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中国餐叉出没记


器晤 总288 题


其实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
就发明了餐叉
这个发明完成于
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

 

西人的餐叉,是清代末年随着西餐的传人而来到中国的。我们现在也有人平时吃饭不用筷子和勺子,而好用叉子,虽是享用传统的中餐,餐具却西化了。其实中国本来也是使用餐叉的,而且历史十分久远。那是地道的中国餐叉,与西方餐用叉没有什么联系。


当代中国的城市居民,对于西餐已是非常熟悉,自然是都知道享用西餐应当用刀叉上桌,而且还可能认为刀叉一定是西方人的发明。许多人当然不会知道,其实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餐叉,这个发明完成于史前时代。在历史时代,我们的先人仍然保留着使用餐叉进食的古老传统,只是由于这传统时有中断,餐叉的使用在地域上又不很普及,所以不为我们一般现代人所知晓。

 

考古学家在青海同德发掘了一处名为宗日的遗址,在年代可早到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堆积中,意外发现了一枚骨质餐叉。这枚餐叉为三齿式,全长25.7厘米。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出土,此前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也曾出土一枚扁平形骨质餐叉,为三齿。这两枚餐叉都出土于西北地区,这倒是一个很有兴味的问题,应当说明那里可能是餐叉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


齐家文化骨叉、勺、刀(青海同德)


齐家文化的骨餐叉(青海民和喇家)

 

餐叉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它同餐勺一样,起初都是以兽骨为材料制作而成。到了青铜时代,使用餐叉的传统得到延续,考古发现的这个时期的餐叉也多由兽骨制成。如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就出土过一枚骨质餐叉,也是三齿,全长8.7厘米。这枚餐叉柄部扁平,和齿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制作稍显粗糙。


在夏商周三代,餐叉的使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各地出土餐叉数量很少。到了战国时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显然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枚,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这些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在洛阳西工区也发现过1枚类似的骨质餐叉,制作更为精致,柄部饰有弦纹。山西侯马古城遗址也曾两次出土战国时代的骨质餐叉,也都是双齿,与洛阳所见相同,其中有一枚在柄部还有火印烫花图案。


春秋时期刻纹铜片拓本(江苏六合)


线绘战国时期的骨叉
(左河南洛阳,右山西侯马)


战国时代以后的餐叉,各地出土餐叉实物很少,汉晋时代以后只有零星发现。甘肃酒泉发现过两件双齿铜餐叉,时代为东汉,长达26.3厘米。广东始兴东晋墓出土过4件小铁叉,长15厘米上下,可能也是餐叉。到了元代,有两例重要发现。一是甘肃漳县一座墓中出土骨餐叉1枚,双齿圆柄,制作甚精,长19.5厘米。同时还出土一件尖状骨餐刀,与餐叉大小相若,显然是配套使用的餐具。二是山东嘉祥石林村一座墓中也出有一套类似餐叉餐刀,叉长15.5厘米。更重要的是,这套刀叉还配有一件竹鞘,鞘间有隔梁,以便将刀叉分放。


线绘元代叉刀
(左甘肃漳县骨质,右山东嘉祥骨柄铁质


古代中国对餐叉的使用,好像没有形成经久不变的传统,虽然它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但只是在商周至战国时代比较流行,在其他时代使用并不广泛。在古代,作进食具的餐叉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与它配套使用的除了餐刀,还有餐勺。例如郑州二里冈同餐叉一起出土的,还有餐勺;侯马故城的餐叉,也与餐勺共存。

 

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以叉的力量获取食物的,与匕与箸都不相同。先秦时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在那个时代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不可能十分普及。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没有肉,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过去对古代餐叉的名称不清楚,文献中不易查寻到相关记述。我们注意到,“三礼”中记有一种叫做“毕”的礼器,是用于叉取祭肉的,略大于餐叉。考古也发现过一些青铜制作的毕,长可及30厘米,应当就是文献记述的礼器毕。与毕形状相同,用途也相同的餐叉,在先秦时代名称可能一样,也叫做毕。餐叉在汉代以后的古称,是否仍叫做毕,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古人以为毕是因形如叉的毕星而得名,实际上也可能是毕星因作进食具的毕而命名,因为不少星宿都是借常用物的形状命名的。


