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莫愁:民间叙事传统与汉藏文化的交融

本期新青年莫愁,女,河南安阳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叙事学、故事学。本文是她为林继富教授著作撰写的书评。

主编推介


民间叙事传统与汉藏文化的交融

——评《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莫愁

 

原文发表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 年02期

 

叙事来自于民间,受西方叙事理论影响而唤醒和勃兴的中国叙事理论,同样带动了民间故事的叙事学研究路径:从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叙事观念等直至叙事传统的反思。林继富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叙事传统的研究,他认为,“民间叙事传统制约着民间故事的发生和传承,渗透于民间故事活动的全过程。……民间叙事传统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种现实的即时表达,它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现了传统的存在。”在展现了故事传承人与叙事传统兴衰的勾连后,他秉持了对叙事传统一以贯之的探索,又将目光聚焦在通过比较、以故事类型来阐释民间叙事传统的研究上。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一书隶属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林继富前后历经三十年的著作,是作者基于长期从事汉藏故事研究的详实资料,在其熟稔的故事研究领域的继续深掘。该著作先阐明了汉藏关系的源远流长、同类型汉藏故事间的异同,并结合浩繁的材料,在27个典型民间故事类型比较的根基上,深层探究了以故事为核心的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1

民间故事学术史的开拓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献典籍的辉煌民族之一,以藏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藏学俨然已成为国际性、囊括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我国对西藏民间故事的搜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而八十年代后对西藏民间故事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工作重焕生机。遍稽群籍,钩沉西藏民间故事的典范著作有:《金玉凤凰》、《藏族民间故事选》、《西藏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等。同时,诸多学人尝试将西藏民间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作比较:赵永铣、巴图将蒙古族民间故事与西藏民间故事相比较;李增林、张鸿才对印度民间故事集《五卷书》、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国藏族文学和蒙文版《说不完的故事》四部书中的若干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袁书会和王彦明把佛典譬喻与西藏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尼玛卓玛、克珠群佩将西藏民间文学故事中与印度、阿拉伯、日本、蒙古和汉族等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民间文学故事中相同或相近的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张媛从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着手对汉、藏神话进行比较;而周延良的著作《汉藏比较文学概论》从汉藏两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入手,深入地考察与阐述了神话、爱情故事、寓言、歌谣所积淀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心理,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从事汉藏故事研究的学者中,作者以其故事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和在藏区工作八年的独特经历,而成为长期关注汉藏民间叙事、影响力颇深的一位。作者对西藏充满着丰沛的感情,通过长达三十年的追踪式研究开辟出我国故事学领域新的沃土。林继富率领学生发表了多篇与西藏民间故事相关的研究论文,也以博物通达的姿态涉猎西藏的节日、信仰等多研究领域。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是兼具普适性与学理性、整合性与独创性并举的著作,不仅注重丰盈材料的搜集、整理,更是作者在故事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探索,在我国民间故事学术史上颇具拓荒性的意义。林继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汉族和藏族两民族范围内的比较,突破了大多数学者广而不精的局限,选择民间故事这一视角努力开掘。刘魁立如此评价该书:这部书是集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研究之大成,在一定程度上把藏族故事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当代学者关于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典型缩影。

2

继往开来:故事学方法论的革新


首先,本书沿用并修正了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论,突破了传统故事学研究方法,如母题、类型和生活史的探究等研究法。著作对于故事类型的选取是来自汉藏中经典、具有同质性的民间故事,但比较研究并不拘泥于汉藏两地,而是将故事追寻引申到更为宏大的格局中。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研究表面看是汉族、藏族两个文化维度,实质上在汉族、藏族传统文化维度的背后纠结了多维的民族文化关系、多元的时间维度和多重的空间坐标。”作者力图超越芬兰学派的时空严谨、看重口头、流于形式、传播路径一元等特点,不但博引了故事类型在西方的分布情况,还与中国传统和特色相结合,挖掘了故事类型背后独特的意趣和价值。


