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端午节:我国最早的“全民卫生防疫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我们以往的记忆里,提到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但是端午节最初还含有“祈神求福、避邪保健”之意。每年到农历五月之时,江南一带气候转暖,加上梅雨季节到来,高温湿热伴随蚊蝇孳生,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中国古书《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这样的美好愿景和防疫意识千年相传,使驱除瘟疫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端午节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全民卫生防疫节”了。时至今日,人们还会借鉴祖先们的防疫措施,以求身体健康,避瘟驱毒。



采  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相传在端午这天,百草皆可为药。正值端午前后,许多草药茎叶成熟,正值采收时节,许多靠山的村民会去采集如艾草、益母草、广防风等草药,或是悬挂,或是佩戴,或是洗浴,或是服食,以求祛病强身。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采茶、制凉茶 
在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在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有的地方还有在端午节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的风俗。绑红线只是一个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但从中也不难看出人们是十分重视在端午节里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的。


可以说,端午节作为我国第一个“全民卫生防疫节”,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当前,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期北京新冠肺炎再次小规模暴发,使得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防疫工作再度紧张起来。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全民在迎接端午节的同时,做好卫生防疫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仍然要绷紧防疫这根弦,在传承端午文化的同时,筑牢卫生防疫安全防线。


6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指出,外出时,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


该指南强调,在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人员接触时尽量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餐饮场所,分散错峰就餐,减少人员聚集。在人员流动性较大、相对密闭的公共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端午节作为传统民俗佳节,但是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端午节更是彰显出了其“卫生防疫节”的文化含义。希望大家今年在食粽子、饮黄酒的同时,也铭记“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不生食水产品”等防疫措施,加强防疫知识宣传,进一步倡导和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


端午安康


转载自“我们的节庆”微信公众号2020-06-25,原标题为:《古人的智慧,这个节不愧是中华优秀传统节日!》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