战国青铜大毕拓本(河南辉县)


线绘毕与毕宿(见《三才图会》)

 

在古代中国人的餐饮生活中,餐叉在相当的时空范围内有过中断,以致于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先人曾经制作和使用过餐叉。随着西餐的渐入,与西餐一同到来的刀叉与餐勺也充分让人们认识到,它们是享用西餐必备的进食具。

 

事实上,西人用餐叉的历史并不十分久远,他们在三个世纪以前,相当多的人还在直接用手指抓食,包括贵族统治者在内。有的研究者认为,西人广泛使用餐叉进食,是从公元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开始的,也有人说是始于16世纪,最多也不过1000年的历史。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德尔说到这样一件事: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将叉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1


下面让我们引述小林恩·怀特的一次演讲,他也谈到西方餐叉起初使用的时代问题: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她认为,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   
 
当叉子第一次进入上流社会,来到富家名门的餐桌上的时候,许多国王,包括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还在用手抓饭吃。事实上,如布罗德尔所说的,路易十四用手抓煨鸡吃,还禁止勃艮第公爵和他的兄弟当他的面使用叉子。
 
历史上有这样的事:当用叉子吃饭的拿破仑三世会见用手吃饭的波斯国王时,两位统治者在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把嘴和菜盘联系起来这个问题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坦纳希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甚至到1897年,“英国海军的水兵们仍被禁止使用刀叉,因为刀叉被看作对保护纪律和男子气慨有害。” 2


罗伯特·路威的著作也论及西方餐叉最初使用时的情形,他写道:  


叉这个东西连在帝王家里都算是个稀罕儿。安着玻璃柄或象牙柄,真得花好些银子才买得着。路易第十的王妃有一把,都伦公爵夫人有两把,而1418年查理第六便可以夸口他竟有了三把。这样的贵重东西是轻易不使的,甚至不交代给御厨房,厨子切肉只能用刀子和双手对付着。叉的原来的用意是帮着切割的。

 

亨利·得·微尔那在他那本“ArteCisoria”(1423)里提到过一种两尖头的broca,通常不是金的便是银的,还有一种三尖头的trident——两种都用来切割鱼肉。这位作家还告诉我们,有了这种器具,我们可以把烧好的菜送到嘴里去,不至于弄得满手油腻;这位亨利先生好像是第一个想出这个好主意的西班牙人。当然,不会因为他一说便举国从风,更不用说西班牙以外的地方了。在1600年以前,法国的顶阔的阔人也还没有采用此法,而是用手指头抓菜往嘴里送。中产阶级的人要到十八世纪才学着阔人们使叉。3


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至少已经追溯到了4000多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这显然是我们有更适用的筷子的缘故。

 

现代中国在引进西餐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餐叉,叉子优越与否,是极好比较的。我以为我们之所以在享用西餐时还在那里不得已举着叉子,完全是因了尊重西人进食方式的缘故,不然,我相信许多食客都会以筷子取而代之,我非常肯定这一点。

 

我们还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中餐西吃”的现象,有人架起刀叉吃中餐,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类似的这种文化融会在我们的邻邦早已经出现,并且成为了一种趋势。不过餐叉是否会在筷子王国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用不着担心,我们对筷子拥有的优势充满信心。

1. 布赖斯·纳尔逊:《用手指、筷子还是叉子》,《环球》1983年10期,江涛摘自1983年7月27日《国际先驱论坛报》。

2. 布赖斯·纳尔逊:《用手指、筷子还是叉子》 ,《环球》1983年10期,江涛摘自1983年7月27日《国际先驱论坛报》。

3.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48~49页。吕叔湘译,三联书店,1987年。




节选自作者
《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
《考古学报》1990年3期
《饮食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1994年


图文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器晤” 2020-03-20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