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我报名参加了为期15天的“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暑期学校。我抱着多看、多听、多学习的心态,期望以陌生人的视角,了解迥异于白山黑水和三晋大地的湖湘文化。经过一周的理论学习之后,学员被分成4组,分别进入各自的田野点。我们的田野点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三锹乡地笋苗寨,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三期的拍摄地。
下田野之前,通过搜集资料,我了解到地笋苗寨有一项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鼟。我对音乐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却隐约觉得,歌鼟在当地并不只是唱歌那么简单,一定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所以我暂且将研究主题定为歌鼟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这样的想法指引着我继续向前探索。
村中的凉亭是老年人茶余饭后的聚集地,我们在那里遇到了很多老人,他们说,村里有一半的人都会唱歌鼟,喝酒的时候唱,吃饭的时候唱,喝茶的时候唱,做农活的时候也唱……听起来,歌鼟的范围十分宽泛,我对酒歌、饭歌、茶歌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领会,对歌鼟的分类系统也不甚清晰。
当被问及会不会唱歌鼟时,他们会互相推辞,“我不会,他会。”对此,我很困惑,误以为他们并不喜欢唱歌鼟,不想配合我的调查,或者村子里大部分人都不会唱歌鼟,歌鼟已经濒临衰亡。房东花姐解答了我的困惑,她说:“很多人说自己不会唱只是谦虚,村里大部分人都会唱歌鼟,只不过有人唱的好,有人唱的不好罢了。”我恍然大悟,十分感激花姐点醒了我,在之后的访谈中,当他们说自己不会唱时,我便不免要夸奖加吹捧几句,让大伯大婶们开开心心地唱歌,可见访谈技巧的重要性。
随着访谈不断深入,我渐渐知道了当地在打三朝、婚礼、节日等场合都会唱歌鼟,“有酒就要唱歌,吃宴席就要唱歌”,当地人“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以酒养神”,但我始终觉得这些并不是我最想了解的内容。我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呢?问题无法聚焦,这让我十分苦恼。
直到房东吴哥无意间提到“六亲客”,学术的敏感性让我迅速捕捉到这个词,我的调查因此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地笋苗寨举行婚礼时,郎家要请“六亲客”提前一天到娘家吃酒唱歌。“六亲客”是六个娶亲客的简称,要选择“命好的”(儿女双全、家庭圆满的人,即在当地人看来的有福之人)、能说会唱、能喝能玩的6个50—60岁的男子,身着长衫衣,戴着娶亲帽去迎亲。歌鼟演唱技能高超的“六亲客”在婚礼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权威性的地位。
经吴哥引荐,我们找到了他的三叔——歌师吴才贵,他常常作为“六亲客”去迎亲。吴大伯善于表达,给我讲了关于“六亲客”、歌师及婚礼中的歌鼟。但是由于访谈时间过长,我们担心耽误大伯做工,所以虽然还有很多疑问尚未释怀,也只得结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