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再当红,但这个小小的“瓶子”,曾是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代表。
最早雏形:宋代的贵族神器
因为寒冬夜夏,长时间沿街叫卖,一般的铁瓶瓷瓶容器很难保证茶水温度。根据当时北宋较为发达的水银工艺以及频繁的海外琉璃(玻璃)贸易,学者们推测北宋时的暖水瓶大致是以玻璃为胆、水银包裹其面,外面包裹陶瓷瓶体,其基本结构与后世暖水瓶相仿。
不过,这个宋代的暖水瓶最初版本,并没有流传下来,下一次它再次出现于国人视野中,是800年后了。
师夷长技:德国暖水瓶的引入
1922年12月26日《申报》:上海中法药房经销德国热水瓶广告
最初状态的暖水瓶价格不便宜,所以只用于特种领域——比如医疗领域的疫苗保存以及科考队、探险队的饮水保温等等。
历史烙印:民族工业的象征
热水瓶可当长城,这就是民族危亡年代的特殊印记。
比较而言,国产暖水瓶的价格已经是国际范围内较低的水平。在1930年代,一个2磅暖水瓶售价大致在银元1块左右,只有美国同类产品的九分之一,但这个价格仍旧不是大众普遍消费得起的。并且,受困于总产量,暖水瓶的主要消费人群仍旧是大中城市中的某些群体,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它的普及之路仍旧漫长——根据1930年对华北地区冀中一带农村的调查结果,当时11个村2000多户村民,一共只有两个暖水瓶。
雨后春笋:工业发展下的“婚庆礼物”
1981年,“长城牌”商标批准恢复,长城牌热水瓶再次销售
如今的暖水瓶,自然已经不复曾经的“高大上”,但是即便是在饮水机、电热水壶等的围攻之下,暖水瓶的故事也并未彻底终结,在退出舞台中央之后,它的故事仍旧还在延续。
文章转载自“文化溯源”微信公众号 2020-6-9,原标题为:《这个瓶子,曾是民族工业的骄傲……》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