方定性为恶劣言论,使用者一律“关小黑屋”。于是,“ABCDE”很快就销声匿迹。


三、虚拟的社区,真实的江湖



在研究日本祭礼时,王晓葵发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祭和祭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强调的地域性、封闭性被脱地域性、开放性所取代,祭礼的行动主体——社区不再是由地理环境与固定团体组成的共同体,而是有着流动性、自反性与归属感的认同体。这提醒我们,对于与时俱进的“传统”,其认知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得同步跟进。相较于“传统民族志”,“虚拟民族志”既是空间上的拓展,也是时间上的接续。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传统民族志”,只有作为事实的“虚拟社区”进入学界前形形色色的民族志,而它们也在变化着。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是主体感受和日常生活经验,它们构建与维系着主体、社区的认同。以“认同”为抓手,关注虚拟社区的形成过程也就有了学理上的连续性。


在传统社会,讲黑话的盗匪、流浪群体等被视为“秩序化生活的异类”,黑话的“黑”是掌握话语权的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道德审判。“每当涉及隐语行话时,人们首先把它同盗匪、娼、赌、贩毒、走私等犯罪活动联系起来”。相比之下,如今的虎扑黑话虽然仍背负着污名化评价,但jrs所承受的社会期待不同于以往“低阶”的业缘群体,所以已轻松许多。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向外望去,传统意义上的黑话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挡住外来人,背后是阴森的秘密之地。而虎扑黑话则像一张贴在社区大门外的趣味谜语海报,我家大门常打开,期待着更多路人的加入。


当然,对于任何一种建构群体身份的黑话而言,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都是相对的。神秘之地前高高建起的门槛同样是一种吸引,海报上展示的内容趣味也可以是一种疏离。关键的是,如同街坊邻里的熟人社会一样,在虎扑这样的虚拟空间,构建与维系民俗认同的实践活动始终在进行。虎扑黑话就是在共认的基础上构拟出的语言民俗,它凝结着jrs百感交集的认同感,吸收了社区的历史记忆。“当我们感到对空间完全熟悉时,它就变成了地方”。正是在对黑话的反复叙说与制造中,虎扑这个虚拟社区的记忆得以固定,历史得以传承,“我们感”与“地方感”油然而生。由此,虎扑网友才成为共同生活的“家人”(jr),网络空间也成为有温度的地方和“江湖”。


在大众的日常表述中,江湖是一种浪漫的社会想象,是反结构的。那里有刀光剑影,恩怨情仇,讲门派之别,道义规矩。它模糊了琐碎的生活背景,凸显的是武艺与战斗。若能在其中站稳脚跟,“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将是极大的身份认同。而文人笔下的江湖是一种幽远的边缘状态,它远离庙堂,却仍与主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结构性的。黑话为虎扑构建的“地方”就是一种“江湖”,既有着反结构性,也有着结构性。在这个意义上,虎扑与袍哥世界、旧京“杂吧地儿”天桥有了深刻的交集,虎扑黑话与袍哥隐语、天桥春点子等传统黑话有了接续。


虎扑jrs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兴趣所在是身体对抗激烈、一决高下的篮球运动,再加上共享的武侠记忆,难免对篮球世界投入“江湖”的期待目光。或许这就是jrs自发创造了“虎扑黑话”这个概念的原因。虎扑社区有不同主队,球迷之间经常论战,活像各大门派比武。在这之中,谁掌握的黑话越多,用得越熟练,谁就越可能获得内部认可,甚至被推举为“大师兄”“大师”。而如果不知道黑话,就无法介入讨论,甚至会被其他jr嘲笑道行浅,遭受一种疏离感。可见作为话语资本,黑话就是虎扑江湖的内力、秘籍与兵刃,不掌握几套黑话防身,别说出人头地了,就是留在江湖都不可能。这就像《海底》之于袍哥,成员对黑话的熟悉程度“显示了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经验以及能力”。我们常说“一开口就是老江湖了”,黑话不仅赋予虎扑江湖感,同时也形塑着个人的江湖地位。


另一方面,黑话给予多少有着“自我边缘化”意味的jrs以坚实的自豪感。在网络世界,虎扑被贴着“低俗”“幼稚”“低情商”“戾气重”等污名化标签。相比于文艺的豆瓣、博学的知乎、多彩的微博,虎扑简直就是网上难登大雅之堂的“天桥”。不过对于这种标签,虎扑网友不仅大方接受,而且还以贱人(jr)自嘲,继续在低俗话题下堂而皇之地使用着黑话(如“我尿黄”“羊”“这谁顶得住啊”),jr的贱人感和家人感也就统一凝结到了黑话之中。有一句专门形容虎扑的黑话“很黄很温暖”,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安理得的“低俗的自豪”。


就像养穷人的天桥虽然被视为“肮脏、邪恶、下贱的地方”,但依然“有着自己的呼吸和脉搏,有着宰制人和社会的力量,而非仅仅被人和社会所宰制”,当成员认可社群文化并以它为骄傲时,黑话就会成为外人进入时不得不遵守的交际规则。哪怕他来自“庙堂”,也得对江湖规矩俯首帖耳。在虎扑,“终于轮到我了”经常出现在标题中,如:“终于轮到我了,今天一只猫咪跟着我回家了。咋整?”“终于轮到我了,8年老JR被绿了”。随着外部资本的涌入和商业需求的增加,如今很多明星需要来虎扑进行产品的推广宣传。于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同”,如:“终于轮到我了,我是演员李纯,JRs一起来聊聊天吧!”“终于轮到我了!我是药水哥,虎牙拳赛我要挑战一龙!兄弟萌有什么想和我说的吗?”凝聚着民俗认同的黑话也就显现出了强大的江湖力量。


结语


自community一词被翻译为“社区”后,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就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路径。其中,物理边界是非常重要的标志。而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跨越边界的社区”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物理界线开始模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则完全取消了物理边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社区不存在边界。本次虚拟民族志调查发现,虎扑社区的形成离不开虎扑黑话,正是黑话这种语言民俗凝结的共同记忆和我们感,让飘渺的空间变成切实的地方。在黑话的制造与叙说中,民俗认同得以构建与维系,社区边界得以生长。


社区的核心是社群共同体的认同,这种认同需要种种民俗手段来维系与表现。应当看到,正是因为过去人们的认同长久地积淀于固定空间,所以物理边界才成为社区的重要标志,以至于有时“区”模糊了“群”。当下民俗学的虚拟民族志研究,应重视“群”的动态互动与细部面貌,在传统民族志认同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社群中的民俗认同。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来源:网络


拓展阅读

174.新青年|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基于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

173.新青年|张紫怡:新冠疫情下木兰故事对女性身份的再建构

172.新青年|梅东伟:中原神话研究述论——以张振犁的中原神话研究为中心

171.新青年|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

170.新青年|阿婧斯:《江格尔》人物造型与宗教图像的比较研究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