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 | 兰州:一碗牛肉面的大民俗!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

蒲 霞

牛肉面的前身是“热锅子面”。兰州牛肉面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是兰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兰州饮食文化品牌。按现有资料记载,兰州牛肉面创始于100多年前。人们所熟知的还是回族人马保子的故事。


     

当时的马保子家境贫寒,他在家熬制好牦牛肉汤、备好配菜,煮好拉面,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挑着红泥小火炉和微微滚沸的浓香牦牛肉汤,另一头挑着装满萝卜、蒜苗、香菜、碗筷、凉面的笼屉,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热锅子面。


  

1919年,马保子有了自己的店面,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爽,醒胃。一时间食客如云。马保子于是旗帜鲜明的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马保子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不出几年,他的热锅子面就赢得了喜吃面食的兰州人的喜爱。识别兰州拉面的正宗与否,要一看有没有进店免费一碗汤,正宗必有汤赠,那牛羊肝的汤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显然与喝此汤有关。


  

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兰州牛肉面”: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可见至少清代嘉庆年间“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已是兰州的美味小吃了。


  

兰州人做牛肉面做出了名堂,让人吃上了瘾。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打得个名扬天下。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拉面已走过百年历史,近年来,兰州牛肉面不断创新,从市井小店到高档餐饮,从店面叫卖到网络销售,从走街串巷到进军国际……相继在日本、美国、白俄罗斯等国多个城市“落地开花”。


      

元宵节的灯会上,兰州的牛肉拉面牛气冲云霄 !《 灯会 》这副画作是王鸿庆老师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8年元宵颂词中选用的老兰州国画作品而专门创作的。作品中驻足观赏灯会的人物全部用飞墨留白的笔法,非常好地对比渲染出绚丽缤纷的灯光幻影, 一个极大夸张的海碗造型将碗中的牛肉面高高扬在半空中,淋漓尽致地把兰州牛肉面的市场牛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每个兰州人看了都会欢欣鼓舞,无比自豪!          


  

纽约的兰州拉面这次就入选了纽约必吃的20家餐厅,而且排名高达第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位于东百老汇唐人街的兰州拉面是这个画风:


  

看上去很小很Low,可是来吃饭的人从来没断过,每天都要从早做到晚。


  

慕名而来的外国人非常多,评价兰州拉面就两个字:好吃!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面要筋、汤要浓。离家乡再远,口味和做法也不会变!


    

老外都说的play面就是拉面,这是为数不多能亲眼目睹Chinese Kung Fu的地方,每一碗都由师傅现场拉制,好多外国人还会偷拍师傅拉面!


  

拉面的师傅被称作Noodle Puller,是每一家店的明星,是他们让老外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如中国功夫一般有多么神奇可怕。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NPR)4月4日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谚语在中国有了新的解读:给一个人一碗面,你可以让他吃饱一天;教一个人如何做面条,你可以让他一辈子都吃饱。


      

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政府认为消除贫困的办法之一是与当地的特色佳肴牛肉拉面联系在一起。这种面条用面粉和水制作,口感筋道,面条浸在清汤中,配以牛肉、香菜、大葱和辣椒油,是一道广受欢迎的菜肴。这样一碗面只要8元人民币。


3月中旬,甘肃省政府宣布,今年将安排贫困地区的15万人接受牛肉拉面培训。人们希望这些做面条的新手能在拉面店找到工作,或者自己开拉面店。政府将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财政奖励,以实现2019年新开1500家拉面店的目标。


      

这不是第一个面条计划。去年,在甘肃省省会兰州和北京有1.2万人参加了兰州牛肉拉面技能培训,据政府称,超过90%的人后来找到了与制作面条有关的工作。那些离开甘肃省去做面条的人每月收入超过4000元人民币。在面条行业似乎的确有很多机会。中国估计有5万家兰州牛肉拉面店,其中4000多家位于贫困的甘肃省。据甘肃省商务厅称,仅该省拉面店的年营业额就达到12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4万多人。

      

美国遏制华为不成,又将苗头转向兰州拉面?美国遏制华为的“墙”,倒了!“盟友不买账,美国打击华为遇重挫。”美国的中东盟友、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巴林证实将使用华为技术建设5G,并表示毫不担心“安全威胁”。摩纳哥、马来西亚、阿联酋……使用华为技术的国家名单在不断加长。  在经过之前关于争夺5G风波之后,各国渐渐开始自己的5G建设,其中,获得全球最多5G订单的华为更是极为的忙碌。近日,有消息称,华为早在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欧盟5G通行证,而美国最紧密的盟友法国在5G方面选择了华为,并已华为签订了76亿元的订单,法国三大运营商都放弃了原有的网络设备,齐齐改用华为的5G,这对华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表示美国在5G方面又失去了一个盟友。

      

而就在最近,美国CNN的一篇最新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中国的兰州拉面品牌发布了一份“警告”,称中国兰州拉面战略布局危及到美国汉堡炸鸡行业,进而中国快餐蚕食美国快餐市场份额的嫌疑。

       

虽然这份“警告”并未点名任何企业,美国CNN却认为美国商务部的靶子应该就是中国知名的兰州牛肉拉面快餐国际连锁品牌“金味德”,因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有近7成的兰州拉面店后面都与中国金味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

      