其次,在比较文学和比较故事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文化体系间“一国多民族”跨民族的比较故事研究。我国由五十六个民族亲密构成,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民间故事多样而丰富,而孕育这些民间文学的文化空间同样亟待索解和发掘。本书规避了单纯对民间故事异同的相较,深入透彻地阐释了故事在汉藏深厚文化浸染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早在八十年代,刘守华就提出:“进行中外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目前更为迫切的是对我国各兄弟民族的民间文学作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派的比较民间文艺学。”



作者正是借力于自身对西藏文化的了如指掌和所饱含的炽热情感,洞隐烛微地将汉藏民间故事置于各自繁浩的历史文化渊源中,践行着我国跨民族民间叙事比较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和尝试建构独特的中国学派的比较文艺学。本书的附录《跨语系比较的尝试》一文以汉藏语系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怪异儿故事的比较为例,尝试在国家和民族间的比较研究之外,根据文化境况进行跨语系的故事比较和语系文化差异的审视,这是从民间叙事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视角延伸的实践。


此外,该著作眼光下移,在类型比较研究法中观照了田野,将故事学研究与民俗学的学科转向契合,形成了故事文本与讲述交错互通的整体。作者不遗余力地从事故事领域研究并常年深入田野,尤其是对西藏民间故事的调查。本书中延续了作者学术思维中对田野工作的纳入和重视。《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一书,关注了藏族民间故事的讲述、田野文本及故事讲述人等方面,如附录中包含着西藏民间故事讲述人情况表。这些大多数研究者会遗漏或忽视的学术生长点,成为了作者贯微动密、开掘研究纵深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书以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为例,推动了作者所潜心耕耘的叙事传统研究,进一步对学术史纵横线的贯穿提供了研究动力。我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众所公认的以“抒情”、“叙事”为视角划分的叙事传统,民间是文学的源泉,民间叙事传统同样是丰富而颇具中国特点的,并非西方的叙事理论可简单涵括。我国民间叙事传统研究机制可以借鉴文学史,并彰显自身在文体范畴以外的研究特色,建立起通过叙事传统审度民间叙事作品的崭新视角。作者试图以汉藏民间故事为动态的研究对象,把叙事传统的时间性建立在汉藏两地的文化空间上,从双重维度提炼出可供叙事传统整体研究参考的研究路径。

3

以类型表达叙事传统


作者熟谙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亚型和母题研究,曾参与编著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而作者的独著《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一书,围绕着“叙事传统”,连结了故事文本与故事传承人同生活传统、故事传统之间的关系。本书可隐见作者对民间叙事传统一脉相承的研究,以民间故事的类型出发,从表象到深层,从比较到对读,在内部、外部和比较的多元共生视野下传达出汉族和藏族的民间叙事传统。此部分为本书的核心,作者用较大篇幅将故事类型研究落到实际,做出了有真正学术贡献的故事整理和分析。通过27个典型性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比较,民间故事产生和流传的文化语境的探讨,在叙事传统中寻找汉族和藏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著作借助汉藏民间故事所呈现出的叙事传统,剖析了汉藏间具有共享性的心理结构和文化因子,印证了两族文化互通、生活往来的血脉联系。


 例如,在分析“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类型故事时,作者首先呈现了此类型故事的基本情节单元,以及丁乃通和金荣华所编撰的类型索引中的收录情况。之后,具体分析了5则汉族和4则藏族同类型故事异文。利用列表把故事类型的情节单元进行整理,勾勒出两个民族间具有相似性和较为稳定的叙事传统。汉族叙事传统的“基本型”如下:


Ⅰ、(A)善良人(农夫、单身汉、砍柴人、老渔翁、乡村老者)(B)乐于助人,善待动物

Ⅱ、(C)救助落难人或某物(D)被救者以宝物或预言相赠

Ⅲ、(E)救助者落难在路上或洪水中

Ⅳ、(H)宝物被忘恩人盗窃(I)忘恩人将宝物献给官府或据为己有(J)他或他的儿子向恶人索回宝物或找恶人理论,被打伤或关进监狱

Ⅴ、(K)动物帮助恩人惩罚忘恩人

Ⅵ、(L)好人或拿回宝物、或被封官、或结成美好姻缘(M)忘恩人或被动物咬死、或被杀头。

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叙事传统为的“基本型”为:

