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唐璐璐,女,湖南慈利人,艺术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文化遗产研究。英国学者吉尔曼的著作《文化遗产的观念》是一部优秀的剖析文化遗产观念史及其建构过程的力作。唐璐璐和合译者向勇,以专业的眼光,优美的译笔,将这一著作呈现给汉语读者。必将开阔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视野,助益于理论提升。
《文化遗产的观念》
(The Idea of Cultural Heritage)
一、出版信息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印刷时间:2018年6月
页数:247页
包装:平装
ISBN: 978-7-5654-3167-8
二、内容简介
《文化遗产的观念》一书,已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此书既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重要的艺术作品与建筑物的艺术评论提供了参考知识。在此书中,德瑞克·吉尔曼运用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著名案例论述了一个矛盾的观点,即艺术作品或属于某个特定人群和地区,或从全球性角度来看属于全人类。由于注意到文化角色与叙事在遗产塑造中的重要性,所以吉尔曼从遗产观念如何构建这一角度展开研究。他首先聚焦于英国埃德蒙·伯克的著作,随后关注中国关于“斯文”本质的中世纪辩论。通过一系列资料,包括罗纳德·德沃金、威尔·金里卡和约瑟夫·拉兹的著作,吉尔曼向置身于当代政治哲学的人们讲述了关于古代遗产的争论,并提供了一种实现道德要求和政府管理的自由途径。
三、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遗产的主张
第1章 遗产与国家珍宝
1.1 格尔尼卡
1.2 帕特农/埃尔金大理石雕
1.3 蓝斯多恩肖像画
第2章 “两种思考角度”
2.1 遗产与国际公约
2.2 世界主义与特殊主义
2.3 原始主义与世界文化
第二部分 叙事与习俗
第3章 英国遗产的建构
3.1 巴德明顿柜
3.2 新教角色与修辞
3.3 普通法与立宪
3.4 埃德蒙·伯克之革命与传统
3.5 好的角色与差的实践
第4章 “斯文”
4.1 神像的生命
4.2 佛指
4.3 期许与价值
4.4 《临流涤衣》和《钟馗出游图》
第三部分 规章与权利
第5章 规章与个人权利
5.1 出口禁止反言
5.2 监管与征用
5.3 《梦花园》
5.4 完整性与尊重
第6章 自由主义与有价值的实践
6.1 情理与叛国
6.2 另一种思考角度
6.3 集体权利和文化归属
6.4 有价值的实践:支持和调停
四、作者简介
五、译者简介
唐璐璐: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管理。
向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经济、创意管理等。
六、译者序
文化遗产是人们共同记忆的载体,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具有长远价值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国际组织先后颁布多项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国际公约或宪章,让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如果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海牙公约)》(1954年)与《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是国际组织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则是对文化遗产的常态保护与管理。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遗产名录,通过世界级的名录制度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有利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在于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其稀缺性,在于它对个人、团体与群体生命的独特意义。“我们成为我们,正因为我们曾是我们” 。基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和知识价值甚至构成了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菲尼斯(John Finnis)所提出的基本价值序列。但与此同时,有关文化遗产的主权和治权、保护与开发、文化与商业等议题,也始终争议不断。文化遗产究竟属于全人类还是某个特定群体?这也是本书作者德瑞克·吉尔曼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文化遗产能否让战争走开?近年发生在中东地区持续的战乱,给当地文化遗产带来致命的损毁。激战和蓄意的炮击使得在这片土地已经矗立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废墟,甚至荡然无存;曾经被珍藏的文物、档案流离失所。这些人类文明的丰碑没有被自然摧毁,却终结于人类的战争。这种痛心疾首的局面,加深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关切。随着现代化浪潮波及全球,乡土被城市替代,承载我们记忆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因为“不合时宜”而面临生存危机;由社区、群体和个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层面也往往沦为国家资源参与国家利益角逐的工具。文化遗产的当代处境,激起我们对“遗产何为”的良心拷问。