对此,中国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也及时给与了回应:兰州拉面不仅仅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对于这些炒作和妖魔化并没有阻碍兰州拉面优秀的产品获得美国市场的青睐。不过,由于此次美国商务部的警告是在华为遭到美国政府下狠手绞杀后做出的,美国舆论中也有声音担忧兰州拉面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清真风味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地 方小吃,又成了地域文化。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哺育,牛肉拉面具有“筋、韧、滑、嫩”的特点,面条补气虚、厚肠胃、强气力;牛肉甘温、安中益气、养脾胃,另外香草、蒜苗、葱花也都含有各种维生素,加之迅速煮熟能完好地保留面筋蛋白,加入辣油又可提高胡萝卜素的营养价值。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一碗便宜实惠的牛肉面中汲取一天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兰州拉面走向世界,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播的一次里程碑,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拉面技艺,不仅仅给中国人,也向全世界,以及各个国家的每一位洋面孔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饮食文化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不管兰州拉面会不会成为“华为”之后的“下一个”,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虽可以骄纵霸凌,但难以阻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浩荡潮流。相信这种兰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兰州饮食文化品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定会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国际大家庭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发展共赢,传播中国美食文化,让全世界都能品尝到中国兰州拉面的美味。


图为王鸿庆老师在创作《牛肉面》系列国画作品。


       

1945年出生于兰州的王鸿庆因“老兰州”系列画作而在兰州小有名气,按他的话讲,一辈子平淡地工作生活,没想到退休之后,追求儿时的梦想,反而成就了自己。“老兰州”系列画作从明末清初开始,王鸿庆在浓墨重彩间,书写自己对于兰州这片热土的记忆和深沉的爱。街道繁华中,卖牛肉面的伙计,看杂耍的群众,卖茶水的商贩……人物的刻画与周边的环境事物相辅相成,在画作中,你可以找到兰州很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可以找寻到兰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

  

74岁的王鸿庆从60岁退休开始,手中的画笔一天也没闲着。王鸿庆退休前一直搞技术,没有太多时间画画,退休后办了一个画室,这才有机会“全职”画画。就是这样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怀揣着对绘画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连续创作出了400余幅讲述“老兰州”故事的系列画作,其中,尤以二十余幅“牛肉面”系列画作最深入人心。

       

做为一位从小吃牛肉面长大的回族画家,吃了近七十年的牛肉面,对家乡口味的那份挚爱,真的是深入骨髓成为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常年吃牛肉面,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几天不吃就会想。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第一碗牛肉面》,兰州人美好的一天,从清晨的第一碗牛肉面开始……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归》,马保子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自己首创的热锅子面,已经到了该收摊回家的时候了,还有路上的食客站着狼吞虎咽地吃着热锅子面……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热锅子面》,作品描绘了热锅子面在街头热卖的一个场景,大大咧咧的男食客们有的站起来大口喝汤,有的鼓着腮帮子拼命嚼面,女食客们都正襟危坐地坐着埋头吃面,还有穿着旗人服装的旗人妇女带着孩子一起吃面……


      
王鸿庆老师《老兰州》系列画作《街头》,描绘了热锅子面在街头热卖的场景,戴着白帽子的拉面师傅在卖力地做着拉面操,食客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一位长胡子的回族大爷吃完一碗牛大,正心满意足地拿起烟斗抽起来……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牛肉面馆里的食客们埋头吃面大口喝汤的专注神情……吃牛肉面时,牛肉片香软有味,面条非常筋道,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怪不得很多食客吃起来连头都不抬呢。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热锅子面在民国》,时光穿越到民国,画中穿着民国旗袍的两位民国女食客在热切的交谈,也许在夸赞牛肉汤的醇香,也许在回味油泼辣子的过瘾,旁边的孩童摆弄筷子,牛肉面馆里同样是热气缭绕,人声鼎沸……


      
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黄河第一桥》,晨起,白塔山脚下黄河岸畔的牛肉面馆炊烟袅袅,有拉面师傅拉面时的神采飞扬……


      
牛肉面馆里人头攒动,远远就闻着熟悉的牛肉面的清香味,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就是为了吃一碗正宗的牛肉面,油泼辣子的鲜香让人过瘾,王鸿庆老师《牛肉面》系列画作《多加些辣子》。


      
王鸿庆老师《老兰州》系列画作《热锅子面》,从黄河浪尖刚刚归来的筏子客,浑身湿透的衣服都顾不上换,就地一碗热气腾腾的热锅子面,解乏解饿,面汤里放几勺辣椒面,辣得浑身冒汗,身上的潮气一扫而光……


      
王鸿庆老师的《老兰州》系列画作《市井东门叫卖声》,这副八尺巨作精心刻画了一百多个栩栩如生、不相雷同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明末清初老兰州昔日市场的繁华景象,在这副作品中,依然能看到戴白帽子的回族拉面师傅熟悉的表演拉面绝技的身影,硕大的《马记牛肉面》的招牌依然醒目,作品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空间重现了当年牛肉面馆热闹非凡的场景。


      

对于兰州本地人来说,牛肉面是早餐,是午餐,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每天都必不可少。对于很多到过兰州的外地人来说,是向往,是渴望。对于离开兰州的人来说,牛肉面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像牛肉汤一样滚烫的怀念,一种最朴素的乡情。牛肉面之于兰州,已经不仅仅是一碗面,而是一方浓浓的乡愁,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你怀念的,不仅是一碗面,更是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热爱。尤其兰州这块热土,居民性格本身就像一锅沸腾的牛肉汤一样,热烈而豪爽,真诚而好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牛肉面就是兰州人的性格,是兰州人的思想之所在。 

      

如果说牛肉面是每个兰州人魂牵梦绕的舌尖美食,牛肉面是金城兰州的一张响当当的美食名片,王鸿庆老师创作的“老兰州”系列画作就是金城兰州又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让我们每个兰州人为兰州有这样一位画家而倍感自豪吧!

  

……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撷百家之精华,融各方之优长,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民族梦想,放眼世界未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


图文来源:“文心载道”微信公众号  2019-08-23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