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9年8月

鄂伦春族:走进“山岭上的人”,了解狍皮制作技艺背后的那些故事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   这首流传甚广的民歌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鄂伦春族,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多生活在黑龙江、内蒙…

Read More »

[李红] 吴阳年例与乡村善治

摘 要:年例和春游活动不仅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域文化,还有效凝聚和整合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乡民的各种需求,是以最低成本实现乡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鲜明例证。年例和春游活动需要调动和整合乡村社会的所有资源,成立理事会等民间组织、保障村民主体地位、发挥乡村精英作用都是关键环节,…

Read More »

新青年 | 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王琴,民俗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研究员。本文以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乳源”)瑶族的狗、蛇为例,考察食物从禁忌到解禁的过程中,人们如何构造和重构文化,又如何看待特定食物在食谱中的价值,从而探讨食物禁忌理论的适用限度与…

Read More »

维吾尔族:惊心动魄的高空芭蕾,这项技艺堪称中国一绝

维吾尔族,这个天山脚下能歌善舞的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维吾尔族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它是维吾尔族绵延千年的一种杂技艺术表演形式。 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

Read More »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流行史

[摘要]西瓜非中国本土起源,而是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引进。其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推广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双重特征。通过对这一进程的历时性考察,指出西瓜的引种传播可以分为北国立足、西瓜南渡、南北并进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同时又呈现一种点、线、面、体四级三维进阶模式。作为一类优质果蔬,西瓜受到古…

Read More »

[李天飞]哪吒的法宝从何而来

哪吒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神话人物,但说起他的故事,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古代,人们比较熟知的哪吒故事出现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而新中国成立后,周楞伽先生写了一本书,就叫《哪吒》,为哪吒编写了独立的英雄故事。 如今,人们最熟悉的哪吒“标准像”是:手挺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身佩乾…

Read More »

佤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腹地,生活着一个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佤族。   佤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佤族甩发舞,就是佤族舞蹈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舞者伴着节奏强烈的木鼓声,配合着脚上的弹步动作,舒展上肢,甩动长发,动感十足。甩发舞也成为佤族人民热爱生活…

Read More »

趣读 | 兰州:一碗牛肉面的大民俗!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 蒲 霞 牛肉面的前身是“热锅子面”。兰州牛肉面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是兰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兰州饮食文化品牌。按现有资料记载,兰州牛肉面创始于100多年前。人们所熟知的还是回族人马保子的故事。    …

Read More »

[安德明] 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摘要: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

Read More »

赫哲族:能制衣、能作画……赫哲人的鱼皮“史书”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 赫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对许多人而言,它遥远而神秘。《乌苏里船歌》如诗的歌词,更是让人对生活在东北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人生出无限想象。 这个沿江而居的古老民族曾长期以渔猎为生,因喜食鱼肉,善于鞣制鱼皮,喜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