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3月

资讯 | 《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总第150期) 目录 NO.1 学术前沿 田野:从文化观念与民俗学意识形态范式角度的反思    [美]张举文    5   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刁…

Read More »

[尹虎彬]口头诗学的本文概念

前言 文学一词, 通常以运用文字为先决条件, 并假定那些富于想象有语言的艺术作品是借助书写和阅读来传递的。口头文学显然是个相反的术语。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口头”便是“书写”的对立面。口头文学不以书写为先决条件,但也的确涉及到文字技巧。应当纠正的是把书面文学才有的概念套用到口头文学上…

Read More »

节气|春分:花已开,春正浓

庚子年二月廿七, 2020年3月20日,11点49分,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 “二月中,分者半也, 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秋繁露》载: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气之一, 其天文和…

Read More »

[白帆]忆念恩师尹虎彬教授

2010年秋,在邕城相思湖畔的文学院会议室里,第一次见到尹虎彬教授。当时,作为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我,去聆听一场学术讲座,尹老师是主讲人。讲座是有关头口传统理论的主题,于我们当时的研究方向而言,是必修的专业知识。国际理论与国内理论的融合,高屋建瓴的学术视角,磅礴恢弘的知识体系,温文尔…

Read More »

[刘先福]怀念恩师尹虎彬先生

13日中午在师门群中接到永仙师姐转来的讣告,一时间有些发蒙,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最敬爱的恩师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竟无法见您最后一面。 老师一向低调,从不提及自己的病情。我也是大约半年前才听说老师病了,似乎很重,后来又做了手术,正在治疗恢复。去年教师节的聚…

Read More »

[齐易]往事历历如昨日 哀思念念悼虎彬——写在尹虎彬老师逝世“头七”之际

疫情爆发闭门宅家期间,惊闻尹虎彬老师于3月13日上午10时26分因病去世。噩耗传来如同霹雳,让人有点不能相信,他比我还小四岁啊,一向乐观开朗、未说话先露笑脸的尹老弟怎么就提前走了呢? 与最早在朋友圈里发布消息的社科院民文所的姚慧老师联系,得知尹老师大约在半年前就已经查出疾患住院治…

Read More »

地方动态|文化战“疫”暖人心 民俗学会传承常州“温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连日来,常州市民俗学会会员们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他们的艺术创作,在防疫“蜗居”中尽一份责任,线上文化互动、讲座、绘画、书法、摄影等各种文艺形式,帮助特殊时期的常州市民了解民俗文化知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信心和力量…

Read More »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口头程式理论”是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因此又称为“帕里一洛德理论”,是二十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之一。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成果,其直接动因则与著名的“荷马问题”相关联。 “荷马问题”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荷马…

Read More »

新青年|屈永仙: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文本形态与演述传统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屈永仙,傣族,云南德宏人,民俗学博士。师从尹虎彬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跨境民族田野调查资料对傣族口头传统进行民族志阐释。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 文本形态与演述传统 屈永仙 原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 20…

Read More »

影像的缅怀:尹虎彬研究员

编者按     此段尹虎彬副所长的采访视频根据2014年12月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的拍摄编制,记录了尹所长对民族所的感情、对民族所学科历程和学科发展的思考、对民族所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谨此缅怀我们可亲可敬的尹所长! ——张小敏 转载自中…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