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微民俗

微民俗 | 日本茶具

· 日本茶具·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兴盛于唐宋,衰于清朝。其程序复杂、礼法繁多,讲究精心禅境。茶具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战国时代,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具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

Read More »

微民俗 | 打糕

  ▲ 打糕▲  朝鲜族特别喜欢食用的传统食品。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居住区。其制作过程是:先用糯米或黄米蒸、煮成熟饭,尔后倒在木臼里用木槌砸打成很粘的糕团。打糕是朝鲜族喜作的各种糕类中的佳品,每逢各种节日,或是红白喜事,打糕都是登堂上宴款待宾客的必不…

Read More »

微民俗 | 茶叶蛋

茶叶蛋 【卖茶叶蛋】 中国人生活中的饮食行业。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其制作方法:先将鸡蛋煮熟,用凉水浸泡一下,使鸡蛋与蛋壳分离,然后把蛋壳敲破,置于锅中进行再加工。内放酱油汤、五香大料及用纱布包的一包茶叶,用微火加热,使香味慢慢渗入蛋中。操此业者有在街头巷尾设摊棚售卖,也有…

Read More »

微民俗 | 拔火罐

拔火罐 【拔火罐】《本草纲目拾遗》载:“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一切风寒,皆用此罐。”具体作法是取大小适中的竹、陶、铜、玻璃罐或小瓷杯一只,将一小纸片点燃,投入罐中,并迅速罩在疾患部位,直到局部充血、隆起,变为紫红色为止。 …

Read More »

微民俗 | 五音戏

  【五音戏】山东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济南、章丘、淄博等地。在清代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因其每班演员只有五人,故称“五音戏”,又称“五人戏”。其曲调仍具民歌、劳动号子的特色,伴奏最初由一人敲击锣鼓,后发展到用弦乐器。传统剧目有《姐妹易嫁》、《王小赶脚》等。 唱词 …

Read More »

微民俗 | 汤婆子

汤婆子 【汤婆子】 暖床用的“温壶”。亦称“脚婆”、“暖足瓶”等。始行于汉代。流行于全国各地。用铜和锡制成,后有瓷制品扁形瓶状物,底阔上敛。冬注入开水,塞瓶口,置被中用以取暖。清代赵翼《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热水),置衾中暖脚,谓之汤婆子。” 汤婆子 文中…

Read More »

微民俗 | 箜篌

箜篌 【箜篌】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有卧式与竖式两种。卧箜篌属琴瑟类乐器,有大小之分。以竹为身,以木拨弹,宋代失传。晋代传入朝鲜,成为今朝鲜玄琴的前身。竖箜篌属竖琴类乐器,于东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有大小之分。大的竖抱于怀,两手弹弦;小的左手持琴,右手拨弦。东汉时为22弦。 文中…

Read More »

微民俗 | 茂腔

  芯 子 【茂腔】又称肘鼓子、周姑子,流行于山东昌潍、胶州一带。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临沂、日照流传到胶州地区的“本肘鼓”调。初仅用锣鼓及帮腔,光绪末年吸收柳琴戏的音乐曲调,采用柳叶琴、京胡伴奏,腔调发生变化,称为“冒肘鼓”,谐音定名为“茂腔”。1911年(宣统三年)…

Read More »

微民俗 | 芯子

芯 子 【芯子】珍稀的民间传统文娱杂耍。流传于周村、博山、章丘等地。表现手法独特。将铁杆固定于台式底座上,再将表演者固定于铁杆支架上,看似立于他人头顶、脚尖、手掌之上,远看如灯芯,故得名。芯子表演诙谐、滑稽、惊险、神奇。芯子的顶部表演者一般为少年儿童。  ← 抬芯 芯子…

Read More »

微民俗 | 扎染

扎染 【扎染】我国古老的印染工艺。方法是用线将布撮起打结,然后染色,印染完毕打开结线,结线处则显出本色的花形。这种技术产生于秦汉时期,唐代时扎染物为宫庭御用,以后则广泛适用于民间。扎染原坯主要是丝绸和棉布等,经过扎染的制品,图案古朴美观,色彩斑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效果。 文中…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