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8月
[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摘要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
Read More »新青年|周波:社群互动与认同重构——以东太湖流域的一个移民社会为例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周波,男,河南罗山人,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理事,现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地方社会、移民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的考察,发现移民在与本地人的污名互动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分类,从而解答充满污…
Read More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日本七夕田野调研札记
摘 要:中国七夕及其传说早期伴随着纺织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七夕及其传说再次传播日本则与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搬运有关,后在宫廷内部形成以诗宴为中心的风雅仪礼。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
Read More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于天地之间,浩瀚的星空、苍莽的大地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不清的天、地、人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这类故事的代表,流传在华夏大地、播布于汉字文化圈中,历久弥新。 遥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们…
Read More »[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摘 要:德昂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与传统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其传统文化根据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建构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调适,以多种方式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换、重组与再建构。其中,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的现代化重构较为…
Read More »微民俗|夏布织造
夏布窗帘、夏布靠枕、夏布杯垫,甚至角落的自行车,车身也以苎麻装饰……在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办公室,夏布的身影随处可见。 夏日午后,阳光经过白色夏布窗帘穿透进屋,仿佛也没了脾气,只感觉周身被清透环绕,屋内满是凉爽的气息。 “这是使苎麻变成夏布的工具,苎麻通过手工绩…
Read More »[叶舒宪]溯源中国式造神:偶像与非偶像
摘 要:用四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式造神运动的源流,提示偶像崇拜与非偶像崇拜并行是华夏祭祀礼仪传统的重要特色。以祖灵、城隍、土地、五瘟神等崇拜现象为案例,说明华夏传统祭祖拜神的两种方式,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前发生的玉礼器造型传统,落实到玉人像和玉柄形器两类器形:玉人像为祖像、…
Read More »[刘礼堂 李文宁]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摘 要:岁时民俗文献是了解古代民俗的有力依据,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史料学价值。以断代或分类的方式对中国的岁时民俗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注释,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进而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既为历史文献…
Read More »[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
Read More »[马知遥 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
Read More »