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处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节气文人画《处暑》  朱樵


辛丑年七月十六,

2021年8月23日,05时34分,处暑。


北方凉风起,南方正当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时,斗指戊。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处  暑

物  候

                 End   of   Heat                 


古代,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陈列如祭而后食。



天地始肃|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的后几天, 农田中庄稼大面积成熟了,这个阶段应该动员一切力量,将成熟的庄稼收割回来,将谷、豆类碾压去皮,完成割打收藏的全过程,以备冬季食用。


处  暑

习  俗

                 End   of   Heat                 


七月半: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如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从七月初一的“开鬼门”到月底“关鬼门”,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由“开鬼门”始,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普度托生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写:“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放河灯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祭土地:杀牲祭拜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处暑鸭:无病各家



处暑时,很多地区的人们会吃鸭肉。老鸭味甘性凉适合润秋燥,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处暑鸭有很多种吃法: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到处暑, 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之力;鸭蛋具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之功。



开渔节:祭海祈福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


此时节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所以,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不多见的海鲜。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



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不仅可以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可以品尝鲜美的海产品。



处  暑

养  生

                 End   of   Heat                 

调整作息,缓解秋乏: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人们在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多伸懒腰,缓解秋乏。


饮食清淡,润肺防燥:处暑后燥气明显,肺易受伤,容易出现咳嗽、肠胃炎、支气管炎等症状。此时饮食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少食辛辣、烧烤类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多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菠菜等,少食多餐。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早上起床后可喝一杯温水,平时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早晚添衣,睡觉盖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胃病复发,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


轻松运动,调养精神:处暑之后,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加上秋干气燥,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应注意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而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约两三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散步、小跑、下棋等都是调节心情的有效方式。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灼见等。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