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 王传:《民国时期广东学人与中国西南研究》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王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与教学。在《文史哲》《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编校出版《中国史学史未刊讲义四种》《陈啸江史学论文集》。本书探索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现代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勾连,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特质。



《民国时期广东学人与中国西南研究》

王传


《民国时期广东学人与中国西南研究》

王传 著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广东学人的西南研究理论与实践,呈现出将西来的人类学理论融入传统史学当中的特点,形成了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历史学的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地处广东的学界同仁在民国时期开展了一系列探究西南社会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时性的研究与共时性的分析融入一体,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范式。今天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南方学界就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它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探索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现代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勾连,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特质。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教职员合影

(前排左起余永梁、商承祚、顾颉刚、沈鹏飞、黄仲琴、容肇祖)


全书共设八章,根据各专题的特点,可分三部分来概述其内容。第一章“近代中国西南研究的学思历程”,从宏观上纵论民国时期广东学人西南研究的学思历程。第二、三章,讨论“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研究”和“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西南研究”。 第四至第七章是学人个案研究,分别讨论了史禄国、杨成志、梁钊韬、王兴瑞、江应樑等人之间的学术交游、师承及其研究特色。第八章为总结。


史禄国公案

傅斯年档案藏史禄国致傅斯年的信札


史禄国,生于俄国,获巴黎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1915年当选为俄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曾前往中国东北调查通古斯族的语言和风俗。十月革命后一直旅居中国,曾供职于厦大、中大、中研院史语所、清华、辅仁等教研机构,教授民族学和人类学课程,1939年病逝于北平。杨成志、费孝通、夏鼐、赵俪生、许烺光、毕树棠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受教于史氏。


在史氏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其生平学识渐为中国学界淡忘,直至1994年,史氏在中国唯一嫡传弟子——费孝通先生发表两篇文章,追忆史氏的生平及学术,其在中国的事迹逐渐引起大陆和台湾学人的注意。然不幸的是,此后伴随着史氏研究的开展,其学术成就似乎并不为学界所称道,更多的是将他看作1928年云南民族调查中的一个“叛逃者”,其在中国学界的负面形象似乎难以摆脱。


综合学界对史氏在该事件中的研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认为史氏人类学研究是从“当时欧洲学术最前沿起步的”,其主张的人类学理论,“在中国不可能为同辈学者所理解”,中国学界大多不能读懂这位“世界级的学者”;第二种观点认为,史语所在1928年的云南调查中“所托非人”以至史氏“临阵脱逃”,“玷污了史语所的声誉”,而傅斯年为了顾及史语所的颜面,在该所的年度报告书中“多方为之文饰”。第三种观点比较公允,认为史禄国在云南调查提前离队,应该鞭挞,但从理性来讲,云南调查之时,“史氏已经人到中年,功成名就,性情不免趋于平和,更何况家属在身边,需要关照,故不敢冒险。此乃人之本性,并非史氏之胆怯”。相反,正是因为史氏的胆怯,衬托出杨成志的可贵精神,成就了后来的创举,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人类学界的地位。


事实上,史氏在进入中山大学前后,工作成绩突出,曾公开出版或发表十余种论著,引起了国际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史氏尚有数种调查报告、论文手稿以及数封与傅斯年的来往书信尚未曾整理发表。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对于研究史氏在调查事件中的遭遇及其实际工作成绩,研判其与中国学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云南调查事件”入手,重点发掘史语所收藏与史氏有关档案材料,多层次、多角度认识了云南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深层的学术布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华北策划“五省自治”,华北、平津危急。为了粉碎日寇分裂中国的阴谋,以傅斯年、顾颉刚为首的学者,在学界发出“中华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呼吁,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同行的质疑。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辩论的研究不在少数。这些文章将本次论辩的讨论焦点集中在顾颉刚、白寿彝、张维华、费孝通、翦伯赞等少数几个人物身上,认为参与讨论的学者除了费、翦二人之外,均同意或发挥顾颉刚的观点。盖因此次论辩双方以《益世报》为主要论辩阵地,故能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然而,除了在《益世报》发表的相关文章之外,学界仍有不少文章涉及到此次论辩,尤其在同一时期以杨成志、胡体乾、吴宗慈、等具体从事于西南民族历史调查和研究的南方学人的不同意见则完全没有进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除此之外,顾颉刚、傅斯年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背景,与1930年代末日本在幕后支持泰国鼓吹“大泰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西南傣族聚居地密切相关,而这些在以上的的几篇文章中则没有涉及。


本书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广泛搜集、充实相关史料,“详人所略”,探隐、勾连此次学术辩论过程中政治、人事与学术之曲折关系,结合彼时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和论辩各方所持的具体语境,从更广的视野上,揭示其中折射的学术与政治,及其它错综纠葛的社会因素,以加深对民国学术史某些特点的认识。


《广东日报•民族学刊》创刊号


目录

绪  论  1

第一章   现代中国西南研究的学思历程 12 

第二章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研究 27

第三章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西南研究  50

第四章 史禄国与云南民族调查 76

第五章  杨成志与中国人类学“南派” 96

第六章  王兴瑞的西南区域社会史和族群社会研究 135

第七章  江应樑对西南社会的调查和研究 163

第八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184

参考文献

后 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公众号“民族史” 2019-3-16

    图片来源:网络



专栏连载

拓展阅读

92.新青年 |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

91.新青年 | 龙圣: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以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为例

90.新青年 | 刘冬梅:曼荼罗化的村庄:西藏昌都嘎雪的神圣地景与生态观

89.新青年 | 吴刚:自媒体视野下的达斡尔族文化传承

88.新青年 | 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