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立冬:秋风吹尽,万物伏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文人画《立冬》朱樵


庚子年九月廿二 ,

2020年11月7日,07时13分,立冬,

二十四节之十九。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立冬,十月节。

冬,终也,

万物收藏也。”


立冬,

蛰虫伏藏,

缓缓入梦。


立  冬

物  候

        Beginning  of  Winter        

古代,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丨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地始冻二候,地始冻。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

雉入大水为蜃丨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十五天后,地面上已经看不到禽鸟了,而古人认为立冬后禽鸟会变成贝类避寒。


立  冬

习 俗

        Beginning  of  Winter        

吃甘蔗,炒香饭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流传着“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说法。


当地民间认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护牙齿,又有滋补的功能。而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做成的香饭,广受汕头市民的欢迎。



除了特色食俗外,还有比较创新的立冬活动。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每到立冬时节,游泳爱好者都会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吃饺子,涮羊肉


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有些地方也称为“过小年”。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


古人在立冬时吃饺子,最早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交”是交替的意思,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换句话说,这一天也就是秋季和冬季交替的时刻,即交子之时。而“交子”与饺子谐音,为寻求一个好兆头,在这一天吃饺子自然便顺理成章了。在天津一带,有立冬节气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倭瓜即南瓜。立冬时吃的倭瓜是在夏天购买并且储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面,历经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与夏天吃的倭瓜馅不一样。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味道。



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如老北京的涮锅。


暖炉会,采桑叶


古时立冬日,便有举办“暖炉会”的传统。冬来,便是寒已至。虫鸟蛰伏,万物噤声,农闲已过,于是人们呼朋唤友聚在一起,点燃暖炉,围边煮酒,闲话桑麻,即是冬日难得的休憩时节。


《荆楚岁时记》中有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人们围炉而坐,将肉块就火烤熟,一边喝酒,一边吃肉,侃侃而谈,是一场再温暖不过的聚会。



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


送寒衣,御寒过冬


寒衣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羌  年


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续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2。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立  冬

养 生

        Beginning  of  Winter        




适当运动冬天人如果不运动的话,身体的新陈代谢更加缓慢,而运动不仅可以促进热量的产生,让身体更加暖和,还能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冬天不推荐大汗运动,可以慢跑,微汗比较好。因为汗多容易泄气,不利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养肾滋补:冬天要“藏”,从中医学来讲就是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要养肾。肾阳虚者要滋补,推荐羊肉、鸡肉等较为温和的食物;而对于气虚血亏的人,推荐鸭肉、乌鸡等,同时可以加一些辅助的食材,炖成滋补养生汤。


足部保暖:足部是人体脉络最多的地方,如果不好好的保护,冬季很容易因为“寒从脚底生”而生病。并且足部穴位众多,与人体的各个内脏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足部受寒,会引起感冒、痛经、腹痛、腰腿痛等症状,所以足部保暖亦不可忽视。



初冬已至,万物收藏~

—THE END—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灼见等。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中国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