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让小伙伴们更好地了解民俗学、民间文学各大院校的学科具体情况。民俗君特地搜集、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学科点介绍指南(本帖定有遗漏,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补充),愿大家都能坚定地确定自己的心仪院校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的重镇和高峰学科单位。目前北师大分为两个学院招生。文学院招收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社会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际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之一。这里不仅是钟敬文先生耕耘半个世纪的阵地,还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成果卓著的优秀民俗学者。近70年来,北师大培养了大批民俗学界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承续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对全国高校同行也起着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两条腿走路”。社会学院的民俗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以历史民俗学、技术民俗学、区域民俗学、中西民俗学理论、都市民俗学、节日和礼仪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见长。文学院的中国民间文学专业依托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以民俗志调查研究、城乡民俗变迁、民间文学理论、欧美民俗学理论、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民俗学学术史、民间文学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见长。
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民俗学与国际学界深度交往的枢纽,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芬兰、爱沙尼亚、加拿大、俄罗斯、韩国、英国、越南、新加坡等国际同行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学术联系。
目前北师大民俗学、民间文学都有硕、博点和博士后站。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早期的策源地之一,目前在社会学系招收民俗学专业、在中文系招收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在外国语学院招收国别民俗研究专业。
社会学系下的民俗学专业与社会学、人类学有机融合,以社会组织研究、民俗学理论研究、海外民俗调查见长。社会学系有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方向和博士后站。
中文系下的中国民间文学专业以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理论、神话学、传说学、歌谣学、俗文学等领域见长。目前北大中文系有民间文学的硕、博点和博士后站。
外国语学院的国别语种语言文学各专业,以蒙古语国家和地区民俗学、日本民俗学研究、东方民间文学研究见长。目前在各方向均有硕、博士点和博士后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依托中国社会学院,有非常强大的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研究力量。
少数民族文学系招收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以民间文学为重)两个专业,两个专业都有硕、博士点和博士后站。该系以民俗学理论、民间文学理论、民间文学学术史、少数民族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口头传统、史诗学、神话学、数字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见长。
文学系招收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有硕、博士点和博士后站。该系以民间文学理论、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理论、欧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日本民俗学、神话学、谚语学、民间曲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见长。
宗教学系招收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方向,有硕、博点和博士后站。该系以华北民间信仰、东南民间信仰、区域民俗学研究见长。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等领域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
目前,山东大学主要在儒学高等研究院下招收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并有博士后站。山东大学的《民俗研究》杂志是中国民俗学的著名期刊,为民俗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该校还办有《节日研究》杂志,也颇有影响力。该校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以区域民俗学调查、民俗学理论、礼俗研究、乡村民俗研究、历史民俗学、艺术民俗学、神话学、传说学、影视民俗学、节日研究等见长。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也是国内民俗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民俗学的重镇,目前主要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有硕、博士点和博士后站。
此外,中央民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还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下招收藏族民间文学、满-通古斯民间文学、蒙古民间文学、突厥语族民间文学、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方向,也都有硕、博士点和博士后站。
中央民大的民俗学以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学术史、少数民族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服饰民俗、海外民俗调查研究、北京民俗研究等见长。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文学院的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基础雄厚,学术研究历史较久,成果丰富,人才辈出。该专业在乌丙安先生的建设下,于1982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十年来一直是中国民俗学的重镇之一,建有民俗学研究中心,迄今为中国民俗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目前辽大民俗学有硕士点和博士方向,有一整套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研究以民俗学理论、东北民间文学、民俗学方法论、区域民俗调查研究、故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长。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在文学院(民间文学)和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民俗学)两个单位招收硕士、博士,并有博士后站。主要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民间文学、民俗学硕士点来招生。河南大学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节日研究、神话学、民间信仰研究见长。尤其是张振犁先生领衔的中原神话调查研究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力。
河南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立足中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都颇具特色,是中国民俗学重要的学术基地。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主要在文学院招收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博士。该院设有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现设区域民俗文化研究、民间文学研究、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三个方向。该研究所长期以来立足山西、辐射华北,注重田野调查,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
山西大学民间文学研究以民间文学理论、区域民俗研究、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笑话学、民间信仰研究、都市民俗研究见长。山西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颇具特色。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主要在文学院下招收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博士,并有博士后站。陕师大民间文学研究以民间文学理论、宝卷与俗文学研究、区域民俗研究、神话学、民间信仰研究等见长。陕师大的民间文学专业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是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主干基地,办有《西北民族研究》刊物。目前,西北民族大学主要在以下学院招生: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该院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民俗研究、民间信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特色。
汉语言文学学院,招收文艺学(民间文学方向)硕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方向)博士,并有博士后站。该院以史诗学、少数民族汉文民间文学研究、西北民间文学研究见长。
蒙古语言文学学院,该院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招收蒙古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博士。
藏语言文学学院,该院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招收藏族民间文学和民俗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该院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招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的民间文学和民俗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社会科学研究院,该院主要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下招收格萨尔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主要在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和民俗研究方向博士,该校以蒙古族民俗研究见长,兼有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以及跨境民俗研究。该校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民俗研究颇具特色。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主要在文学院下招收民俗学硕士,该校以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区域民俗调查研究见长。山西师范大学注重人才培养,是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版图中一支重要力量。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主要在社会学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以东北民俗调查研究、农业民俗研究见长。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主要在文学与新闻学院下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生,该校以欧美民俗学理论、日本民俗学理论、民间文学理论、都市传说研究、区域民俗研究见长。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主要在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生。青海师范大学的民俗学研究以青藏高原民俗研究、神话学、民间信仰等见长,注重人才培养,是我国青藏高原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主要在文学院下招收民间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其研究以歌谣学、西北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理论见长。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主要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统筹招收民俗研究方向的硕、博士。该学院的民俗学学者以研究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学术史、社会组织民俗、华北民俗调查研究等见长。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主要在文学艺术学院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硕士,在政法学学院招收民俗学方向硕士。石河子大学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以绿洲民间文学、兵团民间文学、新疆民俗调查研究、神话学见长。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主要在艺术研究院下的艺术学理论专业招收艺术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以民俗艺术、民俗学理论见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主要在社会学系招收民俗研究方向的硕、博士;以及在历史系招收日本民俗学方向的硕、博士。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主要在历史学、北京学专业招收北京民俗研究、历史民俗学方向的硕士。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主要在文学和民族学下招收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生,该校研究以藏族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见长。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主要在文学院招收民俗学的硕士和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社科院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以黑龙江区域民俗学见长。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招收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以区域民俗、民间文学见长。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院校官网等。
搜集整理:民俗学论坛志愿者工作团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