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清明:清明风至,青团糯香


▲节气文人画《清明》  朱樵


辛丑年二月廿三,

2021年4月4日,21时34分,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五。

天朗气清,草木繁茂。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清明,叁月节。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

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  明

物  候

               Fresh   Green                

古代,人们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桐始华丨白桐花开放。清明来到,桐树开始开花,清芬怡人。



田鼠化为鴽丨喜阴的田鼠不见了。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丨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  明

花  信

               Fresh   Green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清明三候对应的花信分别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桐花丨桐花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体现了这一季节的时序、景物特征。



麦花丨麦花是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的花朵,也叫小麦花,每个节点上的小穗,都长有4~9朵小花。



柳花丨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


清  明

习  俗

               Fresh   Green                


祭扫坟茔


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扫墓时照例要在祖坟前陈列规定的牲礼和菜蔬,叫做“案菜”。行祭祀的仪式一一读祭文,挨次跪拜,先男后女,焚化纸钱和祭文。江南一带流行把一串串纸钱挂在坟头,称为挂墓。祭祀完毕,值祭人请前去扫墓的族人吃祭祖用过的酒饭菜肴,称为“散胙”。目前兴起鲜花扫墓以及网络追思等扫墓活动。


出游踏青



踏青,古时称探春、寻春等。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此俗早已流行。宋代踏青之风愈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古典小说中不少男女爱情故事,都是在清明游春时彼此遇见而发生的。白娘子和许仙在西湖上交结的故事就是其中有名的例子之一。


插柳祈愿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戴柳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祖师一一神农氏,后来发展成为纪年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此外还有辟邪的说法。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风筝驱秽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古时,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寒食当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清  明

养  生

               Fresh   Green                


忌久坐卧:清明节气是“春瘟”流行时节,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清时节气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气息,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作息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中医认为辰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重在养肝:传统的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清明节的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少吃“发物”: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灼见等。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