Ⅰ、(A)落水者(B)为达到目的(C)陷入困境

Ⅱ、(D)动物不辞艰辛救出困境中的人

Ⅲ、(E)被救的人得到动物的皮或肉而(F)加害动物

Ⅳ、(G)忘恩的人得到了报应(H)动物恢复往日的生活


作者基于汉族和藏族民间叙事的传统,通过“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故事类型,融汇概况了汉藏民间故事的相似性、差异性和深层涵义。如通过列表捋顺的叙事传统,呈现出共同的善恶有报思想和对比叙事结构。差异体现在跟藏族同类型故事相比,汉族有与洪水相联的故事背景,叙事结构更为复杂曲折,出场角色多且承担着独特功能。作者还整合了“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故事类型的故事源流,得出汉藏两族的该类型故事受到了印度和佛教故事的影响。

4

小结


刘魁立在本书序言中写道:“该书立意宏阔,从藏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民间叙事,或者反过来说,是通过民间叙事理出藏族文化发展历史的影像的。”本书题为“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正是以故事类型窥探汉藏叙事传统间的关系,着眼于汉藏文化共同体的内部研究。作者认为“民间故事类型本身就是认同文化的类型”,从文化传承的视阈来看,在叙事传统中聚合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还关注了文化“精英”的独特力量。



汉藏的文化交流和生活世界的传达是民间叙事的前提。如果说,作者假借故事类型表达了叙事传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那民间故事正是文化研究的核心与媒介,将无以言说的生活世界与叙事传统合而为一。他认为:每一个类型就是类型化的传统存在和传统的类型化生活,是汉族和藏族民间叙事传统式的生活存在。汉藏民间故事作为知识的共同体,是跨越族际而建构的故事世界。本书立足于汉藏故事的比较,依托其民间叙事传统的同型同构,将汉藏水乳交融的生活行为贯穿于叙事行为之中。作者开拓出汉藏故事领域研究的新路径,视微知著,以微观的故事类型研究构建叙事传统,以此窥视汉藏两民族恢弘的生活史。


本书框架里第三部分“结语”可以说是题中之义,作者涵盖各个角度将民间叙事研究推至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向。结语部分包括了:汉藏民间叙事中潜隐的民族关系、民间叙事共同体的意义、民间叙事中的文化政治、民间叙事交流的空间力量、“文化走廊”上的民间叙事选择、民间叙事传统的共享性、族际交流背景下的民间叙事研究方法等。作者所选取的故事多为流传群体广泛、暗含生活普遍性、艺术魅力不朽的类型,在道德准则、审美情感、文学传统等多方面对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正是本书的意图所在,作者把汉藏民间叙事传统的比较研究作为探求民间叙事的切入口,旨在超越对故事类型本身的叙事传统归纳,以此找寻汉藏文化间的共性。同时,该著作给予了民间叙事研究领域广阔的学术探讨空间,以更独特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解析去探究博大的汉藏文化体系。


林继富在中央民族大学以《漫话汉藏民间故事》为题进行了讲座,提及汉藏民间故事作为知识共同体,是中国民间故事的宝贵遗产,加深了汉藏民族之间的理解,推进了汉藏民间的交往关系和“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与此呼应,作者在本书以宏阔的立意高屋建瓴,在汉藏民间故事的比较中,折射出整个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文明互通”的意义和使命。适逢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汉藏故事的交流只是丝绸之路文化功能中的一例,本书基于汉藏故事类型的比较来诠释汉藏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此探求“一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原文发表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02期

栏目主编的邮箱:yunafk929@163.com

公号公共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这个邮箱请注明新青年)

    文章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02期

    图片来源:网络








专栏连载

拓展阅读

30.新青年 | 王雪:冯雪峰寓言《蛇和音乐》异文研究

29.新青年 | 谢红萍:口头叙事、景观再造与文化的再生产 ——以山西万荣笑话为考察对象

28.新青年︱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27.新青年|张旺:中国民俗学教材建设研究

26.新青年︱王璞琇:两种传播观视野下的奥巴马卸任演讲

25.新青年 | 潘雪枚:资源县五排苗族的神木情结

24.新青年 | 孙英芳:明月秋分,桂子飘香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 ·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中国民俗学会

微信号 : ChinaFolkloreSociety

微信订阅号:民俗学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