吉尔曼在此书中从“文化遗产的观念”入手,进行历史溯源和理论梳理,向我们描述何为遗产,如何建构遗产,又如何理解遗产。
吉尔曼的论证逻辑清晰且生动有趣。他围绕有关文化遗产的两起重要论争,即文化国际主义者与文化民族主义者之间的论争、自由派与不同论调的社群主义思想家之间的论争,展开全书的理论铺陈和观点辨析。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六章,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他对文化遗产的意涵、修辞与建构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第三部分理解文化遗产的规章与权利打下了基础。吉尔曼的论辩天赋在文中最后一章有关一场假象的“情理”与“叛国”间的论证中达到高潮。他以一种极富画面感的形式,呈现了文化遗产论争的突出矛盾。支持自由贸易的世界主义者被看成“叛国”的一方,而特殊主义者被看成是合乎“情理”的一方。“叛国”一方赞成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服务,权利自由应胜于国家干涉,不关乎公共利益;而“情理”一方则认为人民的精神品格与这些文化物件息息相关,它们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应被视为国家资源。吉尔曼随之将这场论争映射到社群主义者、自由派和自由意志论者之间的当代论争之中,意图达成一种既合乎道德要求又能保证国家与地区政府管理合理的和解之道。
吉尔曼熟练地将严肃的学理论证置于鲜活的案例分析,使得阅读本书的体验鲜有枯燥。他旁征博引,视野开阔,案例丰富。他不仅追溯到爱蒙德·伯克的论述,也援引了罗纳德·德沃金、威尔·金里卡、约瑟夫·拉兹、约翰·梅利曼等人的重要表述。在案例的选取上,他引入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重大的争议案例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以《格尔尼卡》的流转,帕特农/埃尔金大理石的归属,蓝斯多恩肖像画等问题呈现关于文化遗产主张的不同声音;第二部分以巴德明顿柜,以及两幅中国绘画作品《临流涤衣》和《钟馗出游图》的命运,阐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遗产建构;第三部分以霍尔汉姆宫的绘画作品,《梦花园》和《戴安娜的沐浴》等作品的争议为例,聚焦于有着稳固私权制度的普通法国家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展现个人与集体紧张关系。这些“焦灼”的案例让置身当代文化遗产争论的我们充满好奇,并激发我们与其一起探求解决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吉尔曼的论述自觉地融入了东西方的理论和案例。他不仅讨论了欧洲和美国的案例,还呈现了亚洲的案例。他从包弼德的“斯文”概念出发,关注了中世纪时期(唐宋时期)的中国。他曾经于1977-1981年间担任佳士得中国艺术专家。这种东方视野自然与他本人的研究兴趣、职业经历和学术专长不无关系。
译者在2015年开始启动翻译工作之初,曾通过电子邮件与吉尔曼先生取得联络。他对中文版既兴奋又充满期待。他允诺在剑桥大学召集的一次有关文化遗产主题的小型研讨会上,与译者以面谈的形式讨论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当时刚被委任美国佳士得印象派与现代艺术部高级副总裁的吉尔曼先生,最终因为临时公务,错过了在剑桥的演讲。但他邀请到蒂莫西·奥哈根(Timothy O’Hagan)教授代为其出席研讨会,奥哈根教授也发表了题为《文化财产观念再探》的精彩演讲。而奥哈根教授正是吉尔曼在书中提到的第一个引导他去平行探讨文化遗产与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之间诸种纷争的引路人。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吉尔曼先生本人对翻译工作的进度保持密切关注,对我们遇到的翻译问题常常热心赐教,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译文如有疏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欢迎投稿
栏目主编的邮箱:
yunafk929@163.com
公号公共邮箱:
folklore_forum@126.com
(这个邮箱请注明新青年)
图片来源:唐璐璐及网络
专栏连载
拓展阅读
66.新青年 | 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基于个案的历史分析
65.新青年 | 谷子瑞:变与不变:技术世界中的定州秧歌 谷子瑞
64.新青年 | 中村贵:被建构的“恐惧记忆”—来自在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分析
63.新青年 | 姚慧:适者生存 ——京西佛事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佛教化”与“佛教音乐的民间化”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